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旸 丁菊平 張恒渝 秦瑩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中某一血細胞系統(tǒng)過度增生,浸潤到各組織器官,從而引起一系列臨床表現的惡性血液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小兒惡性腫瘤。據調查,我國10歲以下小兒白血病的發(fā)生率為(3~4)/10萬,男孩高于女孩[1]。對于白血病的治療,規(guī)范治療是多療程化療。由于化療藥物毒性大,普通靜脈滴注容易藥液外漏、損傷外周血管,導致靜脈炎、甚至血管閉塞等并發(fā)癥[2-3]。近年來,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具有獨特優(yōu)點,各大醫(yī)院多采用PICC持續(xù)化療。但是,對于兒童來說,如何指導患兒和家長正確看護PICC導管、預防相關并發(fā)癥,是當前兒科護理工作的要點之一?;厥诜ê退季S導圖在國外健康教育中已被廣泛應用,并且效果顯著,近年來在國內臨床宣教過程中,單獨使用思維導圖或單獨使用回授法的研究數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兩者結合應用的情況較為罕見?;诖?,本研究在河南省某三甲醫(yī)院采用新媒體思維導圖結合回授法對白血病患兒進行預防PICC并發(fā)癥的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2019年3月—2020年2月入住筆者所在科的白血病患兒200例。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干預組:男58例,女42例;年齡3.5~14.5歲,平均(10.5±3.5)歲;病程2~18.5個月,平均(8.5±1.5)個月;分型:急性淋巴細胞行白血病83例,非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7例。對照組:男60例,女40例;年齡3.8~14.3歲,平均(10.6±4.4)歲;病程3~19.5個月,平均(8.8±1.8)個月;分型:急性淋巴細胞行白血病85例,非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①患兒符合兒童白血病確診標準;②住院時間5 d以上;③患兒采用PICC置管進行治療;④患兒父母神志清楚,無認知和語言交流障礙;⑤家屬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患兒父母既往有精神病史;②有閱讀及語言障礙;③患兒家屬拒絕參加該項研究。③對PICC材質過敏;④出凝血功能嚴重異常。該研究項目實施前報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口頭宣教進行健康指導;干預組采用新媒體思維導圖結合回授法對患兒進行健康指導[3]。具體方法如下。
1.2.1 研究工具 新媒體思維導圖制作:研究組在循證護理基礎上結合臨床經驗,考慮患兒及其家屬不同心理特點,編制兒童、家屬及預防PICC并發(fā)癥相關知識三個系列的新媒體思維導圖(采用手機APP,平板電腦,閉路電視,微信等新媒體工具播放影視思維導圖),將視覺、聽覺、光電、動畫融為一體,進行形象化、趣味化宣教[4-5]。患兒出院時進行健康教育滿意度。
1.2.2 實施過程 使用醫(yī)院現有資料及咨詢專家組的基礎上確定新媒體思維導圖內容,首先對研究人員進行新媒體思維導圖應用方法培訓,用此新媒體思維導圖對患兒及家屬進行“一對一”演示講解。每次演示講解,依據新媒體思維導圖的邏輯順序,從主要到次要,從前到后。每次講課結束后,研究員要向患兒及家屬展示所講版塊的知識網絡,并讓患兒家屬復述一遍,更正其理解偏差及解疑答惑,之后將新媒體思維導圖交給患兒自我觀看演示。授課頻次為1~2次/d,每次控制在30 min以內,連續(xù)進行5 d。在患兒出院時統(tǒng)計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次、相關知識掌握度、滿意度調查。收集相關數據,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
重點觀察PICC并發(fā)癥,如導管阻塞、感染、出血、脫落、斷折等,觀察期為6個月。調查患兒及家屬對PICC個體維護掌握程度(包括護士對PICC置管基本概念的講解;告知定期維護的時間、并發(fā)癥的早期征象、處理措施;患兒及家屬知曉情況)和滿意度。調查問卷分20項,每項5分,總分100分[6]。評級分四個等級即非常滿意≥90分、滿意80~89分、基本滿意70~79分、不滿意70分以下??倽M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25.0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對照組為18.0%,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干預組總滿意度為95.0%,對照組為80.0%,兩組總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PICC并發(fā)癥比較
表2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
所選血管為外周靜脈,可避免因鎖骨下靜脈穿刺帶來的氣胸、血胸、空氣栓塞等風險,且穿刺成功率高;避免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痛苦,可以較長時間留置導管(可留置6~12個月)[7],因遠端位于上腔靜脈,血流量大,藥物可以很快被稀釋,減少外周靜脈炎發(fā)生率[8-9]。
患兒天性頑皮、活潑好動,對于留置PICC導管的優(yōu)越性缺乏了解,自身防護意識及依從性較差,相對成年人更容易增加發(fā)生留置PICC的并發(fā)癥[10-11]。
新媒體可以根據患兒特點及家長祈求設計出預防PICC并發(fā)癥的思維導圖,制作成相應的APP,采取護士演示,在護士演示的同時,配以講解聲音、動作指導、彩色圖標,還可以制作成動漫等影視文件,不分場地,隨時可以演示。該種健康教育模式將瑣碎繁多的健康知識進行了結構化的系統(tǒng)整理,其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內容吸引了患兒的注意,增強圖文、聲音、動作等記憶模式(如微信群等),有利于患兒理解和記憶,提高患兒自我維護PICC導管能力,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12]。同時也提高了患兒家庭成員的參與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患兒及家屬對該健康教育模式的滿意度較高,表明患兒及家屬對該種健康教育方式的接受度、依從性較高,具有可行性。
總之,新媒體思維導圖結合回授法具有生動簡潔、便于掌握護理要領等特點,可有效預防白血病患兒PICC相關并發(fā)癥,且受教育者的滿意度較高。同時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樣本數量較少,沒有觀察長期預后效果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行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