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教育,我們大概就會想到正襟危坐、面向黑板、聆聽老師講課的課堂教育??墒牵幸蝗汉⒆釉诓藞@里,接受了更為有趣的教育。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種植蘿卜、水芹、紅洋蔥、馬鈴薯、生菜、球莖甘藍、羅勒、西紅柿、四季豆、甜椒、胡蘿卜、茄子、南瓜、節(jié)瓜和各種鮮花。他們還用自己的雙手直接松土、捏碎肥料,每個手指縫里都弄得臟臟的。在為植物澆水、施肥的時候,他們還看到了瓢蟲、蜜蜂,摸了螻蛄、蝸牛和蚯蚓……這就是荷蘭紀錄片《菜園學堂》介紹的一種教育模式。
就在100年之前,荷蘭還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國家。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某些城區(qū)里居住著赤貧的工人。他們的孩子就在附近的公立學校上學。有些學校為了解決食物短缺問題,索性就利用校園里的空地種菜。當時,阿姆斯特丹一共有13所學校擁有自己的菜園。如今已經(jīng)沒有學校需要靠種菜來豐富餐桌了,可還是有幾個菜園被保留下來。每年春、夏、秋三季,孩子們就去菜園上種植課和園藝課。初來乍到的小孩子嘰嘰喳喳,有的緊張,有的懵懂。老師問,食物是從哪里來的?很多孩子會說,是爸爸媽媽帶回家的,或者是從超市里買來的。不過,很快他們就明白了,很多食物是從土地里種出來的。有些植物,需要從春天開始翻土、分壟、落種,到秋天才能收獲。而有些蔬菜在夏季一季就能收割好幾次。孩子們用自己種出來的菜,加上一些簡單的作料和橄欖油,就可以拌出一盆新鮮、美味、環(huán)保的沙拉。他們還把菜園里的菜帶回家,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分享。在紀錄片中,孩子們還進行了胡蘿卜稱重比賽,最重的一根達到了800克。
老師在菜園里安裝了運動感應式攝像頭,居然拍攝到了各種小動物的來訪——喜鵲、烏鴉、刺猬,還有狐貍。狐貍把這片菜園當作自己的“銷贓點”——它將偷來的鳥蛋都埋在土里,可是時間長了連它自己都忘記具體地點了。在水邊的菜園里還可以見到一些水生生物,例如水虱、小龍蝦,甚至是水蛇。水蛇喜歡在肥堆里產(chǎn)卵,因為那里的溫度稍高一點。
當所有的蔬菜都被采摘后,土地會迎來小半年的休養(yǎng)期,等待來年開春再次開始種植。其實菜園課堂的意義并不在于憶苦思甜,而在于耕耘與體驗。或許只有通過種植,人們才能體會到終極的獲得感。人在耕種的時候,培育了自己。天道與人道都在菜園里。
(摘自《書城》 郁喆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