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張 帆 喻 征 錢子棟 單 帥
(中航飛機起落架有限責任公司,湖南 長沙 410200)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對飛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其中起落架是飛機重要組成部分,確保飛機的起飛與降落的安全。油針作為起落架中的一個主要零件,在起落架緩沖過程中能夠發(fā)揮通油及限流的作用,其形狀設計大同小異,相對簡單,此類航空零件材料多采用具有密度低、強度高、耐腐蝕、耐低溫等特點的鋁及鋁合金[1],但尺寸精度要求較高,且此類零件一般長徑比大于20,屬細長軸類零件[2],加工困難,精度難以保證。
如圖1所示為涉及零件外形尺寸,長度達600 mm,直徑僅為30 mm(7級公差),外圓表面分布3處變截面圓弧限流凹槽,各截面凹槽底部至零件中心線距離d0尺寸公差帶僅0.1 mm,此零件不僅尺寸精度要求高,且凹槽的存在減小了零件橫截面積,從而降低了零件的剛性,另由于零件材料為鋁合金,剛性本身較鋼件更差,在加工中產(chǎn)生切削力、切削熱、振動等因素將直接影響零件的加工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3];并且切削參數(shù)不夠合理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xiàn)加工零件震動的問題,進而降低加工精度,引發(fā)加工變形[4]。因此,為保證此類零件的質(zhì)量,使其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提出一種有效的加工方法至關重要。
2.1.1 車削刀具參數(shù)的確定
零件材料雖為鋁合金,較易切削,但鋁合金材料不宜磨削加工,故只能車削加工,若刀具不夠鋒利,表面粗糙度將無法滿足要求,一般來講,前角越大刀具越鋒利,但過大容易出現(xiàn)崩刃現(xiàn)象,且隨車刀前角的增大及切削深度ap的減小,振動隨之下降[3],周宇[5]分析研究了細長軸的加工特性,并分析了刀具刃傾角以及刀具前角對徑向力的影響,最終選出了最佳的刀具幾何參數(shù),此實驗過程中粗車時取車刀前角γ0=20°、切削深度ap=0.1 mm,精車時取車刀前角γ0=25°、切削深度ap=0.05 mm,另外刃傾角λs的存在也將提高刀具鋒利度,但也不宜過大,取λs=5°適宜。車刀材料使用高速鋼,能夠克服加工變形,是保證幾何公差的關鍵[6],綜上所述,在加工過程中將自制高速鋼車削刀具,刀刃要磨直,結(jié)構如圖2所示。
2.1.2 銑削刀具規(guī)格的確定
由于工件限流槽的特殊結(jié)構——圓弧型,在采用立式加工中心銑削的情況下,僅能采用球頭銑刀輪廓銑削才能加工出連續(xù)的圓弧表面,銑刀直徑應根據(jù)限流槽圓弧直徑?jīng)Q定,為保證限流槽圓弧直徑,此銑刀直徑必須小于限流槽圓弧直徑。上述零件圓弧槽半徑為10.5 mm,在加工過程中球頭銑刀直徑可選為10 mm,同車刀原理,采用高速鋼材料,如圖3所示,刀頭部分設置4刃,刀刃要鋒利,刀具裝刀長度盡可能短,在加工過程中能起到避免由于刀具震動造成零件表面質(zhì)量差的作用。
目前經(jīng)驗顯示,對于此類高精度零件的加工分為粗精加工,但粗加工留有余量越大,精加工時間越長,降低了零件加工效率;且球頭銑切削量越少,刀具壽命越長;若余量過小,可能由于在釋放粗加工過程中零件內(nèi)部的殘余應力后造成變形量過大而導致精加工余量不足;另外,為了減少精加工后零件內(nèi)部的殘余應力,精加工切削量盡可能少,如車削時,在調(diào)整好零件錐度后應將單邊余量控制在0.1 mm之內(nèi)。為此,選定粗車后零件直徑D1=D+(0.6~1.4) mm,其中D為零件最終直徑;選定粗銑后限流槽表面余量為0.2~0.6 mm。在實驗加工過程中將選擇多組粗加工余量,如表1所示。
表1 粗加工余量
根據(jù)設計要求零件材料為7050鋁合金,為滿足零件加工要求,選用φ40 mm×700 mm的棒料作為此實驗用料。
卡盤頂尖的裝夾方式在細長軸的加工中是最常使用的裝夾方式[7]。同時,經(jīng)過現(xiàn)場試加工,頂尖頂尖裝夾精車外圓時,由于限流槽的存在出現(xiàn)必定斷屑切削的情況,加之頂尖頂尖裝夾方式相當于簡支梁結(jié)構,穩(wěn)定性較差,零件表面震刀紋明顯,故加工此零件將采用卡盤頂尖的裝夾方式,如圖4所示為零件車削加工裝夾示意圖,右端設計夾頭供卡盤加持,左端設計頂尖孔。
圖4裝夾方式同樣適用于四軸加工中心銑削限流槽,由于在銑削過程中銑刀對工件產(chǎn)生的作用力,而零件懸空部分較長,必然造成零件彎曲變形,最終影響尺寸精度,故需要在銑削過程中為零件提供支撐力,與刀具作用力抵消,達到減小變形的目的。如圖5所示,可在零件下方放置柔性支撐,具體操作為:事先可在無支撐情況下銑削,通過千分表頭測量支撐部位跳動值,然后通過超靜定梁撓度方程計算來反推所需支撐力的大??;然后通過調(diào)整柔性支撐的高度來使其與工件接觸,但柔性支撐內(nèi)部彈簧處于自由狀態(tài),即此時沒有產(chǎn)生任何作用力;最后通過調(diào)節(jié)柔性支撐內(nèi)部彈簧壓縮量來控制柔性支撐對工件的作用力,此作用力應與最初判斷所需的支撐力相等。
精銑限流槽時,為保證槽型與實際相符,如圖6所示編制程序時沿截面圓弧進刀,銑削圓弧截面橫向步距為0.05 mm(即每隔0.05 mm銑削一個圓弧截面),采用G02G19圓弧插補指令。
精銑限流槽時,為消除機床及對刀誤差,保證零件尺寸,必須在一次裝夾狀態(tài)下完成加工,故不僅需要加工時進行抬刀,更需要安排機床在線測量,以便判斷尺寸是否加工到位,具體操作如下:如圖7所示,先用千分尺測量零件外圓直徑記錄為D,在每個限流槽加工完成后,可以將探針安裝在機床主軸上,通過探針探測外圓最高點Z值記錄為Z0,然后探測每個截面最低點Z值記錄為Zi,此時可以通過式(1)間接計算出每個截面最低點至零件中心距離di,若di值落在理論值d0公差范圍之內(nèi)即可認定此限流槽已加工合格,若di值大于理論值d0的上差值,則需要通過降刀重新加工,如此直至di值落在理論值d0公差范圍之內(nèi)。
(1)
為減小加工應力對工件最終尺寸的不利影響,加工流程需遵循粗車→半精車→人工時效→粗銑→人工時效→精車→人工時效→精銑的加工流程,在此加工流程前提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分別按表1設置的3組粗加工余量加工出3件試驗件,通過三坐標測量機分別測量零件外圓直線度,得出與理論要求直線度對比數(shù)據(jù)如圖8所示,可以看出余量選擇越大,直線度值越大,表示直線度越差;另通過3D掃描儀測量實際di值得出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可見第1組每個截面不同槽尺寸相差不大,最大存在0.011 mm偏差,第2組中最大偏差為0.045 mm,第3組最大偏差達到0.069 mm,故隨著精加工時余量的增加,各截面di值波動越大,變形越大。
通過機床在線檢測方法計算得出di值如表3所示,對比表2數(shù)據(jù)可見機床在線測量與3D掃描儀測量數(shù)據(jù)相近,最大偏差值在0.02 mm,故此在線檢測方法可信度較高。
表2 不同組不同截面di實測值
表3 不同組不同截面di在線測量值
(1)精加工時余量越大,造成零件內(nèi)部殘余應力越大,零件越易變形,尺寸穩(wěn)定性及形位公差越差,但考慮到粗加工時殘余應力造成的變形,精加工余量不宜過小。
(2)在無法用普通測量方法來判斷零件是否合格的情況,可采用機床在線測量方案來測量零件尺寸,以達到初步判斷零件余量的目的,然后通過循序漸進的形式進刀防止零件超差的情況產(chǎn)生。
(3)加工鋁合金材料的細長軸類零件,采用柔性輔助支撐的方法簡單有效,能夠抵消部分刀具對工件的作用力,減小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