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根英 余燕華 鄭娟麗 陳 琴 陸建偉
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KA)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筆者采用拍打涌泉穴預防DVT,收效良好,報道如下。
選擇從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需要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手術治療的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25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均由固定醫(yī)師進行手術。觀察組中男性57例,女性68例;年齡53~78歲,平均65.34歲;右側74例,左側51例;手術時間50~130min,平均82.36min。對照組中男性54例,女性71例;年齡50~79歲,平均66.18歲;右側78 例,左 側47 例;手 術 時 間45~120min,平 均80.71min。兩組患者在各臨床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術后每日口服利伐沙班片(商品名:拜瑞妥,規(guī)格10mg/片,生產廠商:Bayer Pharma AG,批號:H20140132),每日1片,連續(xù)口服2周。
2.2 觀察組:在對照基礎上,拍打足底涌泉穴,具體方法:患者采取仰臥位,軟枕墊高雙下肢,操作者消毒雙手,背對患者站于患者一側,操作者雙手五指合并,同時擊打患者雙下肢足底涌泉穴,頻率為30 次/min,l5min/次,每日2次,共治療2周。
3.1 臨床療效評價:①顯效:行走1.5km 后,可站立20~30min,而沒有出現明顯下肢的腫脹、壓痛及沉重感;浮腫明顯消退甚至完全消退,與健側相比差距<2cm;有效:行走1km,站立15~20min,下肢腫脹、疼痛較治療前明顯好轉;下肢周長與健側的差距<3cm;無效:癥狀與體征較治療前均無明顯改善,下肢周長無改善,甚至出現水腫加重,或并發(fā)肺栓塞。②超聲測定兩組治療前后的靜脈血流速度。③測量手術前后患肢的周徑。
3.2 治療結果:分述如下。
3.2.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2.2 下肢靜脈血流速度: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比較(cm/s)
3.2.3 患肢周徑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肢周徑比較(cm)
3.3 DVT 發(fā)生率對比:對照組發(fā)生DVT18 例,發(fā)生率為14.4%,觀察組發(fā)生DVT5例,發(fā)生率為4.0%,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TKA 后DVT 形成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中醫(yī)學“股腫”“脈痹”等范疇。筆者認為TKA 患者多為老年人,氣阻、血瘀、水停三者惡性循環(huán)而易發(fā)生DVT,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涌泉穴為腎經的首穴,具有補腎安神,滋陰降火及通筋活絡的作用,拍打涌泉穴,可于滋陰益腎的同時,刺激經脈、發(fā)揮對局部氣血的調節(jié)作用,進而緩解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觀察結果表明,拍打涌泉穴對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療效良好,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