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指照應現(xiàn)象在國內外語言學界一直是個自帶熱點的話題,回指既體現(xiàn)了人類自然語言最普遍、最復雜的現(xiàn)象,每一項關于回指的研究都與語言學科的發(fā)展環(huán)環(huán)緊扣,人們對回指的認識也越來越具體且有深度。本文從回指照應中提取出指稱代詞,并對其在漢俄語篇中的回指功能進行對比研究。首先,希望可以為中俄兩語的學習者們提供參考;其次,希望通過對具有不同民族歷史文化的語言的深度對比,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不同民族的語言。
【關鍵詞】回指照應;漢、俄;指示代詞;對比
【中圖分類號】H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2-033-02
【本文著錄格式】高鑫.回指照應現(xiàn)象在漢、俄中的對比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2):33-34.
引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回指照應現(xiàn)象一直是國內外語言學界研究的熱點。二十一世紀語言學界不再把語言學體系作為自己唯一的研究對象,而是逐漸衍生出了諸多邊緣的學科,比如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同時,語言基礎研究還不斷呈現(xiàn)出包羅萬象、異彩紛呈的發(fā)展趨勢,它強調認知語言的科學實踐,將古老的認知語言科學與新時代基礎語言的研究巧妙地結合起來,在這種情況下,語言與文化的對比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民族語言的同步文化比較上。對比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充分挖掘不同少數(shù)民族語言之間的文化異同,語言對比的領域也應更加著重與不同民族的話語結合而看。本文研究旨在充分結合現(xiàn)代認知方言語法的基礎理論,本文以分析和選擇傳統(tǒng)漢語和現(xiàn)代俄語中的神靈和代詞的回指及其功能現(xiàn)象為主要研究課題對象,進一步研究語言中的回指現(xiàn)象。
一、回指照應的定義
(一)漢語代詞回指照應的定義
在如今的漢語中,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描述了漢語中24個常用代詞的演變過程 ,其中對漢語使用頻率較高的代詞如“你 、他 、俺、 咱 、您 ”以及反身代詞的語尾“們”討論最多。[1]王力《漢語史稿》采用現(xiàn)代通行的代詞分類法把代詞分為人稱 、指示 、疑 問三類 ,描述每個時期詞的使用特點,進而勾畫其嬗變軌跡。[2] 從古至今,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這些著名的語言學家們始終有著對漢語指示代詞的研究樂趣。大多數(shù)語言學家的著作都認為,“這”是有表明近處的人或物,“那”代指遠處的人或物。如何繼軍認為:“一般情況下,人們排斥、厭惡不好的東西,在心理上總是希望不好的東西離自己越遠越好;對一些尊敬的人 、事 、物,也是自然而然的遠離,這與俗話‘敬而遠之相符。人們對敬畏的人、事 、物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對不好或忌諱的東西都希望遠離自己。而越遠離自己的東西就越模糊,所以多用遠指代詞來表隱指,我們可以進 一步說遠指與隱指更是一組無標記的自然組配 。”[3]
(二)俄語代詞回指照應的定義
語言學家們對俄語大體會有兩種常見的定義:第一,包括內容的定義。離開是指一個詞在特定的話語關系中需要涉及的內容,包括所有的人、物、事件、過程和行為,這些內容必須由言語行為及其參與者創(chuàng)造的空間語境來決定。語法示范動詞是表達詞語的語法單位。只有在表達短語與真實語境之間的聯(lián)系時,也就是說,如果言語和非言語都是行為的參與者,他們感知到言語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聯(lián)系,他們才能理解指示語。Солганик Г.Я.在研究俄語句子的銜接方式時也間接地指出了俄語回指的三種主要形式:依次是代詞回指、名詞回指和零形回指。[4] 俄語里兩個最基基礎也是最常見的指示代詞是“этот”和“тот”,這兩個詞在意思上是相互對立的,只不過在使用的時候是以說話的人為參照點的,通常與說話的人近時,將會用“этот”,與說話的人相隔較遠時,那么就會用到“тот”。
二、漢俄回指照應對比
在大多數(shù)特殊情況下,指示語可能具有上述指示語的特定用法,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它可能有非特定指示語的用法,即它所指的前一個成分是線性排列中的前一個成分,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可能有所不同。列文森把非謂語指示詞的用法再細分為非復指和復指兩種用法??淇说龋≦uirk etc.)把復指示的指示用法定義為可分為大致以下兩種:顯性的指示語和隱性的指示語。顯性特定復義動詞泛指一般認為是一種對顯性特定特殊先行性復義動詞的復指,隱性特定復義動詞泛指一般認為是一種對其中沒有隱含的特定先行性復義動詞的隱性復義泛指。
(一)顯性復指
關于顯性復指,這里需要指出俄語和漢語有區(qū)別的地方,如:在俄語中,前指還包含前指和后指,其中“тот”的指代叫做前指,也就是說這個詞對應的之前的成分要相對在前,與之相反的“тот”的照應稱為后位照應,也就是它的先行成分要在后面一些。與漢語不同的是,在俄語的前指里的后指也就是“тот”,它既可以翻譯成“后面的事物”,有的時候也可以展開,也就是可以翻譯成“тот”所代指的那個事物。這種情況在漢語里是幾乎沒有的。因此,出現(xiàn)這兩種語言時,需要聽話人認真的去思考,避免出現(xiàn)歧義。例:
(1)Я собираюсь продать виноград завтра,и на этиденьги я куплю рыбу. 他是個好人,這我十分清楚。
(2)Она хочет попросить Бориса принести,чтобы тотперекусить. 她想叫鮑里斯帶些什么零食過來。
這句(1)中,沒有這句話,就一定無法完全正確理解это所指示的基本含義。其中 Я собираюсь продать виноградзавтра. 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先行項,это是一個指示的動詞,兩者也是共同個指示的關系;在下例(2)中一個指示詞是代詞тот前面代詞有兩個唯一指示是人的形容詞,一個指示是特定人稱指示代詞она(她),一個指人是代詞Бориса。指示性的代詞例如тот不能指代后者例如Бориса。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俄語的這個語法知識點的出現(xiàn)幾率幾乎是沒有的。
漢、俄這兩種語言還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俄語會選擇性的使用代詞,也就是說有的代詞是不成立的,例如:
(3)К ней подошел актер в костюме.
Этот в костюме подошел к ней.
(4)Hизкий мужчина заплакал.
Этот низкий мужчина заплакал.
在一些現(xiàn)代化的漢語中則可能是各有不同,如例(3)(4)寫在中文和俄語句的第一個基本語法中的句子都可能完全適用于中文和俄語句的某些語法句子使用規(guī)則,而第二句可能并不完全適用與漢語語法,因為只有在俄語中,聽話人或讀者往往面臨著先行詞之間沒有明顯直接關系的情況。而且在現(xiàn)代漢語中根本上就沒有這種同義詞的正確用法,所以(3)(4)句漢語中的兩個同義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任何句子都不能看成是完全相對成立的。
(二)隱性復指
復指通常有顯式指涉,并且它是共指于先行詞的。然而,有時在談話或閱讀的過程中,聽者或讀者經(jīng)常會遇到先行詞與指稱物之間沒有明顯直接關系的情況[5]。從語言所處的周圍環(huán)境以及說話人的情緒方式相聯(lián)系再逐步推斷,以建立指稱關系。這就是所謂的隱性復指,它是指對隱性的先行成分的指示。漢語中則會隨著先行詞而改變。在現(xiàn)代化的俄語中,隱性照應代詞可反復指被許多俄語學者視作沒有隱性化的代詞先行語,例如:
(5)你給我的盆不能用,底部漏水了。
(6)Я собираюсь продать виноград завтра,и на этиденьги я куплю рыбу.
在例(5)中,通過對生活的理解,便可聯(lián)想到盆是包括底部的,“底部”應該是指“盆的底部”,那我們就可以說“底部”回指前面的“盆”。這就是部分和整體的回指。這種連接便是一種隱性的回指;在例(6)句中,句子的前半部分其實是不曾出現(xiàn)“錢”這個單詞的,然而在后面的半句話里卻出現(xiàn)了“這些錢”,從字面意義看,和前面沒有什么關聯(lián)。但通過閱讀上下文兩句中的邏輯聯(lián)想,就會頓悟,“這些錢”是怎么指前面那個賣葡萄的人收到的,所以代詞的指示是有其照應關系的。
從語言的特征上來看,漢語詞匯和語法形式是單一的,而俄語有著很多的形態(tài)變化,僅僅一個詞就可以變化出多種語法形式分別來代表不同的含義。與漢語相比,俄語詞匯系統(tǒng)具有更大的空間來表達交際結構,在許多情況下,當我們調整交際結構時,只需要改變句子的結構就可以了。以這個角度來看,俄語主要依靠詞的不同排列來造句。
三、結論
靈活的運用回指可以減少話語重復,使語言表達更簡潔明了,而且對于語篇的銜接亦起著重要作用。本文認為由于俄語的變化情況相對于漢語來講要多得多,比如俄語中會有二格、三格、四格、六格,除此之外,還有負數(shù)二格、復數(shù)四格以及復數(shù)六格等,不僅有格的變化,俄語還有性、數(shù)的變化。因此俄語的指示代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要高于漢語。其次,語法等因素也限制著漢語使用指示代詞進行回指的頻率。同時,在第二語言的研究過程中,在習得關于漢語的指示代詞回指的用法時,建議閱讀一些中國的經(jīng)典名著,這樣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漢語的文化歷史背景,從而更全面的了解回指用法;也可以通過多做練習來掌握關于指示代詞回指的用法,達到靈活的使用回指;接下來在指導學生時,最好提醒學生不要將母語關于指示代詞的用法全部地和漢語的用法對應起來;最后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多與學生進行口語間的對話練習,讓學生們在良好的語境中更好地掌握回指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呂淑湘.近代漢語指代詞[M].江藍生,補.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
[2]王力.漢語史稿[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3]何繼軍.《祖堂集》中“那”的隱指用法[J].修辭學習,2008(6):61-65.
[4] 趙紅. 俄語語篇中話題指稱的回指與翻譯[J]. 外語教學, 2010(04):105-109.
[5]馬志剛, 王家明. 英語主、賓語型心理動詞結構中約束共指的成人二語理解實證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8, 050(006):898-909.
作者簡介:高鑫(1996-),女,吉林省延吉市人,長春市朝陽區(qū)吉林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