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冰,黃思秀
(華南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絲羽烏骨雞原產于江西省泰和,現分布世界各地。絲羽烏骨雞飼養(yǎng)歷史悠久[1],是我國著名的集觀賞、食用和藥用于一身的地方雞種,由于絲羽烏骨雞外形奇特美麗,被譽為“白鳳仙子”。純種絲羽烏骨雞具有復冠、纓頭、綠耳、胡須、絲羽、毛腳、五爪、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征。具體表現如下:(1)復冠,母雞冠小,多為草莓冠形和桑椹冠形,公雞冠大多為玫瑰冠形;(2)纓頭,頭頂有一簇細毛;(3)綠耳,耳呈藍綠色;(4)胡須,喙下方由細毛組成,而非肉垂;(5)五爪,具有5趾;(6)毛腿,踝關節(jié)到腳部分或全部覆蓋羽毛;(7)絲羽,全身為白色細絨毛;(8)烏皮、烏骨、烏肉,除羽毛外,全身上下,從皮膚到肉再到骨頭均是黑色[2](圖1)。絲羽烏骨雞以其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聞名世界,如烏雞白鳳丸、蟲草烏雞王口服液、烏雞膏和烏雞白鳳口服液等[3],均以其為原材料制成。有報道表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絲羽烏骨雞遭受了疫病和戰(zhàn)爭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其數量所剩無幾[1]。為了挽救絲羽烏骨雞瀕臨滅絕的現狀,1979年,我國農業(yè)農村部(原農業(yè)部)投資建立了絲羽雞原種場[4]。2000年,絲羽烏骨雞被列入首批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據國家家禽遺傳資源動態(tài)監(jiān)測管理平臺顯示,2019年,國家級絲羽烏骨雞保種場的保種數量達897只,其保種效果顯著。
盡管絲羽烏骨雞是我國知名的地方雞種,但有報道表明,其品種從血緣混雜、性狀遺傳不穩(wěn)定到初步穩(wěn)定經歷了241年[1]。現有絲羽烏骨雞中,其典型的特征性狀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遺傳變異,如冠型方面,分為玫瑰冠、單冠、胡桃冠等;胡須方面,除了常見的胡須,還存在少數肉垂個體;爪型方面,除了常規(guī)的五爪,仍存在四爪、六爪變異;腿毛方面,也存在毛腿和禿毛腿之分等(圖1)。上述特征性狀多為質量性狀,從遺傳學上來說,通常由一個或少數幾個基因決定。針對絲羽烏骨雞的“十大”特征,除綠耳相關基因外,前人先后報道了與玫瑰冠、纓頭、胡須、五爪、毛腿、絲羽和烏皮、烏骨、烏肉相關的候選基因[5-11](表1)。研究絲羽烏骨雞特征性狀的候選基因不僅可以揭示其品種起源、進化,為種質資源源保護提供參考,為其后續(xù)開發(fā)利用提供遺傳學支撐,從而最大化地開發(fā)利用其品種資源,還可以為其他品種特征性狀提供研究思路。本文對絲羽烏骨雞的特征性狀以及變異性狀候選基因研究進展進行總結,旨在為后續(xù)絲羽烏骨雞特征性狀的遺傳解析提供借鑒。
A.純種絲羽烏骨雞;B.玫瑰冠;C.單冠;D.胡須;E.肉垂;F.右腳四趾;G.雙腳六趾;H.毛腿;I.禿毛腿
表型染色體號因果基因因果突變位點樣本是否涉及絲羽烏骨雞玫瑰冠7MNR2[5]重復和倒位是纓頭E22C19W28HOXC8[6]—是胡須27HOXB8[7]拷貝數變異否多趾2LMBR1[8]C>A是毛腿13,15PITX1,TBX5[9]缺失;異位表達否絲羽3PDSS2[10]C- G顛換是皮膚色素沉積20EDN3[11]倒位復制是
2004年,國內開始開展雞玫瑰冠的研究,廖和榮等[12]的結果表明,相比于快大型和中速型肉雞,玫瑰冠土種雞的肉品質最優(yōu)。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玫瑰冠基因的形成引發(fā)了育種學界廣泛的關注。此后,先后有2個科研團隊采用微衛(wèi)星標記關聯分析,嘗試找出玫瑰冠基因[13-14]。2012年,Imsland等[5]利用60K SNPs芯片、全基因組混池測序數據,采用連鎖分析和雙末端映射法檢測結構變異初步確定了絲羽烏骨雞等品種候選結構變異(structural variants)區(qū)域,采用PCR、RT-PCR、熒光原位雜交和免疫組化4個試驗最終確定影響玫瑰冠的候選基因為MNR2,該基因具有2個等位基因,分別是R1、R2。該研究表明:雞玫瑰冠的形成是由于復雜的7.4 Mb重復和倒位,導致了冠形發(fā)育過程中7號染色體上的MNR2同源蛋白基因的重定位因而MNR2短暫異位表達;此外,研究還發(fā)現純合子玫瑰冠公雞(R1R1)的精子運動性降低,是因為CCDC108的轉錄本被破壞,導致在睪丸中表達1個被截短的轉錄本,但具體機制尚未闡明。2017年,Wang等[15]利用(R1/R1)型玫瑰冠絲羽烏骨雞和野生型(r/r)北京油雞的轉錄組重測序數據,用倍數變化法進行基因差異表達分析,并對所獲得的差異表達基因進行功能富集分析(GO)、通路富集分析(KEGG)以及qPCR試驗,從而排除了FKBP7和PLEKHA3表達水平改變的可能性,也進一步佐證了Imsland等[5]的結果。其核心研究結果如下:(1)MNR2基因不僅是玫瑰冠的核心調控因子,可導致Irx1、Hoxc10、 lhx8等基因的表達下調;(2)CCDC108可能與線粒體氧化還原反應功能相關,并引起公雞的低生育能力;(3)大規(guī)?;蚪M重排只影響斷點附近的基因表達。
豆冠是由雞冠結構中央向3個脊狀結構的橫向擴展而形成的。2009年,Wright 等[16]排除了其他與豆冠相關的基因,證明豆冠是位于1號染色體上的SOX5基因1號內含子保守序列附近的大規(guī)模重復序列插入所引起的,SOX5基因控制細胞的命運和分化,對骨骼發(fā)育、軟骨細胞分化和細胞外基質的產生至關重要,該插入突變會使雞冠發(fā)育階段細胞分化過程中SOX5基因表達異常,最終導致個體產生豆冠表型。2012年,Boije等[17]深入探索了SOX5基因的作用機制。作者通過基因表達差異分析發(fā)現在豆冠組織間質中,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受體表達降低;并且環(huán)巴胺阻斷SHH的試驗將野生型單冠轉化為豌豆冠表型。結果證明豆冠的形成受SHH的控制,并表明在豌豆冠中SOX5的異位表達改變了間葉組織對SHH信號的響應,從而改變了雞冠結構。
雙冠有2種類型,分別是V型和杯型。2010年,Dorshorst等[18]采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將影響絲羽烏骨雞雙冠形成的基因定位至雞2號染色體的33.6~39.8 Mb(參考基因組版本為galGal6,下同);2012年,Wragg等[19]利用60K SNPs芯片數據,對絲羽烏骨雞等34個品種進行了全基因關聯分析和全基因組掃描,結果表明24號染色體的1.52 Mb和2號染色體的38.47 Mb存在顯著影響雙冠性狀相關的基因;2015年,Dorshorst等[20]利用雞60K SNPs芯片數據發(fā)現雙冠雞種均在2號染色體38.47~38.86 Mb存在一個同源相同(identity by descent,IBD)單倍型和雙冠特有的SNP,通過擴增和測序顯示該單倍型區(qū)域存在20 kb串聯重復,該片段位于EOMES基因上游200 kb處,并且qPCR結果顯示在V型和杯型胚胎中冠發(fā)育區(qū)EOMES異常表達,已知EOMES對脊椎動物中胚層的胚胎發(fā)育至關重要。研究結果表明2種類型的雙冠表型均與20 kb串聯重復和EOMES的異位表達相關,但具體機制尚未明確。
纓頭也稱鳳頭,是常染色體不完全顯性突變造成的,從而導致雞的頭部長出一簇拉長的羽毛,且純合子個體往往表現出比雜合子更發(fā)達的纓頭[21]。2001年,鄧學梅[22]建立了由快大型肉雞法國明星肉雞A系、高產蛋雞農大褐B系和泰和絲羽烏骨雞組成的正反交資源群體,研究結果表明纓頭性狀是由常染色體單基因控制的;然而,2006年,同一課題組的高宇[23]利用資源群體數據,繪制了雞的遺傳連鎖圖譜,并將纓頭性狀初步定位至E22C19W28連鎖群上,由于連鎖群序列信息不充分,因此作者通過增加連鎖群的基因序列信息來擴充連鎖群,而后進行連鎖分析,進一步將纓頭性狀精細定位到GYU067(50.14~50.16 Mb,參考基因組版本為galGal2) 和 GYU071兩個標記(138.870~138.875 Mb,參考基因組版本為galGal2)上。基于以上工作,2012年,同實驗室的Wang等[6]對絲羽烏骨雞和白洛克雞雜交后代進行GWAS分析以及連鎖分析,結果顯示E22C19W28連鎖群上HOXC8-ssr(微衛(wèi)星標記)、 HOXC8-3end(SNP)和HOXC11與纓頭性狀顯著連鎖,其中HOXC8-ssr和HOXC8-3end分別位于HOXC8基因的上游和下游。隨后,對26個不同品種的纓頭雞和非纓頭雞組織的基因表達分析顯示,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HOXC8在顱骨皮膚出現異位表達,而HOXC12和HOXC13則沒有。因此認為纓頭是由一個順式調控元件突變引起的,該突變是HOXC8異位表達的基礎。然而該染色體區(qū)域尚未組裝,有關纓頭的作用機制未能得到闡述。2014年,趙燕等[21]對家禽纓頭性狀及候選基因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纓頭性狀在雞、鳳頭鴨和鵝中均存在。HOXC8基因不僅與纓頭性狀相關,還與骨骼發(fā)育、癌癥發(fā)生有關。
長期以來,雞耳垂色素沉積候選基因的研究甚少,僅有紅耳/白耳垂研究,但目前因果基因尚未確定。2016年,Nie等[24]利用羅德島紅雞60K芯片數據對紅耳/白耳垂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fā)現Z染色體50.22~52.60 Mb與紅耳/白耳垂性狀顯著相關且處于強連鎖狀態(tài),表明SLCO4C1可能在白色/紅色耳垂顏色的形成中起關鍵作用。2018年,Luo等[25]采用組織學切片、GWAS和RNA-seq等方法,探究清遠麻雞白耳/紅耳垂形成的組織學和分子遺傳機制,研究結果表明9號染色體的PIK3CB、P63基因和32號染色體的B4GALT1基因可能與紅耳垂性狀相關。然而,針對絲羽烏骨雞的綠耳性狀,在不同雞種中未見報道,其影響綠耳性狀形成的關鍵基因尚待進一步研究。
胡須性狀與纓頭、絲羽等性狀類似,均屬于皮膚附屬物,來源于毛囊,在上皮和間質細胞相互作用過程中某一環(huán)節(jié)的基因突變導致這些表型的出現。2003年,杜志強[26]通過基因組掃描將胡須基因定位在l、5、6、7、13、15和27號染色體上的7個數量性狀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其中, 1、15和27號染色體上共3個QTL信號達到極顯著水平。為了探索胡須性狀形成的原因,2016年,Guo等[7]建立了惠陽胡須雞和嶺南黃雞A03系的正反交群體,利用60K SNPs芯片、比較基因組雜交芯片和全基因重測序3個級別的數據,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連鎖分析、IBD定位、全基因組拷貝數變異(CNV)分析和CNV驗證試驗,初步認為胡須性狀與27號染色體拷貝數變異(CNV1:4.12~4.14 Mb; CNV2:6.20~6.22 Mb; CNV3:7.29~7.33 Mb; 串聯連接)有關;而后通過焦磷酸測序、基因分型分析篩選出拷貝數異??赡軐е翽SMC5、SMARCD2、HOXB8、HOXB7、CCR7、KRT222和SMARCE1共7個候選基因的表達異常;對上述基因進行轉錄本分析、基因分型、基因表達(RT-PCR和RT-qPCR)以及原位雜交試驗,結果表明拷貝數變異導致了HOXB8基因異位表達。作者還對8個具有胡須表型品種的拷貝數進行了PCR驗證,結果顯示具有胡須表型的品種均能擴增出相應的條帶,而野生型沒有該條帶,說明上述拷貝數變異可能是導致雞胡須表型形成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該研究未涉及絲羽烏骨雞,其與絲羽烏骨雞胡須表型的因果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雞通常是4趾,但有些品種例外,例如絲羽烏骨雞。絲羽烏骨雞在通常情況下具有5趾,然而少數變異個體存在4趾以及單腳或雙腳6趾。有研究發(fā)現在絲羽烏骨雞的4趾中最前面的腳趾多了1根趾骨,被認為是多趾的一種變異[27]。所以變異4趾以及5趾和6趾都被認為是多趾畸形。多趾(指)在其他物種中的研究比在雞中更早、更透徹,在21世紀初期,Lettice[28]發(fā)現人類和小鼠多指/趾畸形中SHH異位表達與LMBR1基因的5號內含子的突變相關,并將人、小鼠和雞LMBR1基因的5號內含子上共有的約800 bp保守性序列定義為極化活性調節(jié)序列區(qū)(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 regulatory sequence,ZRS),這為研究雞的多趾性狀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小鼠和人的研究之上,2003年,黃艷群[29]探索雞LMBR1基因是否是控制雞多趾性狀的基因,雞LMBR1基因的編碼序列首次被克隆,結果顯示雞LMBR1序列相比于人和鼠有更多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位點,對白色絲羽烏骨雞和白洛克肉雞雜交群體進行連鎖分析和放射雜交分析,發(fā)現LMBR1基因內的T1254C位點是多趾性狀的突變位點,但位于該基因的遺傳圖譜未公布,無法得知具體位置。
2010年,Dorshorst等[18]對絲羽烏骨雞等品種的多趾性狀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顯示:在雞2號染色體上鑒別到1個顯著影響多趾性狀形成的基因座,并發(fā)現在LMBR1基因中的SHH調節(jié)區(qū)上的ss161109890位點的C>A突變與多趾性狀高度相關,SHH是ZRS區(qū)域中的一種肢體特異性的順式作用調節(jié)因子。為了驗證這個SNP位點在多趾表型中的作用,對絲羽烏骨雞等13個品種LMBR1基因5號內含子的ZRS進行測序,結果表明絲羽烏骨雞和白色蘇丹雞在ss161109890位點存在C>A突變,但后丹雞(多趾品種)在測序目標區(qū)域內沒有任何其他突變,說明在ZRS之外還存在1個等位基因或者第2個與多趾相關的位點。2011年,Dunn等[27]使用了在野生型和多趾表型雞群(絲羽烏骨雞等)中均出現的SHH序列中的1個非同義SNP(C/T)來追蹤在發(fā)育過程中等位基因SHH特異性表達,結果證實了雞ZRS與SHH呈順式作用。2016年,Zhang 等[8]為了了解ss161109890(C>A)突變是否決定了其他雞種的多趾表型,檢測了26個不同雞種(包含絲羽烏骨雞在內的24個中國本土雞種和2個歐洲雞種)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結果發(fā)現絲羽烏骨雞等多趾品種(后丹雞除外)在此位點的基因型為AC或AA,而非多趾品種均為CC,表明C>A突變與中國本地多趾品種多趾性狀呈現高度相關。后丹雞等歐洲雞種在此位點的基因型為CC,之后對后丹雞品種進行GWAS分析,結果顯示2號染色體8.25~8.64 Mb的24個SNP與后丹雞多趾性狀顯著相關,在此區(qū)域包含了LMBR1和NOM1等6個基因,中國本土雞的致病突變也位于該區(qū)域。這一結果表明,中國雞種和歐洲雞種的多趾表型是由不同的突變事件引起的,即它們的分子機制不同,與Dorshorst等[18]結果一致。然而,2017年He等[30]對112個個體(北京油雞與石歧雜雞親本、雜交F1代以及回交F2代)進行全基因關聯分析;對3只多趾和3只野生型北京油雞公雞進行選擇信號分析(Fst),GWAS和Fst結果均顯示LMBR1基因(8.52~8.56 Mb)可能是影響多趾表型的相關基因,進一步研究發(fā)現LMBR1基因5號內含子的ss161109890的G/T突變與多趾性狀相關,這與Zhang 等[8]的結果不一致,因此多趾性狀的因果基因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雞毛腿性狀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其遺傳機理已被解析透徹。2015年,Sun等[31]用北京油雞F2群體和1個商業(yè)肉雞品系進行連鎖分析,結果發(fā)現8、12、13和15號染色體上各存在1個QTL與毛腿性狀相關,其中位于13號染色體的14.03~16.48 Mb以及15號染色體的11.33~12.80 Mb的QTL均解釋了20%以上的表型變異,這2個區(qū)域的顯著水平達到1%。2020年,Bortoluzzi等[9]對87個國外雞品種共169個個體進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顯示:13號染色體(16.0~16.1Mb)和15號染色體(12.5~12.6 Mb)鑒定到顯著影響毛腿性狀的基因。H2AFY基因位于13號染色體顯著信號區(qū)域,而PITX1基因位于H2AFY上游145 kb,PITX1 是一種編碼后肢身份和發(fā)育的轉錄調控因子的基因,TBX5基因位于15號染色體顯著信號區(qū)域,TBX5 基因編碼一個在前肢識別和發(fā)育的起關鍵作用的轉錄調節(jié)因子,是足部羽毛發(fā)育的關鍵決定因素,TBX5 基因的錯誤表達會導致了羽毛在腿部表達,出現毛腿性狀。PITX1和TBX5基因在2016年Domyan等[32]的研究被證實是鴿子毛腿性狀的因果基因,進一步研究發(fā)現H2AFY上游的17 kb缺失與鴿子的44 kb缺失區(qū)域重疊,缺失導致PITX1基因在毛腿雞的HH35階段的表達顯著下調(HH31~HH39階段,羽毛胚原基逐漸可見);而TBX5基因在胚胎發(fā)育的整個階段的表達顯著上調。作者重建了GWAS最高點(位于15號染色體12 573 054 bp處)上下游各2 kb的單倍型,并進行了基于單倍型的系統發(fā)育分析,結果顯示所有毛腿個體共享單倍型,表明共享單倍型是由突變引起的,Domyan等[32]的結果也表明鴿子存在共享單倍型。作者的研究證實了毛腿是通過雞和鴿子的平行進化而來的,這為后人研究雞的性狀提供了新的思路。2020年,Li等[33]建立了野生型后丹雞和毛腿狼山雞F0代、25只雜交F1母雞和222只回交后代的連鎖定位群體,利用回交DNA池(毛腿池和禿毛腿池)的60K SNPs芯片數據和重測序數據以及F0親本池的重測序數據,進行了2輪的連鎖定位,最終將毛腿性狀候選區(qū)域縮小至0.56 Mb(15號染色體12.50~13.06 Mb)。為了解其他毛腿品種在此區(qū)域的情況,作者利用公共數據庫下載了絲羽烏骨雞等7個毛腿品種共8個個體以及41個禿毛腿品種共159個個體的重測序數據,進行了IBD分析,結果發(fā)現所有毛腿品種在0.56 Mb區(qū)域內存在共享的30 kb IBD片段,并進一步鑒定到一個單堿基突變(g.12573054 T>C),可能是影響毛腿性狀形成的因果突變位點,此突變位于TBX5上游20 kb。
絲羽的出現是由于缺少羽小鉤而無法形成廓羽,2006年,高宇[23]基于遺傳連鎖圖譜,將絲羽基因初步定位在3號染色體ADL0115(70 077 232~70 077 549 bp)、ADL0127(61 916 504~61 916 719 bp)、ADL0306(82 011 804~820 119 321 bp)和GCT0053(95 220 535~95 220 684 bp)4個標記上,而后增加了新標記進行精細定位,結果表明CAU006標記上的NP_060483.2基因可能是導致絲羽性狀的相關基因;郭慧琴[34]根據基因功能在高宇定位的標記下游選擇了BMP5、cEphA7和TBX18作為候選基因,并對此展開分析,結果表明這3個基因均與羽毛結構的調控沒有顯著相關性,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基礎。2010年,Dorshorst等[18]對絲羽烏骨雞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顯示3號染色體61.91~77.48 Mb存在1個與絲羽性狀顯著相關的QTL,其中位于67.07 Mb的rs14371625的關聯程度最高。2014年,Feng等[10]對絲羽烏骨雞和白洛克雜交群體進行連鎖分析和IBD分析,將絲羽基因的范圍縮小到18.9 kb(3號染色體的67.825~67.848 Mb),進一步分析發(fā)現,PDSS2啟動密碼子ATG上游103 bp的ss666793747(67.85 Mb) 的C-G顛換導致了絲羽,C-G顛換顯著降低PDSS2啟動子活性,從而顯著降低了羽毛發(fā)育過程中PDSS2的表達。
皮膚色素沉著或纖維黑變病是在雞皮膚色素沉著表型中的少數例子,而絲羽烏骨雞是研究最廣泛最充分的品種。成黑色素細胞的分化及遷移主要發(fā)生在胚胎期,黑色素細胞在動物機體的分布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動物機體黑色素的沉積量[35]。長期以來成黑色素細胞被認為是來源于背部神經管產生的神經嵴細胞,并遷移到表皮下,遍布皮膚的各個部位[36],然而新研究表明成黑色素細胞來源于雪旺細胞前體(SCPs)[37]。成熟的成黑素細胞在黑色素小體中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反應合成黑色素,而后黑色素小體將黑色素轉運到外圍活性區(qū)域,并將黑色素固定在細胞膜附近。控制黑色素的基因主要有2個,分別為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和纖維黑色素基因。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控制成黑細胞遷徙途徑,控制脛色性狀;纖維黑色素基因負責成黑細胞增殖和維持,控制膚色性狀。
在黑色素分布方面,胡泗才等[38]研究了絲羽烏骨雞體內黑色素分布情況,含量從高到低分別是皮膚、肌肉、骨骼和內臟;耿拓宇等[39]對出雛后絲羽烏骨雞黑色素的分布與沉積進行了研究,發(fā)現除腿部顏色較黑外,全身皮膚黑度相近,并且黑度隨著周齡增加而逐漸變淺;相反,氣管和肺等器官隨著周齡的增加而增加;而腦、食管等未發(fā)現黑色素沉積。
在作用基因和遺傳機理方面,2010年,Dorshorst等[18]在2個獨立分離的烏脛性狀和烏皮性狀的群體中檢測了與這些色素沉著基因有顯著關聯的基因組區(qū)域,與烏脛性狀相關性最高的是Z染色體的79.2 Mb,與烏皮性狀相關性最高的是20染色體的10.4~13.1 Mb,并且認為EDN3可能是皮膚色素沉積的候選基因以及B4GALT1和VCAN可能是脛色素沉積的候選基因。2011年,Dorshorst等[11]對絲羽烏骨雞等4個烏雞品種進行關聯分析確定了烏皮性狀的因果突變是2個倒位復制,其中1個重復區(qū)域包含內皮素3 (EDN3),這是1個已知的促進成黑細胞增殖的基因,在成黑素細胞遷移期間增加,并且在絲羽烏骨雞成年皮膚組織中保持了較高的表達水平,但是不能排除SLMO2、TUBB1以及可能存在于重復區(qū)域的其他基因的表達增加對烏皮表型的影響。然而,有研究主張絲羽烏骨雞黑色素沉積的主要相關基因不僅僅是EDN3。2015年,鄭嫩珠等[40]通過檢測白絨烏骨雞皮膚、肌肉、肝臟、腎臟和肌胃中的TYR、ASIP和MITF 3個基因的mRNA表達量,發(fā)現3個基因在各組織中的表達水平差異極顯著,表明這3個基因與黑色素沉積具有一定關系。2016年,蔣明[41]增加了EDN3基因,探索TYR、ASIP、 MITF和EDN3這4個基因在廣西烏雞W系(深淺2個顏色的烏骨)的皮膚和胸肌mRNA表達水平,結果表明4個基因的mRNA表達量與皮膚和胸肌黑色素含量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而且發(fā)現了與深淺烏雞膚色相關的SNP位點。對此,絲羽烏骨雞色素沉積是否只是EDN3基因的主要作用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絲羽烏骨雞是我國珍稀的地方家禽,其“十大”特征表型極具特色。然而,在 “十大”表型中,僅有玫瑰冠、五爪、毛腿和絲羽4個表型的因果基因被先后鑒別,除此之外,膚色、胡須相關基因還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纓頭、綠耳和脛色相關性狀的遺傳機制則未見報道?,F代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給解析絲羽烏骨雞上述特征性狀的形成帶來了巨大的契機。研究影響上述性狀形成的關鍵基因、闡明其性狀形成的遺傳機理,不僅對于絲羽烏骨雞的種質資源保護、開發(fā)及利用具備重要意義,還可以為其他品種特征性狀的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