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龔蘭娟 周林榮 謝靜 何恩
食管癌是胸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其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創(chuàng)傷大,近年來隨著胸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全胸腹腔鏡聯(lián)合下食管癌根治術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后者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安全可靠的優(yōu)勢[1-2]。但該術式仍存在一定的生理及心理應激,故需做好圍術期護理。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近年來在臨床廣泛應用的一種管理模式,主要是運用一系列的優(yōu)化措施,減輕手術引起的應激反應及并發(fā)癥,促進術后機能的恢復[3-5]。ERAS理念最早在我國胃腸外科領域得到實踐應用,但胸外科領域相關的操作流程與規(guī)范仍極少?;谝陨媳尘?,為探究ERAS護理對食管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及并發(fā)癥的影響,本文對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80例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如下。
將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食管癌手術患者納入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符合食管癌相關診斷標準,且經(jīng)病理確診[6];均行胸腹腔鏡聯(lián)合手術,預計生存期>3個月;表達無障礙者;活動無明顯障礙;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術前胃腸功能紊亂者;習慣性便秘者;伴有精神、心理疾病者。按隨機排列法分為對照組40例,試驗組40例。
1.2.1 對照組 圍術期予常規(guī)護理。(1)術前:術前禁食12 h,禁飲6 h;予留置胃管;予傳統(tǒng)機械性清潔灌腸。(2)術中:麻醉前常規(guī)留置尿管。(3)術后:留置以阿片類藥物為主的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術后7 d內禁飲禁食、胃腸減壓,予靜脈營養(yǎng);術后第7 d,進行上消化造影檢查,確認無吻合口瘺后予拔除胃管,指導經(jīng)口進食流質食物,并逐漸過渡至半流飲食;術后第2天,鼓勵患者下床活動;術后24~48 h拔除尿管;術后3~4 d,引流量<50 mL/d,X線片顯示無明顯胸腔積液可拔除胸管。
1.2.2 試驗組 圍術期予ERAS護理。(1)術前:①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ERAS模式及流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腸道準備:術前一天口服磷酸鈉鹽口服溶液清潔腸道。③術前1周開始行心肺功能鍛煉、營養(yǎng)調節(jié)、心理調適等預康復活動。④手術當天,術前禁食6 h、禁飲2 h。(2)術中:強化保暖措施,麻醉后,使用12 Fr氣囊尿管,外涂奧布卡因凝膠,常規(guī)消毒無菌技術下行留置導尿術。(3)術后:①每12小時靜脈滴注氟比洛芬酯一次+留置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②術后返病房,患者活動能力耐受的前提下,鼓勵24 h內床旁活動,采取“床上踩單車-床旁站立-扶持行走-獨立行走”漸進式康復運動鍛煉方案;③術后第1天進行洼田飲水試驗,無嗆咳者,指導經(jīng)口進食清流質,遵循少量多餐原則;術后第3天,進行容積-黏度吞咽測試,無吞咽障礙患者,由清流質-流質-半流質過渡;④使用三球式呼吸訓練器進行呼吸功能鍛煉;⑤術后24 h內,無前列腺肥大增生者,予拔除尿管;⑥術后72 h內,引流量≤300 mL/d,X線片顯示無明顯胸腔積液時可拔除胸管。
以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變化完成對護理效果的評價。(1)術后胃腸功能:采用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進行評價;(2)術后并發(fā)癥:觀察肺部感染、吻合口瘺、腹脹、腹瀉、尿路感染、乳糜胸、誤吸發(fā)生情況;(3)生活質量:術后隨訪3個月,分別于術前(手術當天)、術后(術后3個月)采用36項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進行評估,涵蓋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等8個維度,總分100分,分值越大,生活質量越佳[7]。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性別、年齡、病灶大小、臨床分期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對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的比較(h, ±s)
表2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的比較(h, ±s)
?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吻合口瘺,試驗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0.00%,對照組為27.50%,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的比較[例(%)]
術后,試驗組SF-36評分較術前升高,且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SF-36評分的比較(分, ±s)
表4 兩組SF-36評分的比較(分, ±s)
注:與同組術前對比,*P<0.05
?
ERAS護理是基于ERAS理念建立的一種現(xiàn)代化護理模式,主要是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包括術前胃腸道準備、術中保暖措施、術后早期進食、活動等,通過一系列的圍術期干預、監(jiān)控手段以最大限度減輕手術引起的創(chuàng)傷性應激反應,達到減少術后并發(fā)癥、術后快速康復的目的[8-10]。本研究對部分患者實施ERAS護理,結果顯示該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顯著,說明ERAS護理能夠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在ERAS護理中,術前縮短禁食水的時間,同時將傳統(tǒng)的機械性清潔灌腸轉變?yōu)榭诜姿徕c鹽口服溶液清潔腸道,能夠有效減輕長時間空腹引起的胃腸不適,且術后鼓勵早期進食、活動,能夠促進胃腸道激素的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從而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排便時間[11]。
本研究結果顯示,ERAS護理組腹脹發(fā)生率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腹脹癥狀多出現(xiàn)于術后24~36 h,可能與患者使用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及該時段內胃腸動力不足有關,通過吳茱萸中藥包熱敷腹部,腹脹癥狀可快速緩解。其余肺部感染、乳糜胸、誤吸、腹瀉、尿路感染等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顯著,說明前者能夠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安全性高。由于手術中患者長時間處于同一體位,可導致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慢,加之麻醉藥可使肌肉松弛,顯著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12]。食管癌患者術后常因傷口、后部的疼痛而拒絕咳嗽、咳痰,導致痰液積聚過多而誘發(fā)肺部感染、胸腔積液等并發(fā)癥。ERAS護理提倡早期下床活動,能夠增加患者的咳痰力度,還能避免術后長期臥床誘發(fā)的并發(fā)癥風險,減少胸腔積液、肺部感染的發(fā)生;同時還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加快胃腸功能恢復,降低胃排空延遲風險;術后早期拔除尿管,可降低尿路感染風險[12-14]。
在ERAS護理中,術前減少長時間禁食水引起的不適感,提升患者的生理舒適度;同時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升其認知度,利于改善知識缺乏引起的心理應激;術后采用非阿片類藥物聯(lián)合鎮(zhèn)痛模式,能夠有效控制疼痛,減輕對機體的應激;術后早期進食、下床活動,能夠為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提升機體的抵抗力[15]。通過一系列積極的圍術期護理能夠改善患者身心狀態(tài),從而提升其生活質量。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ERAS護理組SF-36評分高于術前,且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差異顯著,說明前者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宮為一等[16]研究結果顯示ERAS護理的患者血清免疫指標及生理功能恢復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的患,差異顯著。但由于本研究選取的樣本容量較少,且缺乏對預后情況的評價,故在今后的工作中尚需作進一步的完善。
綜述所述,對食管癌患者實施ERAS護理能夠顯著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促進其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利于其生活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