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芝 史可卿
案例描述
高二學生小川,不愛學習,成績差,上課不聽講,不做筆記,抄作業(yè)或者干脆不交作業(yè),上自習課講話,曾經因不想讀書休學兩個多月。有一次課堂上,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做專注力練習,教室里鴉雀無聲。突然,教室的角落傳出嘰嘰咕咕的聲音,又是小川同學。老師很生氣,批評了他,并罰站兩節(jié)課。小川同學不服,當場狡辯,說自己沒講話,不承認影響到其他同學……班主任把他叫到學校心理咨詢室,讓心理老師與他談談。
解決過程
師:小川,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或者麻煩?
(小川不語。)
師:你們老師把你帶來,是希望我可以幫助你,但這需要我們共同協(xié)作。我猜想你此刻很生氣,可能認為老師故意針對你,對老師很反感。
(猜想他的心情,并與他站在同一邊,而不是說教。)
小川:我只是跟同桌講了一兩句話,而且聲音非常小,憑什么說我影響別人?
師:我聽出了你的委屈,覺得老師有些小題大做,冤枉你了,是嗎?
(老師順應他的思路表示出同理心,傾聽他在乎的、需要的,引導他充分表達出負面情緒,只有情緒出來了,能量才會聚焦于解決問題。但是,老師的接納不等于認同,站邊不等于贊同,同理不等于同意?。?/p>
師:如果沒有發(fā)生今天的事,你的狀況和心情會有什么不同?
(用假設提問,憧憬好的狀況。)
小川:如果不是這個老師,我的心情會很好。
師:是什么力量支撐你面對這件糟心的事時,沒有跟老師吵得更厲害,或者干脆不讀書。
(尋找支持力量)
小川:我爸爸希望我能讀完高中,也希望我在學校不再惹事。
師:原來你的爸爸給予你支持的力量,能多說說你的爸爸嗎?
(老師的重復表示強調,并希望學生繼續(xù)說下去,這種支持的力量是焦點解決法中非常重要的要素。)
小川:我的爸爸和叔叔在外地做事,他希望我能念完高中,然后上大學,即使上的大學一般,起碼可以到他們公司當話務員。
師:所以,你愿意聽爸爸的建議,念完高中,繼續(xù)上大學,或者去公司工作。話務員是類似于業(yè)務員,跟人打交道嗎?
小川:是的。
(此時,老師乘機與他探討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的一些基本要素。老師仍然用提問的方式啟發(fā)學生自己回答,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然后繼續(xù)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交流——目標導向。)
師:你覺得自己目前已經具備多少這樣的能力?用0~10分來衡量,10分表示完全具備,0分表示完全不具備。
小川:3分吧。
師:你覺得要幾分才可以勝任這樣的工作?
小川:8分。
師:想想你因為哪些能力或者優(yōu)勢得到的3分?
(用量尺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差距,但重點是引導學生看到這3分的能力,而不是強調5分的差距。)
小川:我性格外向,跟同學關系比較好,我感覺我適合做這樣的工作。
師:你認為怎么做可以進步0.5分或者1分?
(進步需要一點一點來,小的改變將為大的改變奠定基礎,最后可以促進整體的改變。注意不要直接問相差5分怎么辦,這會讓學生感到很大的壓力。)
(小川認真地思考,老師耐心等待。)
小川:像今天這樣的情況,我可以私下跟老師溝通,表明我的想法。我的確說話了,雖然聲音很小,但老師肯定聽到了,所以也對同學造成了一定影響。
(小川明白了當著同學的面和老師直接沖突不妥,覺得應該站在老師的角度想想。)
師:你分析得真好!老師覺得你現(xiàn)在已經有3.5分甚至更高的能力了。說說過去的成功經歷,借鑒一下,或許可以讓你再進步一點。
(真誠地贊美,引導開啟更多的可能性。)
小川:我以前成績很好,上小學和初一時經常是班上前三名。
師:真好,那是怎么做到的?
(繼續(xù)肯定他。)
小川:其實也不怎么聽課,但還是會看書和做作業(yè)。
師:你的學習能力肯定很強。接下來的高中生活,你覺得自己要怎么做才能保證順利畢業(yè),考上大學呢?
(這時不再追問為什么學習不好,聚焦解決之法而非聚焦問題就是強化能力、優(yōu)勢、資源、目標,強調已擁有的,主動的、積極的一面,而不是關注過去不好的經歷。老師的提問就像一束手電筒的光照亮未來,讓他看到問題背后的目標。)
小川:不頂撞老師,多看看書,或者練字,聽一聽能聽懂的課。
師:非常好?,F(xiàn)在想想,是不是又離目標更近了一步?
小川:是的。
師:你相信自己可以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用百分數(shù)表示,100%表示絕對可以實現(xiàn),0%表示完全不可能。
小川:80%以上。
(老師再一次肯定他,并表示相信他可以繼續(xù)進步,最終實現(xiàn)目標。談話結束,小川帶著愉悅的心情回教室了。)
理論支持
“焦點解決法”在心理學上稱“焦點解決短程治療”技術,是后現(xiàn)代主義治療領域中的一種治療模式。它的核心理念在于相信每個人是獨特的,有資源和潛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而問題的解決之道就存在于自身的經驗中,他們是最了解自己狀況的人。在談話過程中緊扣未來導向、解決問題導向的積極觀點,而不是局限于探求原因或問題取向。重視來訪者對事件的解釋,以及在事件中采取的反應和行動。行動與問題、目標是相互循環(huán)的,通過改變看問題的觀點去改變行為,從而接近目標。
后記
班主任反饋,小川回教室后主動找老師承認了錯誤,并接受了罰站兩節(jié)課的懲罰。在后來一段時間里,小川的學習態(tài)度變得積極了,更有動力,也更有活力,上課講話的習慣也在慢慢改變。
其實,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在以尊重、同理、肯定為前提的交流中,他們能夠迅速進入角色,在愉悅的心情中重新認識自己。
青少年正處于發(fā)展變化階段,可能會犯錯,但一定有成功的經歷。我們應該引導他發(fā)現(xiàn)這種成功背后的行為,肯定、鼓勵他,將希望傳達給他,一起探索更多可能的行為,促發(fā)好狀況的出現(xiàn),從而降低問題出現(xiàn)的頻率,能自我覺察情感,調節(jié)情緒,最終實現(xiàn)目標。
(作者單位:陳秀芝,湖北省云夢縣黃香高級中學;史可卿,湖北省云夢縣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