張同勇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全球大約有1/10的人一生中曾患有此病。常見的消化性潰瘍有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中胃潰瘍能夠發(fā)生在任何年齡段的患者中,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胃潰瘍發(fā)病最常見的原因是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此外,現(xiàn)在臨床上很多患者因服用非甾體消炎藥,如阿司匹林、止痛藥等導致發(fā)病。其他如應激反應、酒精、精神緊張也可以導致消化性潰瘍。
胃潰瘍發(fā)生后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胃痛,尤其是在吃完飯后,患者胃痛感強烈。部分患者雖然沒有明顯癥狀,但是隨著病情的持續(xù)發(fā)展,會引發(fā)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等。此外,胃潰瘍也有癌變的可能性。所以,對于胃潰瘍千萬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及時治療,并掌握相關的飲食調(diào)理知識,以免病從口入或者加重病情。
很多胃潰瘍患者不能嚴格控制自己的食量,存在暴飲暴食的不良習慣,這種吃法會給胃部帶來極大的壓力。進食時,食物經(jīng)口腔嚼碎,由食管進入胃,食物在胃中和胃部內(nèi)容物混合消化。飽食會使胃竇膨脹,引起胃酸分泌。進食應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既減少胃的負擔,又可使胃中有適量的食物以中和胃酸,減少對潰瘍面的不良刺激。
除此之外,三餐飲食應規(guī)律。當前社會人們生活、工作壓力都非常大,有時為了忙工作,甚至顧不上吃飯。但長期不按時吃飯會對消化系統(tǒng)造成傷害。堅持一日三餐按時進食,能夠幫助人體形成條件反射,促進食物的消化。
要養(yǎng)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有些人吃飯喜歡狼吞虎咽,沒嚼幾口就將食物咽下去,這樣做不利于消化。進食時,咀嚼食物的次數(shù)越多,越能夠刺激唾液的分泌。唾液中的碳酸氫鹽可中和部分胃酸,因此具有防護作用。同時,咀嚼行為本身可以向大腦釋放進食信號,調(diào)動各消化臟器開工運轉(zhuǎn),令食物順利完成消化吸收。
少吃能促進胃酸分泌的濃縮肉汁、肉湯、濃茶、濃咖啡、烈性酒、粗糧、韭菜、芹菜、豆芽,以及過甜、過咸、過酸、過辣的食物。
除了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之外,患者還要掌握正確的喝水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喝水習慣。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喝水。有些人喜歡在飯后立刻喝水,在飯前大量喝湯,但這樣做會稀釋胃液,影響消化。飲水的正確時間應該是在進餐前一個小時內(nèi),少量多次飲完。吃飯后不要立刻喝水或喝湯,以免給消化帶來不利影響。其次,每天應保證1500~1700毫升的飲水量,以滿足食物消化吸收、人體新陳代謝所需。最后,不應等口渴再喝水,可采取少量多次原則,每次飲用150~200毫升左右。
食物需易消化,含有足夠的熱量,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它們能幫助修復受損傷的組織,促進潰瘍面的愈合。烹調(diào)方法宜以蒸、煮、燉、燴為主。煎炸、腌拌的食物不易消化,在胃內(nèi)停留時間較長,會增加胃腸負擔,應盡量不吃。
胃潰瘍患者一定要戒除煙酒,不要喝濃茶和濃咖啡。酒精和香煙燃燒產(chǎn)生的尼古丁,會對胃酸的正常分泌以及胃黏膜的防御系統(tǒng)造成嚴重破壞。濃茶和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會給胃部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帶來極大刺激。一些胃潰瘍患者認為胃不舒服,吃些巧克力能夠緩解胃痛。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巧克力中含有大量可可堿,容易造成食道括約肌松弛,導致胃酸反流,加重胃潰瘍。
當潰瘍病人出現(xiàn)并發(fā)癥時,飲食應隨病情而變更。如病灶出血,出血量達5毫升以上時,即可出現(xiàn)大便潛血陽性;出血量在60毫升以上時即出現(xiàn)柏油便,伴有腹痛、腹脹、心慌、出汗、頭暈等,此時應禁食。止血后24小時給予少量低溫流質(zhì)食物。少量流質(zhì)食物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食物要少,溫度要低,如給冷牛乳每小時100毫升。待病情穩(wěn)定,可逐漸增加米湯、豆?jié){、蛋羹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