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上海圖書館藏趙之謙信札概述(下)

        2021-09-09 16:56:28戴家妙
        書畫藝術 2021年4期
        關鍵詞:趙之謙同治

        三、同氣相求

        趙之謙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具有全面修養(yǎng)且有開創(chuàng)之功的書畫家、篆刻家,同時還是一位學者,一生致力著述,于經(jīng)學、史學、詞章、金石學等方面皆有成就,可惜成稿者僅居其半。據(jù)《府君行略》所述:“著《國朝漢學師承續(xù)記》未成,其成者《六朝別字記》一卷、《悲盦居士詩?!芬痪?,為府君自定之本?!侗V居士文存》一卷,《四書文》一卷,不孝壽佺所輯。《補寰宇訪碑錄》四卷,同治初刻于京師,尋以所采未備棄之。??讨?,則有新化鄒氏漢勛《敩藝齋遺書》如干卷,德清戴氏望《謫麐堂集》如干卷,《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如干卷,內(nèi)《勇盧閑詰》《英吉利廣東入城始末》《張忠烈公年譜》三種,則府君所自撰也。又《江西通志》《凡例》《選舉表》《經(jīng)政》《前事》二略,全出府君之手。自余著述,或遭兵燹,或散播遷,其所獲存者止于此,不能盡府君學問十分之一,嗚呼!痛哉!”

        另外未成稿的著述,后人只能從他給友人的信中獲得消息,如在《章安雜說》里提道:“余嘗有續(xù)《經(jīng)世文編》之志,頻年奔走未暇作,姑錄其目以備擇?!痹谥陆瓬浶胖袑懙溃骸白堆a訪碑錄》《銅佛記》皆垂成,明秋當有刷本?!爆F(xiàn)《銅佛記》稿本下落不明,恐已佚。在致魏錫曾信中說:“弟從前作《見意書》及《稱舉通釋》兩種,近竟不能再作,深悔當時虛心……《金石萃編刊誤》,弟從前曾有十余紙稿本。然作之非易,必得全有王氏所錄之本乃可。”《稱舉通釋》殘本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而《見意書》與《金石萃編刊誤》二稿未見矣。在致孫憙信中稱:“拙著《說柁》,山東友人有愿任刻資者,奈無暇寫出,將來或寄印本奉覽也?!痹谥屡俗媸a信中云:“將來當盡心撰《藏書記》也?!薄墩f柁》《藏書記》稿本,皆未得見。

        趙之謙一生不離刻書事,于文獻整理與傳承有卓越貢獻。其中對趙之謙刻書有過幫助的人有孫古徐、潘祖蔭、王晉玉、胡澍、戴望、沈容之、胡培系、張鳴珂、龍皞臣、鮑康、唐仁壽、許增、譚獻等。上述人中除孫、張外,余皆見諸信中,如他在胡培系的信中提到“瓚公緣事撤任,子高之事此時更無須說矣。弟所得鄒氏書中有論宮室制度者二卷,大足為尊著之助,此時未能鈔寄?!奔础堆鲆暻甙俣批Q齋叢書序》中所言:“歲在辛未,溧陽王瓚公已補官上虞,寄書申約,乞歲損百金為刻書費,瓚公許我。明年壬申,得見新化鄒氏《讀書偶識》,欲持屬瓚公。書未發(fā),瓚公又緣事解職。時余亦以縣令試仕江西,始遇攸龍皞臣,為刻鄒氏書?!薄褒埌偝肌奔粗潞嘞档谒姆庑胖刑岬健捌淙藢W問頗好,亦不附侯伯之說”者,被趙之謙視為同道中人。

        戴望(1837年―1873年),字子高,浙江德清人。一生顛沛流離,體衰多病,性情孤僻,致力考據(jù)訓詁,治學嚴謹,后被曾國藩聘為金陵書局編校,??敝芮刂T子。著有《論語注》二十卷,《管子校正》二十四卷,《謫麐堂遺集》四卷。

        趙之謙約于咸豐四年(1854年)前后與戴望相識于杭州。咸豐十一年(1861年),戴望亦因太平軍進犯浙江而逃往閩中,與趙重逢,交往日密。同治三年(1864年),趙氏刻成《補寰宇訪碑錄》五卷,劉履芬校補并跋,戴望為之題款。同治四、五年間(1865年―1866年),趙之謙、魏稼孫與戴望在杭州亂后再度相聚,縱論藝文,甚得默契。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戴望為何澂于同治二年(1863年)編成、胡澍書端的《二金蝶堂印稿》題記,稱趙之謙為“絕特之士,其學于經(jīng)訓書數(shù),罔弗金石,已著有成書。而于一藝之微,亦精能乃爾,是何神明盛而魄力強也”。(1)《謫麐堂遺集》中亦有詩曰:

        高文冠絕淛河東,能藝通神事事工。

        吾與趙君生并世,真慚煮酒論英雄。(詩注:至杭州趙撝叔方移家瑞石山下詒此詩)

        同治十年(1871年),戴望于南京刊成《顏氏學記》,趙為書眉。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戴望病歿。越兩年,趙之謙輯戴望遺文及詩238篇,編成遺集,刻于江西。(2)趙在序中寫道:“甘伯長余四年,君(指戴望)少于余十年,容之且少于君八年,自遭寇難,故交零落。竊念諸君壯歲強力,孟晉迨群,靡可隅域。今兩載中,又喪其三,留余后死,掇拾殘編,滋益悲悼抑志,擬天地果不祥耶?君性不諧俗,寡交游,足跡不越大江以北,然當世賢士大夫多識君。見君所論著,推服無異辭。雖遇困厄,年壽不永,視坎坷終身、姓氏不出閭巷者,尤有幸也?!保?)

        雖僅五通致戴望書札,但非常重要。信中提到的人名被他錄入《漢學師承續(xù)記鈔撮本》的就有14位,分別是:李善蘭(壬叔)、馮登府(柳東)、徐養(yǎng)原(心田)、嚴元照(九能)、嚴可均(鐵橋)、丁杰(升衢)、施國祁、楊鳳苞、張鑒(秋水)、張星鑒(問月)、凌堃、胡澍以及戴望等,可證趙之謙在編撰《漢學師承續(xù)記》的過程中,與戴望書信頻繁,或訂正史料,或探討學術,可惜大多散佚,不能窺得全貌。趙撰《續(xù)記》的目的在這幾封信中也有清晰的表述:

        往在京師,曾與荄甫論《續(xù)記》大意,竊自謂引經(jīng)決獄如堂上聽堂下,無私許,無偏執(zhí),萬人環(huán)伺,少具知識者自能悅服,其悍然不顧者皆愚頑之民,不足責也。此意即與昔之方、姚,今之名臣大儒相反,而實確守觀過知仁之法。鄒魯之學,本非濂洛關閩之學,可謂知者道,不能約慕羶之蟻說肉味,見逐臭之蠅戒糞穢也。

        以近來講愚誣之學者,慣責人過,故方、姚派作志傳以空衍為主,乃諱莫如深之妙也。弟等宗漢法述事,必從其實,則凡纖細瑣屑,變故離合,須處處安置妥帖,既可以質(zhì)鬼神,又以絕若輩三尺之喙,乃稱絕誼,想兄必以為然也。

        上述兩段文字透露出趙之謙既“反方、姚”,又“反理學”;既不主張“子虛烏有之性命”,亦不滿“木雕泥塑之考據(jù)”,可佐證《論學叢札》中的思想脈絡?!吨嘂嬏眠z集》前有麟書題記“趙撝叔為子高刊遺集,謀于眾,謂非與子高同氣類者勿與”,可見趙之謙與戴望兩人是“同氣相求”“虛懷相接”。

        在第一封信中,趙之謙寫道“當住過夏月方歸”,又問李善蘭“已赴都否?”“生此數(shù)十年中,僅見此舉(指李善蘭得保舉事)尚有人理。昨讀條議,則已廢然,蓋又是奔走門路之一”,這可能是他決心南歸籌款的原因之一。

        次年七月初,趙之謙生了一場大病,他在給戴望的信中講得很仔細,信末記“閏月六日”。經(jīng)查,同治九年(1870年)閏十月。同時他在給胡培系的信中亦云:“前發(fā)書后即擬赴省,而酷暑困人,濕熱上蒸,痰疾壅于肺鬲,致右耳聾,左耳亦大鳴……大約須出月方能至杭州?!保?)據(jù)筆者考察,趙之謙在杭州的落腳點主要有曹籀家(寶善橋附近)、程六皆家、王晉玉家(四條巷)以及他在家書里提到的另外一處住址“太廟巷內(nèi),紫陽書院間壁,前臨安縣正堂陳公館(即陳韻樓家)內(nèi),有‘會稽趙門條。”

        他在信中提道“太隺先生《周易指》板存溫州,已訪得”?!疤Q”即端木國瑚(1773年―1837年),字子彝、鶴田,號太鶴,浙江青田人。端木國瑚娶瑞安陳氏女為妻,并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遷居溫州瑞安。生有一子二女:端木百祿、端木悟原、端木順,皆有才學。端木百祿與趙之謙認識較早,咸豐八年(1858年)戊午三月,趙就已經(jīng)為端木刻了兩方印。端木百祿繼承家學,也一生治《易》。咸豐十一年(1861年)四月至九月,趙之謙守城瑞安之際,與端木百祿重逢,這一時期兩人交往頗密。現(xiàn)瑞安市文物館還藏有一件趙之謙寫給端木百祿的扇面書法,款記:“叔總?cè)市郑ǘ四景俚摚┧鲿?,走筆應命,寇警未已,相見期難,臨別無言,留此手跡?!薄吨芤字浮肥嵌四緡鞯拿?,計有45卷,趙之謙離開溫州后,一直在尋找雕版的下落,以謀再刷印。

        金陵書局是晚清最為知名、最有影響的官書局之一,聚集了一批學者一起編書、刻書,尤其同治年間,少長咸集,薈萃一時之選。況周頤《蕙風簃二筆》中記:“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曾文正公克復安慶,部署粗定,命莫子偲大令采訪遺書,商之九弟沅圃方伯,刻《王船山遺書》。既復江寧,開書局于冶城山,延博雅之儒,校讎經(jīng)史,政暇則肩輿經(jīng)過,談論移時而去。住冶城者,有南匯張文虎,海寧李善蘭、唐仁壽,德清戴望,儀征劉壽曾,寶應劉恭冕,此江南官書局之俶落也?!鄙鲜鰧W者中,除劉壽曾、曾沅圃外,其余均見諸這次信札中,皆與趙之謙有交往。同治四年(1865年)八月,趙之謙出京師,途經(jīng)金陵,與局中諸君相識,惜目前所存文字甚少。是年,趙之謙準備開始編撰《漢學師承續(xù)記》,去金陵拜訪戴望的同時,想拜汪士鐸(梅村)為師,亦為謀刻書事前往考察,這應是趙之謙學術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次訪學游歷。

        唐仁壽(1829年―1876年),字端甫,號鏡香。浙江海寧人。他是錢泰吉的學生,追隨多年,得其親炙,深研六書音韻之學,讎校經(jīng)史文字疏訛舛漏,毫發(fā)差失皆能辨之。同治四年(1865年),唐仁壽隨錢泰吉的兒子錢應溥來到金陵。因書局正要謀刻《史記》,準備用周學浚過錄的錢泰吉校本,唐氏因此而薦入書局,聲名益聞。后來,金陵書局謀刻《二十四史》,唐仁壽負責??妒酚浖狻贰端麟[》《正義》《晉書》《南齊書》《后漢書志》等。

        唐仁壽與趙之謙結(jié)識于何時?目前尚無確切資料,這六通信皆是趙之謙在江西任職通志局所寫。第一、二封當寫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年二月,戴望病歿。冬,張文虎“感知己凋謝”,以老辭局。數(shù)事都在信中提及,皆吻合。信中提及“李仲約學使”即李文田(1834年―1895年),字畬光、仲約,號芍農(nóng)、若農(nóng),廣東廣州府順德人。他是咸豐九年(1859年)的探花,最后入直南書房,官至禮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同治九年(1870年),任江西學政。十一年(1872年),他在南昌覓得《西岳華山廟碑》本(一說宋拓,一說元拓),請趙之謙“補摹闕葉九十六字”,“越一年重治成”,又請趙之謙題記,此即為“順德本”,現(xiàn)藏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目前“順德本”前有趙、李題記各一,從書跡上看,李氏運筆似受到趙氏的不少影響。第一封信中說:“其時正值學使李公試畢返省,又兼有閱經(jīng)訓卷差,終日奔走?!庇譃榇魍z作《顏氏學記》求李文田作序,“似不肯作,以系弟代求,學使即須遜讓,然亦難得,不作序無礙也?!备鶕?jù)信中內(nèi)容,同治十二年(1873年)李文田尚在江西任學政,與趙之謙有密切往來。

        李文田也仰慕唐仁壽的學問,特地向趙之謙打聽:“詳詢尊名及字、籍貫甚至并深為稱嘆。所云補刻證文之舉,學使先助三十金,茲先寄上,乞即為校正付刻。如不旉尚鉅,亦望速示,以為籌劃。鉅則仍求學使助之,如所少無幾,將來歸弟一人任之可也?!崩钗奶镞€特地讓趙之謙寫信告訴唐氏,“過江寧當訪君也”。信末還提及潘祖蔭“亦有書來詢君名氏”,可知唐氏之學問,是大家認可的。

        第二封信中寫道“嘯老歸去,書局諸君有不仍權輿之嘆,方為旁皇四顧,作有心無力之躊躇”,是指原由金陵書局與浙江書局、蘇州書局、湖北書局、淮南書局合刊《二十四史》一事,尚未告竣,而主事者曾國藩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歿,次年戴望去世,金陵書局主要校書人員或死或散,“金陵文采風流盡矣”[1]。

        “嘯老”即張文虎(1808年―1885年),字孟彪、嘯山。他是金陵書局中最為年長的學者,自同治二年(1863年)入局襄校《王船山遺書》始,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辭局而去,前后達十年之久。張文虎雖未中科甲,但學問淹博,“溯自惠、江、戴、錢諸家而后,可謂集大成也已”(5),素以??本珜彾Q,尤以《史記》最為知名。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金陵書局提調(diào)周學溶提議刊刻《史記》,并提供他所過錄的錢泰吉校本。李鴻章、曾國藩先后主其事,李先命唐仁壽負責??保又蚊鼜埼幕⑤o助唐氏一起同校。而唐體弱多病,基本由張負責。而《史記》校勘工程巨大,艱辛可知。張與唐兩人是金陵書局的中流砥柱,因此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曾國藩曾對門生洪汝奎說:“刻書之難,排比、倫次、校讎、訛舛,大費工夫?!盵2]趙之謙在江西通志局任職一年多后,深感“江西亦有書局,校書多土著。惟此間理學之鄉(xiāng),流弊有二,曰陋而悍。得先生(唐仁壽)來此,使后生或知校讎家法,功德無量也”。所以,以吳鹽憲的名義寫信邀請?zhí)剖蟻砟喜笇?,言辭誠懇,足見殷切之情。不知后來有沒有成行?期待有新的資料發(fā)現(xiàn)。

        趙致唐的信中討論最多的是為戴望料理身后之事:一、整理遺著,包括重書《論語注》面葉、目,求李文田為《顏氏學記》撰序,刪定《謫麐堂遺集》中詩文等,準備謀刻;二、處理戴望藏書事宜,述及戴氏生前與施補華、譚獻等人的關系等?!笆⒆T諸君之議有未合者,弟不知其詳,則不能決其是非。惟售書事似稍驟。蓋戴君本無嗷嗷待哺者,此事不妨俟麈遺(凌霞)來審處之也”。唐與趙是戴望的至交,二人“為死友謀者,仁至而義盡,更何間然”,足見三士之間情同兄弟,義薄云天。

        趙之謙在江西期間,除了為戴望刻遺集、為自己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外,還為鄒漢勛刻《敩藝齋遺書》。此事在第六通信中提及,由攸縣龍皞臣出資,趙之謙為之“著錄次比”?!吨嘂嬏眠z集》于光緒元年(1875年)十二月刊成,《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分六集,于光緒六年(1880年)刻成。《敩藝齋遺書》“全分亦發(fā)刻”,因趙之謙奉檄權令鄱陽,略有曲折,光緒四年(1878年)冬由張鳴珂(1829年―1908年,字公束,號玉珊,浙江嘉興人)幫助完工。按照趙之謙自己在信中的說法:“來此(指江西)三年,惟此等事,為有實在處耳?!?/p>

        鄒漢勛(1805年―1853年),字叔績,號績父,又號叔子,湖南隆回縣人,咸豐舉人,以博學名,五經(jīng)、地理、音韻等,無所不研、靡所不究,著述宏富,是近代輿地學奠基人?!八蹲x書偶識》三十六卷,自言破前人之訓故,必求唐以前之訓故方敢用;違箋傳之事證,必求漢以前之事證方敢從。以漢人去古未遠,諸經(jīng)注皆有師承,故推闡漢學,不遺余力?!保ㄇ迨犯濉と辶郑毫袀鞫倭牛┶w之謙因認可他的學術理念,進而關注他的遺著。可惜,鄒氏著作大多毀于同治二年(1863年)“土匪焚其居”。趙之謙輯刻了五種:《五韻論》《讀書偶識》《顓頊歷考》《紅崖刻石釋文》《敩藝齋詩》等。

        由上可知,刻書是趙之謙念茲在茲的事,在他看來,是關系到“二千年氣脈”之大事,盡管經(jīng)濟拮據(jù),仍竭盡全力謀刻種種罕見書籍,與其編撰《漢學師承續(xù)記》同一目的,力挽狂瀾,匡正時風。

        潘祖蔭(1830年―1890年),字伯寅,號鄭盦,蘇州人。作為晚清重臣,其政績素來不被人道及,唯其庋藏之三代鐘鼎、秦磚漢瓦、魏晉碑帖、宋槧元版,稱甲士林,聞名古今。趙之謙約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北京參加會試時,結(jié)識了潘祖蔭,潘氏很賞識趙之謙的才華,他在給趙氏《悲盫居士詩剩》題詞中曰:“大集捧讀三日,自口至心惟有佩服而已,覺二百年來無此手也?!贝嗽捒址且话銘曛Z。潘氏所用印章,幾乎都出自趙氏之手,前后計有12方,皆與藏書有關。始自同治甲子(1864年)二月,終于光緒八年(1882年)。趙之謙自赴江西任職后,封刀不刻印十余年,破例為潘祖蔭刻“賜蘭堂”長方朱文印,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方印章,可見他們之間非同一般的交情與友誼。潘祖蔭曾在趙之謙最困難時,數(shù)次慷慨解囊,資助趙氏解燃眉之急。

        刻書方面,趙之謙也常求助潘祖蔭,如《論學叢札》中第二冊第四通:“金誠齋(鶚)遺書、龔定盦《大誓答問》均刻一本,系請潘侍郎出資為之?!倍w之謙也為潘祖蔭做了不少事,現(xiàn)存一冊趙之謙《致潘祖蔭書札》,里面基本都是與收藏書畫善本有關的內(nèi)容。潘祖年為潘祖蔭所編《潘文勤公年譜》于同治十年(1871年)條下注:“是年,兄與趙撝叔、胡甘伯(澍)訪求古籍,得宋元槧本甚多。從撝叔得胡仁圃(祥麟)《虞氏易消息圖說》、葉潤臣(名澧)《橋西雜記》稿本付刻。”(6)上述龔自珍《大誓答問》與金鶚《求谷錄禮說補遺》刻入《滂喜齋叢書》,該叢書的題端也是趙之謙。

        僅一通致潘祖蔭信札,附在《張忠穆手札》(現(xiàn)藏上海圖書館)跋文之后。張忠穆即張煌言(1620年―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南明抗清主將,前后堅持抗清斗爭近20年,最后被捕,于杭州遇害,謚號忠烈。潘祖蔭請趙之謙為33通張煌言的信札作跋,趙在跋文考證出張氏的信札“皆在浚時作”,并提到“札中言《保黎錄》一書未得見,諸家記事亦鮮及之者”。趙還發(fā)現(xiàn)粘貼信札的用紙,“以日映之,為明尚書祁念東墓表,其文已闕,然亦有可廣記聞者,疑是勝朝遺老收藏舊物,歷數(shù)百年未經(jīng)揭褾,真可寶貴。舊簽題字,亦非數(shù)十年中手筆也”。趙之謙還因感佩張煌言的壯烈氣概,在全祖望所輯年譜基礎上撰成《張忠烈公年譜》,“聞疑載疑,愿有述焉。證諸本集,期可征信;旁及異聞,有資考索。仍其是者,去其誣罔,別為《年譜》一通,以竟全先生之志,亦慰忠烈于九京也”(7)。并刻入《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中,以傳久遠。

        其余像鮑康、許增、譚獻等,皆是趙之謙問學之友,關系不及上述諸家之親密,然亦非泛泛之交。

        鮑康(1 8 1 0年―?),字子年,安徽歙縣人。道光間舉人,官至夔州知府,以忤上官歸里。畢生研求古泉,被譽為第一古泉學家。著有《觀古閣泉說》《泉注》等。同時還精通政書,輯有《清朝謚法考》五卷,附續(xù)編、補編一卷。同治三年(1864年)纂輯成正編,補王士禎《國朝謚法考》之未備,襲潘世思《易名錄》之例,按《會典》謚字序排列,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等,文臣,三品以下文臣,武臣等五類,各一卷。記述姓名、官階及其謚號1518人,詳加參訂,凡傳聞與國史底冊異辭者,均兩存之?!独m(xù)編》記同治四年(1865年)至五年(1866年)五月謚僧格林沁等46人,后又輯此前賜謚之奕詒等64人為《補編》,這三編是研究清代政治制度的工具書。趙之謙這封信缺了上頁,好像不是專門寫給鮑康的,而是附系在鮑康名下。(8)而信的內(nèi)容似是趙之謙在校書時發(fā)現(xiàn)“謚”與“諡”用法之區(qū)別,跟鮑康探討。至于趙之謙與鮑康何時結(jié)交?目前還沒確切的資料。

        許增(1824年―1903年),字益齋、邁孫,浙江仁和人。曾入馬新貽幕府,與譚獻同校刻《唐文粹》,精核無比。輯有《榆園叢書》,與趙之謙有共同志向。兩人相識較早,趙客寓北京,許增常托其尋覓書畫。同治五年(1866年)八月,趙之謙自京返浙,在杭州為其行書一聯(lián)“通經(jīng)自有富,作善心無休”。大概也是趙對許的簡要評價吧。雖僅有一通,是趙之謙在江西時所寫,可見二人之間的交誼保持了很長時間。

        譚獻(1832年―1901年),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人。趙之謙與譚獻在咸豐六年(1856年)前后即相識(9),時趙在繆梓幕中,隨軍轉(zhuǎn)戰(zhàn)杭州、衢州一帶。譚獻自咸豐八年(1858年)開始游閩,入福建學使徐樹藩、厲恩官幕府,前后達七年。趙之謙赴閩,兩人重聚于福州。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譚獻索胡澍書法,趙之謙為之集《繹山碑》字“為著作材天不禁,除功利念世無爭”(10),意欲諷刺,譚表示“直受之而已”(10)。譚獻也喜歡藏書,有龔自珍《龔定盦先生集外文》180余篇,趙對龔十分崇拜,想借鈔錄副本,后由魏錫曾代抄,趙作畫酬謝。戴望亦曾錄一本,三人“因各有搜討之約”。此外,趙還向譚借鈔了宋本《淮南子書》以及后來刻入《鶴齋叢書》的《韓詩遺說》,即據(jù)譚獻傳抄足本而刻,而《虞氏易事》是譚獻與戴望在福州訪得而借予趙的,而趙又轉(zhuǎn)借給潘祖蔭刻入《滂喜齋叢書》。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月廿七日,在趙之謙將赴江西任職前,兩人在杭州團聚。譚向趙借得《平津館叢書》,補其所缺。

        《復堂日記》光緒五年(己卯,1879年)中記:“予往在閩中,欲與魏稼孫撰《六朝別字》數(shù)卷,未成?!保?0)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趙之謙在北京撰成《六朝別字記》。考其成書之初,或是在福州時曾與魏、譚二氏商討過,受其啟發(fā),入都后傾力而成。

        趙之謙另在致魏錫曾的一信中曾評價:“譚仲修,閣下之同鄉(xiāng)也,自命為古文作手。仲修之文,骨力不厚重,然下字命意,極有斟酌,非空頭大話者比。(11)”趙死后,譚日記中曰:“(趙)與予相交卅年,王元美所謂‘妄則有之,庸則未也?!保?2)趙與譚兩人的關系一直都不是特別融洽,這在致唐仁壽的信中就有提到。言及戴望歿后,譚獻覬覦其藏書一事??傊瑑扇酥g未像趙之謙與江湜、胡澍、戴望那樣親密無間。

        四、推己及人

        趙之謙一生奔波,個性鮮明。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中記:“人言撝叔盛氣難近,其實遇名實相副者,亦虛懷相接?!辈粌H如此,他對家人也是呵護備至,事事為之籌謀,無微不至。這些品行可從他給友朋同僚的信以及家書中,得到驗證。

        宗源瀚(1834年―1897年),字湘文,號三異太守,江蘇上元縣人。是晚清一位有名的循吏,一生幾乎全在浙江省各地任職,先后擔任杭、衢、嚴、湖、嘉、寧等地知府及杭嘉湖兵備道、溫處兵備道,敏于吏治,勤于政事。公務之余,雅好收藏,著有《頤情館金石跋》《頤情館書畫跋》《燹余所見錄》等。六通信札也幾乎全是書畫古籍善本收藏之事,審書跡當是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趙之謙決定再次離京南下,往還紹興、杭州兩地,售賣書畫籌集款項。并計劃在該年八月底由武康經(jīng)由杭州直趨溫州,再由溫而入臺,找陳寶善商議籌款(13)。十月,抵達溫州,寓居張小孟如園。信中稱“徐壽翁”者即徐壽蘅(1824年―1900年),名樹銘,字伯澄,號壽蘅,又號澄園,湖南長沙人。同治年間,曾在溫州任職,趙之謙想找他借錢納捐?,F(xiàn)存《且園賡唱集》,集中作者多是當時官吏,其中就有江都郭鐘岳(外峰)、長沙徐樹銘(壽蘅)、會稽趙之謙(益甫)等。第三通信中提到的“郭司馬”即是郭鐘岳,由此可以推測第二、三封信是他第三次客溫時所寫,其余四封根據(jù)內(nèi)容像是在杭州寫的。同治七年(1868年),宗源瀚在衢州任職,并有書招沈梧(1823年―1887年)來游富春江(14),沈即信中還提到的“旭庭”“旭翁”,一作沈吾,字旭庭,號古華山農(nóng),又號九龍山樵。江蘇無錫人。精金石之學,著有《石鼓文定本》《漢武梁祠畫象考證》等。

        從這六封信中,可以看出宗源瀚與曹籀、許增等都有交往。宗數(shù)次向趙之謙求印,趙在第五封信中說到“刻印破例”,可能是他累試不第,日夜圖謀捐官,無心篆刻,故有此說。但許諾“將來當以舊存青田石作一枚收藏印奉贈,不食言也。如明年無須奔走,則臨行必了此事,以一歲為期”。也有可能是心灰意冷之后,早在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已經(jīng)萌生“封刀”之意。

        致友朋同僚信札中,如歐陽文卿、倪帶銘、蔡耀翁、德齋、戌牧、逸廬等,以及佚名9封,尚待考證。在這些信中,或敘日常,或議官場,或詳或略,或喜或怒,都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不由得讓人感嘆趙之謙是一位寫信高手,勤奮非常。

        在致倪帶銘的信中,以非常憤怒的心情講述他由鄱陽赴奉新任時,家里仆婦“以行李及其幼子不到,哭囔未已”,而被其繼子(壽佺)斥逐后自縊身亡之事。稱“今使弟受大累,天報昭彰,前生冤孽也……逆子俟案訊后,辦則聽辦后再驅(qū)逐,不辦請其到揚州作始祖,此時不能放伊也。弟平生不欺窮人,不忘一本,不背親親之誼,今受惡報,適值一大相反之人來做,天道難知,豈做人必應刻薄兇狠耶?可謂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矣。若系親生,定即處死,不必待該尸親之來哭嚷也。寫此一段,可以為有人倫者戒,可以為豺狗行為者勸”。趙之謙剛接印,尚未安頓,“百事猬集”,就遭遇此等棘手事,又是哭又是鬧,使得他既要賠錢,又得做好撤任的準備。

        趙之謙寫家書事無巨細,交代清清楚楚,算得上是勞碌命。正因為此,他的家書中記錄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如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趙之謙赴臺州找陳寶善謀計籌款。陳把他介紹給黃巖縣令孫熹,安排教職。他在致二哥信中有較為詳細的敘述:

        弟于十八日由蒿壩動身,一路大雨,不堪其苦。到臺州府后大雨而且無船,耽擱兩日,出重價討船,始至黃巖。身體尚好,惟行李濕壞矣。翼文書院在離城三十里地方,山長必須往彼,不能兼管縣中事,以故束修三百,火食在內(nèi),看去不能有多少贏余。子余本欲留弟在署,而該地紳士以書院肄業(yè)為詞,不能推卸。現(xiàn)在留此,閱縣試畢,即行赴館?!说鼐置妫藻X糧改短以后,弄成苦缺。署中征收,朋友三人無束修,以外規(guī)為束修,朱墨系賬房兼辦,不比從前永嘉萬分……

        趙之謙客寓黃巖七個月后,于九月末回到紹興辦理家事。(15)十一月初再赴黃巖,年底回紹??驮ⅫS巖前后約八個多月時間,雖積得酬勞,但總體還是僅供敷出,不盡人意。(16)幸好陳寶善、孫熹、吉子振等待趙之謙頗厚,為他安排了許多書畫應酬,筆潤亦豐,現(xiàn)傳《趙之謙銘志集存》中有多件作品是他在黃巖時所作,可為佐證。

        趙之謙在致戴望與胡培系的信中,都提到了“王生禹堂”“門下士王禹堂”,王生即王彥威(1842年―1904年)原名禹堂,字弢夫,號藜庵,浙江黃巖人。他們的師生緣即是趙之謙寄食黃巖時開始的。同治七年(1868年),王彥威負笈湖上,肄業(yè)詁經(jīng)精舍。趙之謙還專門寫信給譚獻引薦他[3],信中稱:“王生禹堂赴省書院肄業(yè),將由君以識當代知名之士,理學之儒。伏望引而置之,如孫公、高公、及張君景祁之列……王生昔亦受業(yè)于王子莊,然不及為子莊所學。雖是科名中人,而其品邃然,其文字沛然,一洗黃人陋習,實此間雞群之鶴也,幸大君子優(yōu)容而教誨之?!弊o犢之情,溢于文字。同治九年(1870年),王彥威中舉人,后歷任工部衡司主事,營繕司員外郎,軍機章京,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太常少卿。光緒十二年(1886年),為軍機處漢官領班章京。輯編《籌辦洋務始末記》,著有《西巡大事記》《清朝掌故》《清朝大典》《樞垣筆記》等,是近現(xiàn)代外交的重要文獻。

        王子莊即王棻(1828年—1899年),字子莊,浙江黃巖人。著有《經(jīng)說偶存》《六書古訓》《臺獻疑年錄》《東欏獻征錄》《冰雪文》《柔橋文鈔》等。自光緒七年開始編纂《臺學統(tǒng)》,至晚年成書100卷,蔚為大觀。趙之謙與他也相識于同治五年,目前《東欏獻征錄》稿本還錄有一封趙致王的信札,曰:“匆匆話別,未克送行,歉歉。求詢太鶴山人書,果如何?示之。括蒼有佳士可譚藝者乎?甚念。誠齋(金鶚)先生書,胡戶部培翚有。書后一篇為刻本所不及,茲屬潘生錄出奉覽,請附尊藏之末。楹帖已覓紙,得時即書以寄?!保?7)

        他在致趙藹庭第五通信中,還提道:

        去年(同治七年)接十月所發(fā)之信,時弟適揀發(fā)福建,已蒙挑取,滿望引見后錄用,即可歸來,詎料運氣不佳,十二月初七日引見不用,空費車馬氣力。……現(xiàn)在揀發(fā)既不能得,只得從謄錄著想,擬捐同知銜,議敘同知,后年可以分發(fā)指省。所費千金,須京中先籌三百金,再從南邊籌款,決計如此。潘伯寅侍郎已助百金,此外惟毛煦初尚書處尚有可借,如不能借,則當借債一辦,再籌歸款。近日為此事日夜圖謀,故不及計到盤費也。

        這段文字與他寫給陳寶善的信,幾乎一致。他在致陳的信中,關于籌款數(shù)目則更加明晰,“印結(jié)部費必須一千七百余金。與潘侍郎商擬出京籌款。侍郎首助百金,毛煦初尚書聞此舉亦助五十金,宋雪帆侍郎復助百金。潘侍郎又給一書,令見徐壽蘅學使及方子穎觀察。事已起頭,不容中止。弟擬先見壽翁,再往王西垞老弟處商定。由溫入臺,即面求老哥為我籌所不足。頃見壽翁數(shù)次而未有眉目……”適值陳寶善入京,趙之謙入臺借款的計劃也落空了。

        家書中的其他內(nèi)容,如:邀二哥來游西湖、城隍山,進出盤川,“有弟在此,可無多慮也”,這份豪氣在趙氏信中較為罕見。又如:安排家里幫工桂官來杭州就醫(yī),“寄出洋五元、帳一紙,望屬其檢點行李”。還再三叮囑,“船內(nèi)吃夜飯一餐,伙食過柯橋可買。過江時候須穿棉襖,切勿受冷。蕭山轎鐵攀最宜留心,千屬桂官勿將手指誤套為要。過江千萬兩轎同一船,須在行內(nèi)動身時說明。帳內(nèi)所要買件及帶件,又阿常來取物件,均望帶出?!彼搅私骱?,希望二哥趙藹庭前去幫忙打理,“天下可靠者無過弟兄,以其知緊寬而存心好也”等等。可以看出趙之謙性格溫存的一面,絕非“傲氣”“不近人情”可以概括。

        五、人書合一

        南朝宋時,羊欣與王僧虔都把鐘繇的書法歸納為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狎書,相聞者也。”[4]王僧虔則是對第三體“行狎書”做了一個定義,稱“行書是也”[5],貌似給后人省下了不少口舌之爭,實際上還是范圍圈大了,“行狎書”當指古時人往來的尺牘,此即羊欣所謂“相聞者”之意。而東晉以來,尺牘書又往往以“行書”居多。羊王合述,才是“行狎書”的準確定義。像俞樾那樣堅持用隸書寫信的人,畢竟少之又少矣。

        鐘繇的“三體”后來成為歷代書家的“標準”要求,凡是稱得上一流書家者,無不三體皆能,趙之謙也不例外。像《潘公墓志銘》這樣碑版書跡,屬于“銘石之書”;像《六朝別字記》《補寰宇訪碑錄》這樣的稿本,屬于“章程書”;像此次整理的尺牘,屬于“行狎書”。趙氏三體之間的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銘石之書”端莊嚴肅,廟堂之氣;“章程書”規(guī)矩齊整,自然遒麗;“行狎書”則下筆真率,出于意外。當然,趙之謙還有大量的書跡不能簡單地歸于“三體”之列,但內(nèi)在的審美軌跡還是清晰可辨的,萬變不離此宗。因此,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這批尺牘除了文獻價值外,在書法藝術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趙之謙的書風演變大致可分三個階段:一自青年習書始至同治三年(1864年),二自同治四年(1865年)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目前看到趙之謙較早的書跡,如杭州博物館藏的《臥龍山補松歌》,出入唐人端楷,初露顏字痕跡。而咸豐十年(1860年)到同治元年(1862年),則顏字味道越來越重,看到了何紹基的影子。盡管他在同治九年(1870年)給魏錫曾的信中說:“何子貞先生來杭州,見過數(shù)次。老輩風流,事事皆地道,真不可及。弟不與之論書,故彼此極相得。若一談此事,必致大爭而后已,甚無趣矣?!盵6]192這段話似乎流露出與何紹基意見相左的味道,實際上寓含兩層意思:一、同治九年(1870年)時,他的書法已由“顏底”轉(zhuǎn)到“魏面”了,且正在苦苦求變途中;二、何紹基運筆有特殊的手段,用“回腕法”,追求提按的起伏,所謂“虛靈”。而趙之謙追求的是以筆畫平實為主,與何氏大相徑庭。雖源出一宗,而支流各異,一以篆書用筆為入,一以隸書用筆為出。所以,“必致大爭而后已”。事實上,趙之謙的“顏底魏面”書風是離不開何紹基以及那個時代的書風影響。有清一代,習顏書風貫穿始終。究其原因,顏真卿的人品與書法風格正符合清代士人的需要,其書法中所蘊含的“篆籀之氣”又是清代中后期碑學興起后,連接碑學與帖學的橋梁,習之者眾,趙之謙也不例外。像致江湜信札,即是這一時期的書風體現(xiàn)。

        同治元年(1862年),趙之謙自溫入京趕考,雖試而不售,但在北京結(jié)識了沈樹鏞、溫元長、劉喜海、劉銓福、王懿榮等一批金石學界的新朋友,加上老友胡澍、魏錫曾,日夜切磋金石,經(jīng)眼歷代拓片無數(shù),進而著手編撰《六朝別字記》《補寰宇訪碑錄》二書。在這過程中,趙之謙的書風逐漸由顏書轉(zhuǎn)向北碑。其中取徑于鄧石如、包世臣的痕跡是比較明顯,可從以下他給魏錫曾的信中得到驗證:

        此時始悟自家作書大病五字,曰:起訖不干凈。若除此病,則其中神妙處,有鄧、包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同治三年春)

        書中之妙,山人盡之。書之外,妙亦無盡,山人未之有也。安吳包先生,山人弟子也,其于書已有得于書之外者,竟已不及山人。學非專不精,精且專矣,意未盡而力盡,天限之也,萬事皆然。(同治三年二月)

        八分大有進境,即作書更多見地。(同治三年夏)[6]128,129,132

        上述引文可以看出趙之謙對鄧、包書法下過功夫,并把二氏書法作為自己超越的目標。像他題《完白山人書司馬溫公家訓殘本》那路書風正是這幾年的代表,洛陽博物館藏有他致江湜書札二通也是同時期的寫件,可資比較。而這次《跋張忠穆手札》與《六朝別字記》《補寰宇訪碑錄》非常接近,此三件書跡與題跋、尺牘風格的區(qū)別,正是“章程書”與“行狎書”的區(qū)別。

        同治四年(1865年),趙之謙的書風發(fā)生比較大的變化。一是閱碑帶來的審美變化,二是人生苦悶所帶來對藝術的感悟。他在給胡培系的信中稱:“弟讀《藝舟雙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來此間,見鄭僖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zhuǎn)折。見鄧山人真跡百余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zhí)⑴P四字,及閻研香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磔諸法。閻氏學此已三十年,甚訣甚秘,弟雖以片刻竊之,究嫌驟入,但于目前諸家可無多讓矣。書至此則于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盵6]142同治七年(1868年),他給孫熹的信中也講到“弟體原包氏、張氏,而心摹手追在鄭文恭,此后漢第一人也”。據(jù)他自言,北魏鄭文公以及時人閻研香的書法是他這一時期書風變化的直接外因。目前所見他給孫熹寫的楷隸書作品,以及本集中他給許增、宗源瀚、胡澍等人的書札,則明顯看出趙之謙用“卷鋒”起筆,轉(zhuǎn)折處講究修飾,一波一磔,交代得非常用意,而字形偏長,未脫鄧石如體勢。這一書風一直保持到同治十年(1871年)直至他赴任江西而止。

        趙之謙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等到赴任江西的機會。然而,環(huán)境并未變得對藝事有利,反而官場的傾軋、生活的困頓、身體的病痛,使得他封刀,也不見他在金石上的發(fā)現(xiàn)與建樹。雖然求書畫者接踵而至,但他內(nèi)心已沒了昔日的銳氣與豪情,僅僅視為謀生的手段而已。也正因為此,這一時期他的書法變得更加沉郁,增加“無所顧忌”,只寫我心。其書體勢由同治年間的欹側(cè)修長變向平寬疏宕,尤其他的尺牘,滿紙斑駁,不再像過去那樣講究點畫使轉(zhuǎn),而是一種一邊寫信一邊哭訴的情景,后人讀之,不禁同情三分。在江西任上致友朋同僚以及家書等,即是例證。

        劉熙載《藝概·書概》云:“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币源嗽拋黹喿x本文所有信札,是最為貼切的。

        (作者:戴家妙,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注釋:

        [ 1 ]張裕釗.張裕釗詩文集[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8.

        [2]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書信一[M].長沙:岳麓出版社,1995:49.

        [3]錢基博.復堂師友手札菁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109.

        [4]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46.

        [5]王僧虔.又論書[M]//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61.

        [6]鄒濤.趙之謙年譜[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3.

        參考文獻:

        (1)何澄編《二金蝶堂印譜題記》。

        (2)趙之謙《謫麐堂遺集序》:吳筠軒觀察、繆芷汀都轉(zhuǎn)、王松溪大令聞之,咸助之資,皆知君學行未見君者,并書之。

        (3)趙之謙《謫麐堂遺集序》,清光緒刻本。

        (4)鄒濤.趙之謙年譜[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3:182.系于同治八年(1869年)。根據(jù)致戴望信,當為同治九年。

        (5)閔萃祥《州判銜候選訓導張先生行狀》,《覆瓿集》,清同治光緒年間刻本。

        (6)潘祖年《潘文勤公年譜》,光緒刻本。

        (7)《張忠烈公年譜序》,光緒刻本。

        (8)原來藏家裱冊頁時,已將此信系于鮑康的名下。

        (9)《復堂日記》光緒十二年(1873年)十月廿日條下記:“益甫官江西令尹,未補授而死者,與予亦相交卅年?!?/p>

        (10)見《復堂日記》。趙在致魏稼孫的信中也提及此聯(lián)內(nèi)容。

        (11)見《趙之謙尺牘》。

        (12)《復堂日記》光緒十二年十月廿日條下所記。

        (13)見致陳寶善札:“由溫入臺,即面求老哥為我籌所不足。弟現(xiàn)定二十日赴武康,歸時徑趨溫郡,到臺總在十月?!痹杏謱懙溃骸暗艽藭r行蹤靡定,如蒙復函,祈交子有兄寄存溫州元云橋陳姓皮貨店中,俟弟自行往取?!贝嗽龑懹诤贾菰⒋?,時間當為同治八年(1869年)的八月十三日。鄒濤在《趙之謙年譜》中考訂為同治五年(1866年),恐非是。因為趙之謙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二月寄食黃巖,兼差翼文書院與縣署幕府。九月間返回紹興,為侄兒趙能定娶婦,祭祀祖墳,補繪先祖遺像等等。當不會有八月十三日在杭州寫信表示“由溫入臺”的時間。且信中提到要找徐樹銘、方鼎銳商量籌款,而徐樹銘視學浙江在同治八年(1869年),方鼎銳赴溫任職在同治七年(1868年)間,所以,這封信寫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可能性沒有。趙之謙自己在同治八年(1869年)贈張小孟的詩題中也提道:“同治八年十月,余以事重至溫州?!迸c上札所提到的時間正合。事即商借納捐款項。

        (14)沈梧詩《思游富春久矣同治戊辰秋湘文觀察守衢州有書見招以事牽率次年春始成行沿途看山得詩四首》

        (15)見為傅節(jié)子畫《菊花圖》款記:“同治丙寅十月歸自黃巖,為節(jié)子十一丈畫此,并取本經(jīng)別錄三名合以頌之。趙之謙記于華延年室?!睍r傅節(jié)子在紹興,曾于當年的正月與趙之謙、魏錫曾、何竟山等人一同到余姚訪碑。《黃巖歷代書畫家概說》中:“清同治年間,著名畫家蒲華、趙之謙都曾來臺州,趙之謙在黃巖四年,……趙之謙客寓黃巖為幕僚時,留下不少字畫,為知縣孫熹畫的墨梅尤為精彩?!毕低茰y之詞,沒有根據(jù)。

        (16)致魏錫曾札:此間身兼兩役,所入不下五百金,而整頓家事、彌補舊虧、周濟不足,因此得暢所欲為,而入者盡出矣。

        (17)王棻《東欏獻征錄》稿本,現(xiàn)藏黃巖圖書館。

        猜你喜歡
        趙之謙同治
        趙之謙咸豐時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中華書畫家(2023年1期)2023-03-08 09:43:26
        舟泊石門憶事有作·其一
        至愛(2022年8期)2022-08-26 15:04:32
        傅云其異病同治針灸驗案舉隅
        焦劍運用咽腎同治法治療慢性腎炎經(jīng)驗
        趙之謙隸書創(chuàng)新的復雜性韻味
        名作欣賞(2021年24期)2021-08-30 07:01:40
        脾胃同治的應用探討
        四水同治
        中國官窯瓷器的最后輝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華
        藝術品鑒(2019年9期)2019-10-16 08:57:42
        呂梁市嵐縣:“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態(tài)水環(huán)境
        趙之謙篆刻邊款藝術價值與文化意蘊探賾
        久久伊人这里都是精品|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亚洲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碰免费上传视频| 成 人 色综合 综合网站| 免费国产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熟女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亚洲熟妇在线视频| 狠狠色综合7777久夜色撩人ⅰ| 欧美精品一区视频| 日韩极品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午夜美女| 欧美黑吊大战白妞|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9|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av狼人婷婷久久亚洲综合| 青青草视频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字幕人妻中文| 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小草|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激情内射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99热这里有免费国产精品| 日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一级毛片在线看|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视频|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xx免费无码| 亚洲五月天中文字幕第一页| 极品少妇hdxx麻豆hdxx | 亚洲狠狠网站色噜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色婷婷|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