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平
青少年情感豐富,但心智尚不健全,對生活中的情感認識難免片面。影視作品中的故事既源于現(xiàn)實,又經(jīng)過了藝術(shù)提煉,更具吸引力,對青少年的影響也更深遠。因此,借助優(yōu)秀的影視資源對青少年進行情感教育,可以培養(yǎng)青少年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促進青少年的心智發(fā)展。
家仇國恨這個宏大的主題,影視作品中有各種各樣的表達。在和平年代,教師如果不正確引導學生,很容易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恨的種子,給他們的成長帶來困擾。
筆者選擇《狩獵者》這部影片,希望學生對家仇國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選取這部影片,原因在于它不刻意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宏大場景,而是以少年兒童的視角來看待戰(zhàn)爭,體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性,從而提醒人們要珍視和平,遠離戰(zhàn)爭。
電影的主人翁是學生的同齡人,學生代入感強,更能激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侵略者的丑惡嘴臉,戰(zhàn)爭的慘烈,少年的堅定、機智、沉著,這些元素都能拉近作品與孩子的心理距離。更可貴的是,創(chuàng)作者沒有一味地渲染仇恨情緒,而是克制、有度,其中一個細節(jié)最值得學生去研究:山子在深山公路上狙擊了一個日本軍官,他繳獲了手槍、軍用罐頭等物資,并從死者身上搜出一張全家福照片。怎么處理這張照片?影片中,山子在思考、在遲疑。但凝視片刻后,山子把照片輕輕地放在死者胸前,默默離開。此時此景,令人回味。山子因為日寇的入侵而失去了親人和家園,但他報仇之后,并沒有撕毀照片,展示所謂勝利者的姿態(tài),而是讓全家福陪伴敵人。這說明戰(zhàn)爭沒有讓一個孩子泯滅人性,還保有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創(chuàng)作者的初衷讓人感到溫暖。
這個點是學生很難體會的,但恰恰是電影的神來之筆。在充分地觀影、痛快地討論之后,與學生理性分享感受,使學生領悟:家國仇恨不能忘卻,遺忘意味著背叛;報仇,但不能喪失自己的人性,否則就與敵人一樣了。
電影是濃縮的藝術(sh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影即人生。因此,借助影視作品對青少年進行教育,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要精心選擇影視教育資源。從教育和生活實際出發(fā),根據(jù)青少年的學習和思想發(fā)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貼近主題、符合學生成長規(guī)律、能引發(fā)共鳴和思考的作品,讓學生從中感悟一些道理。孩子學會思考,遠比給出所謂的解讀與答案來得可貴,觀影的魅力亦在于此。
二是要正確引導學生。在觀看完影視作品后,要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寫觀后感。如果是集體觀看,教師要做好課堂討論的引導,通過適當提問,把關(guān)鍵的討論發(fā)言引向深入。正確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影片的內(nèi)涵,并將所獲得的認識內(nèi)化為自身的修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知行合一,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是要尊重學生的理解。在指導觀影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行走,有時甚至會天馬行空,這何嘗不是觀影的樂趣——多元理解,自得其樂,趣味無窮。電影會為孩子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引領孩子暫時從瑣碎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脫離,用另一雙眼睛觀察這個世界,進而思考,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更好地成長。
愛的教育就是陪伴。教師的陪伴也是一種教育形式。選擇合適的影視作品與學生一同觀看,也是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孩子們能在電影中看到生動的生活場景,找到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思考生活的意義,在充滿愛的氛圍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文化大道小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