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欣
內容摘要:通過對俄羅斯留學生漢語語音教學問題進行分析,有利于了解俄羅斯留學生漢語語音問題的產生的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便選出更加準確的教學對策。在不同的對外漢語教學中使用不同的教學對策,有利于更好地向俄羅斯留學生教授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俄交流交際。
關鍵詞:俄羅斯留學生 語音 對策
隨著“漢語熱”在全球蔓延,各國紛紛大踏步追上時代的潮流,學習漢語,尤其是俄羅斯,中俄經濟和文化間的交流逐年增多,漢語在交際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的俄羅斯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習漢語,不僅有利于留學生正確的用漢語進行正確的表達,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lián)。由于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人類文化才得以傳承。[1]筆者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俄羅斯留學生存在的漢語語音問題,因此研究俄羅斯留學生漢語語音教學問還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在日常漢語教學中研究俄羅斯留學生漢語語音存在怎樣的偏誤,應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采取怎樣的對策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發(fā)音,減少或避免語音問題和偏誤??频抡J為偏誤可以分為分為偏誤和失誤。失誤是人在進行互動交際的過程中產生的不經意錯誤,每個人的失誤不盡相同,沒有規(guī)律可循;而偏誤是很多人普遍會犯的錯誤,偏誤存在一定的規(guī)律。俄羅斯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語音問題和偏誤,而這些語音問題和偏誤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方面的。劉珣將偏誤產生的來源總結為:母語的負遷移、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文化因素負遷移、學習策略和交易策略的影響、學習環(huán)境。[2]筆者以俄羅斯阿穆爾共青城國立人文師范大學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存在的語音問題展開具體研究,針對不同方面的語音問題采取相對應的對策進行教學,望有利于促進中俄的交流交際。
一.俄羅斯留學生漢語語音問題分析
(一)聲母問題
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有22個輔音,但卻只有21個輔音聲母,其中有一個是輔音但不能作聲母ng。元音和輔音的概念留學生理解起來稍微容易,但還涉及到聲母和韻母,這四者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對于俄羅斯留學生來說易混淆。
下面將舉例說明俄羅斯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聲母發(fā)音問題,以r為例,漢語中r為舌尖后音、濁音、擦音;而俄語中的Ж為舌尖前音、前腭音、擦音、濁噪輔音。當俄羅斯留學生學習聲母r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受到母語知識的負遷移,認為r的發(fā)音與Ж的發(fā)音是一致的,但實際上盡管二者都是擦音,發(fā)音時,發(fā)音部位接近,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發(fā)音。依據(jù)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人在發(fā)單個r或含有r的詞語和句子時,音長較穩(wěn)定,而俄羅斯留學生發(fā)r的時候,音長較長,這表明表明俄羅斯留學生的語音偏誤是由于摩擦程度過重導致的。除上述例子之外,還有其他聲母發(fā)音的偏誤,俄語中的輔音是由軟輔音和硬輔音構成的,幾乎沒有卷舌,而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有些人還不會卷舌。因此,漢語中的卷舌聲母對于俄羅斯留學生學習起來也較為困難,發(fā)音時也會存在一定的偏誤。漢語聲母中的z、c、s稱之為平舌音,發(fā)平舌音時舌頭不卷曲。而與三者相對應的zh、ch、sh稱之為卷舌音,發(fā)卷舌元音時舌頭卷曲。俄羅斯留學生存在平翹舌混淆的情況,常常將平舌音和卷舌音讀成一個音,漢語的語音偏誤便產生了。
(二)韻母問題
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韻母由10個單元音和13個復元音構成。單元音和復元音對于留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的障礙。音位變體對于俄羅斯留學生來說更是一個容易混淆的知識難點,一個音位可能有幾個不同的音位變體,是一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例如:普通話里的/a/(音位),當它處在n前的時候讀[a](如“按”[an],處在ng前的時候讀[ɑ],單用時讀[A](如“啊”[A])。因此我們說[a][ɑ][A]都是/a/的音位變體。韻母的結構還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能充當韻頭的只有i、u、ü;而充當韻尾的只有n、ng、i、u。韻腹才是一個韻母中不可缺少的主干成分,頭腹尾不是根據(jù)韻母出現(xiàn)的先后位置所確定的。俄羅斯留學生在學習漢語韻母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分不清楚韻腹和韻尾的問題,因為有些韻腹并不是都在中間,韻尾也不一定都在后面。
(三)聲調問題
中國文化與俄羅斯文化是不同的,兩個國家也是不同的。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俄語屬于印歐語系,因此兩種語言間必然存在著差異,而語音是語言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語音的差異也就較為明顯,不同語言的碰撞也是兩種文化的碰撞,但在碰撞的過程中也是彼此相互促進。在俄羅斯留學生的母語俄語語音中,一般會在某一音節(jié)使用重音來突出強調,被稱為重讀音節(jié)。而漢語語音突出重點的方式則是重讀和語氣,漢語語音分為四個聲調。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語音的過程中要弄想說出純正的中國話,一定要準確的了解每一個聲調的調值。一般會依據(jù)“五度標記法”認為陰平調值為55(第一聲)、陽平調值為35(第二聲)、上聲調值為214(第三聲)、去聲調值為51(第四聲)。[3]俄語語音中的重音與漢語語音中的聲調是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的,在漢語中為了凸顯重點,只能通過重讀來實現(xiàn),而俄語的利用重音的方式相比漢語較為自由,可以增加輔音和詞變換形式來改變。而且漢語中有些聲調在連讀時會發(fā)生音變的和的情況,這種情況稱為變調。例1:214+214→35+214兩個上聲連讀的時候前一個214的聲調要變成35(如:水果、領導等)。例2:214+輕聲→35+輕聲(如:想起,講講,哪里等)。例3:214+輕聲→21+輕聲(如:姐姐、奶奶、耳朵等)。例4:(214+214)+214→35+35+214(如:洗臉水、手寫體、洗臉水等)。俄羅斯留學生在聲調學習方面的重難點在四個聲調的實際發(fā)音,常常混淆。對調值的把握不準確,尤其是二聲和三聲界限不明確,導致他們說的漢語聽起來洋腔洋調,交流起來存在一定的障礙。
由于漢語和俄語的語音方面就是存在著差異,而俄羅斯留學生自小便在母語環(huán)境中長大,學習第二外語的過程中必然會收到母語知識的負遷移,因此俄羅斯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是正常的。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鼓勵學生,幫助學生。
二.教學對策分析
(一)聲母的教學策略
聲母是音節(jié)的重要構成部分,在俄羅斯初級留學生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從漢語字母的讀音開始學起,真正學會一門語言,說的準確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說需要聽懂,語法通,在大腦中進行整合,最后通過發(fā)音器官輸出。在進行聲母教學時對外漢語教師自身首先要漢語普通話標準,進行標準示范讀音或播放音頻,結合多媒體展示發(fā)音的部位,舌位圖。在圖上直接給學生標出發(fā)音部位和氣流的出處。這樣可以避免口語表述給留學生帶來的理解障礙。留學生語音學習的第一印象的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發(fā)音準確,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整。(如:正在進行聲母r的教學過程中,俄羅斯留學生就會將r與母語中近似的音Ж聯(lián)系起來,產生語音上的偏誤,但作為教師為了避免產生這種偏誤,可以在講解和展示結束后,運用儀器展示r和Ж發(fā)音時發(fā)聲體震動時間的不同,來調整俄羅斯留學生在發(fā)漢語字母r時的時長。講解送氣音和不送氣音是可以采取演示法,在面前放張紙,紙上放些碎片紙,讓留學生更直觀的感受送氣與不送氣之間的區(qū)別)。明確21個輔音聲母的發(fā)音原理,并且?guī)椭魧W生正確發(fā)音,明確輔音和聲母之間的關系,了解俄語輔音和漢語輔音之間的差異,講解輔音和聲母之間的不同之處。
(二)韻母的教學策略
在針對俄羅斯留學生進行對外漢語的教學過程中,要準確的講解7個舌面元音的不同之處,而這些不同是由于不同口形和舌形造成的,展示舌位示意圖和舌位唇形圖。在進行元音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在舌位圖適當?shù)漠嫵鲈羯辔坏母叩?、前后。運用圖示法教學,更好地輔助對外漢語教師進行語音講解,可以給留學生帶去直觀、形象、具體的感受,以至于發(fā)音準確,更好地進行交流。
(三)聲調的教學策略
對于俄羅斯留學生來說聲調的學習比聲母、韻母的學習更難,更為重要。為了解決俄羅斯留學生在漢語語音聲調方面的問題,對外漢語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梢詫⒍碚Z中的重音和漢語中的聲調進行對比分析。俄語有七個調性,可以用與漢語中四聲相近的語調做例子,幫助留學生理解漢語的四個聲調。在進行聲調教學的過程中留學生多與中國本地人進行交際練習,多模仿中國人說話的聲調調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留學生存在二聲與三聲混淆的情況,在對外漢語教學順序中可以不按照一聲、二聲、三聲、四聲這樣的順序。二聲和三聲分開學,在教學過程用手勢動作幫助學生準確的進行發(fā)音。上聲等變調情況老師可以提前標好調值,讓學生多模仿進行練習,模仿一段時間后,教師在總結規(guī)律,幫助學生練習的同時糾音。
本文簡單分析了俄羅斯留學生漢語語音的一些問題,并且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提出了一些對外漢語教學的對策,在語音教學階段教師的語音示范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來說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在教授漢語的過程中留學生出現(xiàn)語音問題是一種正常的現(xiàn)象,我們要及時發(fā)現(xiàn)留學生的語音問題、分析留學生語音問題產生的原因及這種問題是偏誤還是失誤、及時幫助留學生解決語音問題、說好漢語。學習一門語言發(fā)音準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發(fā)音標準才能進行暢通無阻的交流。而對外漢語教師的任務和職責所在就是要幫助留學生學習語言,與此同時充分考慮文化因素,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交往。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57-58
[2]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194-199
[3]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6-67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