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唯佳
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寫景主題的習作單元,從教材編排序列來看,統(tǒng)編教材在小學階段共安排了五次寫景話題(見圖1),寫景的能級目標按梯度螺旋上升,能力訓練層層遞進。四年級的學生已習得了觀察、描寫一處景物或介紹一個景點的方法,初步具備了綜合運用寫景方法的能力。但學生生活圈子的狹窄導致對寫景文章興趣銳減,習作素材日漸匱乏。如何突破寫景文的瓶頸,重燃學生的習作熱情,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尋找新的習作能力增長點,成為了本單元習作教學的難點。筆者依據(jù)項目化學習的理論,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嘗試設計并開展了“阿拉寧波”的項目化學習主題,讓學生親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從而推進單元整體教學。
一、聚焦要素,明核心
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采用雙線按單元組織課程內容,除了寬泛的人文主題外,還將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作為主線,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者能力訓練分布在單元的每一課中。筆者提煉出了“觀察與表達”這一核心概念,根據(jù)課標要求和項目任務設定了三個單元學習目標(如表1)。
二、鏈接生活,創(chuàng)情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廣,語文的學習空間就有多廣,項目化學習可以打破了課堂的邊界,驅動問題的創(chuàng)設要與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建立聯(lián)系,又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啟發(fā)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思考,它是項目化學習的核心要素。
(一)真實情境,營造期待感
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學習按游覽順序寫景物”,不難讓人聯(lián)想到馬上要到的旅游黃金季——暑假。但在全國疫情爆發(fā)的特殊時期,各地都發(fā)布了暑期不得出省的疫情防控新規(guī)定,漫漫長假可以去哪里玩呢?引導學生將目標聚焦到了我們生活的城市——寧波。圍繞學習目標,聚焦關鍵知識和能力,緊扣核心概念,教師在單元入項課上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小朋友們,因為疫情影響,今年暑假教育局倡議大家盡量在浙江省內游玩,因此有很多杭州、金華等省內的很多小朋友想來寧波旅游,作為阿拉寧波人,你會推薦他們去哪些好地方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采訪長輩、翻閱資料:天一閣、保國寺、河姆渡、慈城、招寶山……學生如數(shù)家珍,這些寧波古跡紛紛被喚醒。真實的情境能打通知識與生活的關聯(lián),讓學生真實地感覺到學習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情緒,發(fā)散了學生思維,給學生提供真實挑戰(zhàn)的機會。
(二)巧設問題,喚醒內驅力
巴羅斯和坦布林說過:“知識的獲得來源于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的過程。學習開始遇到問題,問題本身推動了解決問題和推理技能的應用,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自己查找信息、學習關于此問題的知識和結構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币虼?,一個好的問題需要建立起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的情境獲沖突與爭論,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間。筆者基于情境,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驅動問題:“你覺得一份既能展示寧波文化,又能吸引別人來旅游的宣傳資料是什么樣子的呢?”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設計,使學生不只是局限于寫一篇游記,引發(fā)了他們的高階思考,以探究的形式去進行信息收集,了解寧波的文化,通過調研、分析來判斷能吸引別人標準,再由此去設計一份“阿拉寧波”宣傳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能力都有了同步的提升。
三、優(yōu)化路徑,搭支架
基于項目化的單元整組教學的課堂應該是教師提供支架和資源,支持學生進行任務探索的課堂;是教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有梯度的任務的課堂;是在自由開放的氛圍中幫助學生建構起學習演變的課堂。
(一)借助KWF表,找準學習起點
特級教師張敬義指出,小學生習作需要兩次轉化,一是把他們的生活轉化為習作內容,需要加工、轉換和再造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思考;二是將習作內容轉化為語言文字,需要語文經驗來支撐,讓學生學會遣詞造句。在入項活動后發(fā)放KWF表(見圖2),請學生填寫關于游記自己已知的內容和想要知道的部分,發(fā)散思維,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建立創(chuàng)造性聯(lián)系,同時也通過這個問題清單暴露了學生在學習游記上的困難和盲點。
(二)依托單元文本,建構知識能力
在自學《記金華雙龍洞》《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三篇文章后,引導學生采用畫游覽路線圖的形式理清作者描寫景物的順序(見圖3),發(fā)現(xiàn)游記一大特點是按一定的順序寫,做到“言之有序”;圈出作者描寫的景物,發(fā)現(xiàn)作者定點觀察,停下腳步才能更清楚、更全面地觀察景點,做到“言之有物”;再聚焦《記金華雙龍洞》描寫孔隙段落和《七月的天山》描寫野花的段落,發(fā)現(xiàn)抓住最吸引自己的景物重點介紹,有詳有略,才能把喜愛之情表達出來,所謂“言之有情”。根據(jù)所學內容補充、修改KWF表,形成第二稿。
(三)前置評價量規(guī),設計多元成果
成果的設計師項目化學習中很重要的步驟之一,也是區(qū)別是其他學習方式的一個典型特征。在設計之初,就要進行以終為始的成果策劃,前置成果展示的評價量規(guī),讓學生的成果設計有方向,引導學生思考將有可能出現(xiàn)的不同形式的成果,這樣的成果設計才會有一定的驅動新,長期的思考和改進也會讓成果更具有高質量。因此,當看到成果展示評價標準中有一個維度是“媒介的多樣性”時,學生不滿足于只是寫一篇游記,他們的“宣傳手冊”中開始包含精美的海報、VLOG視頻拍攝、微電影故事錄制……當看到推介會演講內容3分的標準是“能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時,有位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湖水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母親河剡溪,雄偉的武嶺門,詩意的蔣氏故居,難怪阿拉寧波吸引著這么多的游客前來觀光!”可見,外延的知識學習上升到了個人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中將語文與生活相勾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有效延展。
四、依托評價,展成果
外顯和物化的項目成果是項目化學習的重要目標,而項目化學習最終的成果是要公開的,可以通過展覽、交流等方式來進行。既然驅動性問題中提出設計一份“阿拉寧波”宣傳資料,那么成果就要指向驅動型問題,具有思維的真實性。全班采用召開“‘阿拉寧波旅游招標推介會”的形式,小組介紹團隊展示學習成果,邀請各小組代表根據(jù)評量表打分(見圖6)。
“阿拉寧波”的項目化學習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場智慧之旅,它打破原來單元學習中單課落實的特征,改變了學生學習的知識性質,將原有的散點式、碎片化、隱形化的知識學習變?yōu)閷W生主動探究核心概念。在有意義的情境中學習真實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學校學習和現(xiàn)實世界之間的關系,帶領學生走向生活世界,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真實世界中可能面臨的諸多困惑。學生成為了學習和生活的探究者,成為自己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有學生在宣傳片中這樣感慨:“冷遇見了暖,便贈它一抹細雨;春遇見冬,便贈它一簇山花;陽光遇見雨露,便贈它一道彩虹;而當我再次遇見三江口,便格外珍惜它帶給我的美……”“雖然我去過老外灘,了解過三江口,可當我真正有幸站在了三條江的匯合之處,我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可見,這次的學習已觸及了學生心靈的深處,這是學與教的路上呈現(xiàn)出的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