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源 王曉宇 劉佳偉
課程建設全方位反映學校的辦學思想,也是學校內涵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自2001年教育部出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來,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課程建設是推動教育改革、實現科學育人的重要支撐。目前,中小學校的課程建設仍然存在思想觀念陳舊、育人功能缺失、形式主義嚴重等問題,推動課程建設高質量發(fā)展刻不容緩。
學校如何從理念到行動,做好課程建設的前期規(guī)劃,開發(fā)出符合學生和社會需要的校本課程,推動課堂建設有效實施?本期《教育家》雜志線上圓桌論壇,我們邀請了多位中小學校長,基于各自的觀察與思考以及各校的探索和實踐,共同探究如何突破課程建設瓶頸。
議題一:重規(guī)劃,如何做好課程建設的前期規(guī)劃?
李曉艷: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光明)在辦學之初就確立了“適性揚長,播種未來”的辦學理念。為使辦學理念落地,學校在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規(guī)劃與探索。
角度多元的課程開發(fā)。學校緊緊圍繞辦學理念,緊扣學生必備的六大核心素養(yǎng),根據對國情、地情、校情、學情的診斷,結合“我與自然、我與社會、我與他人、我與家庭和我與自己”這五個維度,開發(fā)適性課程。適性課程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課程內容豐富,人文、社會、科學、體育、藝術等不同科目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選擇空間。
二是課程形態(tài)豐富,聽的課程、玩的課程、做的課程、讀的課程、運動的課程應有盡有。
三是課程開發(fā)主體多元,包括校外導師課程、專家課程、教師課程、娃娃課程、家長導師課程。
四是課程實施方式多元,包括游戲化學習、項目化學習、混合式學習。
多樣化的課程評價。課程評價注重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情境化、個性化、游戲化和生活化。例如:iSIES適性課程線上平臺不僅是一個學習資源平臺,也是一個課程評價平臺。該平臺能夠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多維度的采集和分析,并通過個性化評估、大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科學評價。此外,平臺還可以利用游戲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
王珊:課程是學校內涵發(fā)展的核心。實現學校課程體系化、整合式、智慧型發(fā)展,需要科學的規(guī)劃、整體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終身成長、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學校的高位運行和獨特的辦學條件等因素。
鄭州市第七初級中學(以下簡稱“鄭州七中”)結合學校歷史進行課程規(guī)劃。鄭州七中是一所具有70年光榮歷史和紅色基因的學校,創(chuàng)造了厚重而又輝煌的學校文化。學校秉承“成才先成人,育智先育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結合自身資源優(yōu)勢,積極探索體驗式教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博雅教育思想,梳理出學校的三大課程理念:課程即發(fā)展資源、課程即體驗活動、課程即學習經驗。
學校緊緊圍繞博雅教育的核心思想和課程理念的主要內涵,構建起基于博雅教育的整體育人體系,將育人目標明晰為:家國情懷、博學多識、素養(yǎng)高雅、思維創(chuàng)新。并依據育人目標將課程分為身心修養(yǎng)、人文藝術、生活技能、社會實踐和科學探究五個領域,在每個領域中設置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探究課程三個梯度。博雅課程體系的搭建和發(fā)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開展教學診斷,提高課程質量。學校建立教學診斷領導小組,開發(fā)統(tǒng)一的觀察量表,對課堂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體檢診斷。
第二階段:整合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涵。以“課程資源整合”課題研究為突破口,深入探索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路徑。在總課題組的引領下,26個子課題組根據“鄭州七中課程資源整合方案”,利用392節(jié)同課異構課等教學活動,對時間、空間、人力等課程資源進行了形式多樣的實踐研究與資源整合。
第三階段:明晰育人目標,構架課程體系。學校把關注的目標進一步鎖定在“生命成長”上,思考教師與課程之間、學生與課程之間、師生與課程之間的關系,逐漸明晰學校的育人目標,并以“多元的課程,科學的管理,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多彩的活動”為指導,構架學校課程體系。
第四階段:重塑師生關系,提升課程溫度。學校把注意力聚焦在“師生關系——提升課程質量的支點”上,評選“博雅教師”和“博雅少年”,講述“我們身邊的故事”,以“親近、信任、尊重、理解、關愛、融洽”為關鍵詞重塑師生關系。
第五階段:推進智慧教育,完善博雅課程。2016年,智慧課堂在鄭州七中全面推進,加速課程個性化,使賦能生命成長的博雅課程更加完善。
曾宇寧:深圳市坪山中山小學(以下簡稱“中山小學”)在深入理解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樹立了“以生為本”的課程觀。
育人目標。學校確立了以“立德樹人,全面發(fā)展”為指導思想,以“習性教育:習慣引領發(fā)展,性格影響未來”為辦學理念,以“健康、文明、智慧、高雅”為一級目標,以“知行合一,積習成性”作為培養(yǎng)策略的課程體系,并力求通過課程活動幫助孩子積累和建構良好的習性。“積習”中的“習”包含習體、習禮、習文、習藝、習慧、習志,對應二級課程目標。每個“習”又細化為3個要素,“六習”下18個要素對應具體的課程評價指標,由此構建起涵蓋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習性培養(yǎng)目標體系。
課程結構。學校課程目標體現了國家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通過習性教育,學校建構起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個性課程的習性教育品質課程體系,落實培養(yǎng)健康、文明、智慧、高雅的人這一育人目標。
學校統(tǒng)整國家和校本課程,通過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個性課程三大模塊,構建習性教育課程體系。通過多元化的課程組合,給學生構建起不同指向、不同層次的習性課程結構。
一是基礎課程。習性教育課程體系中,最廣博、最厚實的是基礎課程,即國家課程。學校將國家課程標準與習性教育培養(yǎng)目標相結合,將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并通過全學科、全方位的習性教育滲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性。
二是拓展課程。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整體狀況,中山小學開發(fā)了全員參與的拓展課程,包括節(jié)慶活動、社會實踐、假日研學、習性教育四大類。拓展課程要求做到“四個有”:有教材教案、有專用時間、有專人任教、有總結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