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國 王亞杰 張海艷
摘 要:河南省跨越黃河中游和下游,是中原經濟區(qū)的主體,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居于承東啟西的重要地位,河南省沿黃經濟帶的高質量發(fā)展事關整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為了給河南省及其沿黃經濟帶的經濟高質量發(fā)展乃至整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參考,運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數、莫蘭指數等,對河南省及沿黃八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進行測評并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和演變規(guī)律。結果表明:2007—2017年,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效率從0.831波動上升到0.921,目前仍沒有達到全效率水平,即生態(tài)經濟資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的情況,生態(tài)經濟建設有待加強;沿黃八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差別較大,除洛陽市外都表現出上升態(tài)勢;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呈上升趨勢,在沿黃八市中濟源和鄭州市的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較為平穩(wěn)、Malmquist指數在1.0上下小幅波動,而其他六市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波動相對較大、Malmquist指數分別在2009—2010年和2015—2016年出現較大峰值;從空間分布差異來看,河南省各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差異逐漸縮小,其全局空間相關性在2007年較弱、在2017年則進一步弱化為隨機分布,小部分城市表現出集聚特征。
關鍵詞:生態(tài)經濟效率;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數;莫蘭指數;沿黃八市;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127;TV882.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08.003
引用格式:孫建國,王亞杰,張海艷.河南省沿黃八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測評及分異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8):14-18.
Abstract: Cros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Henan Province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along the Yellow River economic belt is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Yellow River Basin.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its economic belt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super-efficiency Super-SBM model, Malmquist index and Moran index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economic efficiency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eight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nd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ary la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economic efficiency of Henan Province fluctuates from 0.831 to 0.921 from 2007 to 2017 and it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full efficiency stage, that is, the alloc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ic resources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 eco-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eight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re quite different, with the exception of Luoyang City showing an upward tren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is on the rise and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in the eight citi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Jiyuan and Zhengzhou has changed relatively smoothly, the Malmquist index fluctuates slightly around 1.0, while the other six cities have relatively large fluctuations i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y, the Malmquist index has a large peak in 2009-2010 and 2015-2016 respectively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differences in eco-economic efficiency of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are gradually narrowed, the global spatial correlation is weak in 2007 and is further weakened to random distribution in 2017 and a small number of cities show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eco-economic efficiency; Super-SBM model; Malmquist index; Moran index; eight cities along Yellow River; Henan Province
河南省跨越黃河中游和下游,是中原經濟區(qū)的主體,在國家經濟建設中居于承東啟西的重要地位,河南省沿黃經濟帶的高質量發(fā)展事關整個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目前,關于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研究,涉及生態(tài)效率、經濟發(fā)展優(yōu)化路徑、資源開發(fā)利用效率、企業(yè)社會責任、社會資本、旅游經濟[1-14]等方面。生態(tài)經濟效率反映了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生態(tài)資源利用效率的高低,是評價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指標,目前關于生態(tài)經濟效率的研究多集中在國家層面或者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和西部地區(qū)[15-19],對于省級層面生態(tài)經濟效率的研究較少,尚無對河南省沿黃經濟帶生態(tài)經濟效率的研究。本研究對河南省及其沿黃八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進行測評,并分析其時空分異特征,以期為河南省及其沿黃經濟帶乃至整個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參考。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區(qū)經濟概況
河南省2019年GDP為54 259.2億元,居全國第5位,約占黃河流域九?。▍^(qū))的1/5。但是,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2019年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 903元,大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 733元,亦低于同處于黃河流域的山東、內蒙古、四川、陜西和寧夏,居于全國第23位。
2019年河南沿黃八市(三門峽、洛陽、濟源、鄭州、焦作、新鄉(xiāng)、開封、濮陽)常住人口約3 797萬人,約占河南省總人口的39%,GDP約28 390.3億元,占河南省GDP的52%。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河南沿黃八市差異很大,省會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高于其他七市,而開封、濮陽則低于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
1.2 研究方法
1.2.1 基于非期望產出的Super-SBM模型
生態(tài)經濟效率的測度是一種多投入、多產出的分析,其方法主要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法(DEA)、熵權法和Tobit模型法等。數據包絡分析法是評價生態(tài)經濟效率的一種常用方法,但是沒有將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分開,忽略了松弛變量的影響??紤]到生態(tài)經濟效率決策中的非期望產出,本研究選擇基于非期望產出的Super-SBM模型對生態(tài)經濟效率進行測算,其模型公式如下:
1.2.2 Malmquist指數
Malmquist指數法與DEA結合,可以測算不同時期的全要素生產率,本文將其作為生態(tài)經濟效率MI。MI可以分解為效率改變指數(EC)和技術進步指數(TC)。根據所參考的生產前沿的不同,Malmquist指數有不同的類型,本研究選擇應用較廣的相鄰前沿交叉參比Malmquist指數,即首先參考相鄰兩期各自的生產前沿得出兩個MI,這兩個MI的幾何平均值就是所求的Malmquist指數。其公式為
MI、EC和TC的關系為
MI=EC×TC
MI大于1表示全要素生產率上升,小于1表示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等于1表示全要素生產率不變;TC大于1表示技術進步,小于1表示技術退步,等于1表示技術不變;EC大于1表示效率上升,小于1表示效率下降,等于1表示效率不變。
1.2.3 空間自相關分析
地理事物之間的距離越近,其相關性往往越強。本研究選擇應用較廣的莫蘭指數來分析生態(tài)經濟效率在空間上的相關性。全局莫蘭指數及局部莫蘭指數計算公式分別為
I1的取值范圍為[-1,1],大于0表示具有相似屬性的地理事物聚集在一起,小于0則表示具有不同屬性特征的地理單元表現出聚集性,接近于0則表示地理單元在空間上不存在自相關性。I2的取值范圍則不限于[-1,1],正值表示存在相似值聚集,負值表示存在相異值聚集。
1.3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并考慮所需數據的可取得情況,構建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在投入方面設置3個投入指標,分別為資本投入(固定資產存量)、勞動力投入(社會從業(yè)人數)和資源投入(能源消耗總量);在產出方面分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即環(huán)境負產出),期望產出包括經濟產出(GDP)和社會產出(人均GDP)2個指標,非期望產出包括工業(yè)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業(yè)廢水排放量2個指標。
由于2007年之前及2017年之后河南省各市工業(yè)廢水和廢氣排放等指標數據缺失,因此研究時段設定為2007—2017年。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逐年《河南統(tǒng)計年鑒》,部分數據來源于河南省地方統(tǒng)計局官網,個別缺失數據采用平均值法進行插補。
2 結果分析
2.1 生態(tài)經濟效率測評結果及分析
運用MaxDEApro.6軟件進行運算,得到的河南省及沿黃八市2007—2017年生態(tài)經濟效率見表2。整體上,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效率呈波動上升的趨勢,從2007年的0.831上升到2017年的0.921,但是仍沒有達到全效率水平,這說明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資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的情況,生態(tài)經濟建設有待加強。
由表2可知,河南省沿黃八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差別較大。2007—2017年,沿黃八市除洛陽市外生態(tài)經濟效率都表現出上升態(tài)勢。洛陽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在2010年及之前一直大于1,處于全效率水平,但是2011年后一直處于不完全效率水平,主要原因是洛陽為典型的工業(yè)型城市,經濟發(fā)展的產業(yè)結構一直是“二三一”,即第二產業(yè)(工業(yè))在經濟發(fā)展中占據主導地位、經濟增長主要靠工業(yè)拉動。新鄉(xiāng)、焦作和濮陽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在河南省沿黃八市中處于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經濟發(fā)展方式粗放,這3個市都屬“2+26”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存在能源過度依靠煤炭、經濟過度依靠重工業(yè)等問題。三門峽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2007年為0.701、2017年大幅提高到1.144,說明其生態(tài)經濟建設成效顯著。鄭州和濟源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得益于其重視綠色發(fā)展政策和較為合理的產業(yè)結構。開封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目前也處于較高水平,但是其產業(yè)發(fā)展不足,經濟總量在河南省處于中等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2.2 Malmquist指數測評結果及分析
Malmquist指數是衡量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情況的一個指標,本研究用每2 a的投入產出數據得到一期的Malmquist指數值。運用MaxDEApro.6軟件進行運算,得到的河南省及沿黃八市2007—2017年Malmquist指數見表3。從河南省總體情況看,2007—2017年生態(tài)經濟Malmquist指數的均值為1.056,說明河南省的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在2007—2017年每年平均上升5.6%。
在沿黃八市中,濟源和鄭州市的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較為平穩(wěn),Malmquist指數在1.0上下小幅波動;而其他六市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表現出相似的變化特征,Malmquist指數在2008—2009年呈現下降的趨勢,2009年之后呈M形變化趨勢,第一次峰值出現在2009—2010年,第二次峰值出現在2015—2016年(說明2016年這6個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原因是2016年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在政策上更加重視環(huán)保)。
基于Malmquist指數分解的河南省及沿黃八市2007—2017年生態(tài)經濟效率改變指數和技術進步指數見表4。由表4可知,2007—2017年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效率改變指數為1.010、技術進步指數為1.046,說明該時段技術進步對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起主要作用。按照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升降原因的不同,可把沿黃八市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技術進步主導拉動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技術進步的拉動作用大于效率改變的,開封、焦作和濮陽三市屬于這種類型,三市的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隨技術進步平均每年分別提升1.6%、7.3%和6.6%,而隨效率改變平均每年提升0.6%、4.1%和2.7%,兩者共同拉動全要素生產率每年提升2.2%、11.7%和9.5%。②效率改變主導拉動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效率改變的拉動作用較大,新鄉(xiāng)和三門峽兩市屬于這種類型,這兩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改變指數分別為1.040和1.050,技術進步指數分別為1.024和1.034,兩者共同拉動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平均每年提升6.5%和8.6%。③“一推一阻”增長型,這種類型又可以分為效率改變拉動而技術進步阻礙、效率改變阻礙而技術進步拉動兩種,前者的代表城市是濟源市、后者的代表城市是洛陽市。濟源效率改變指數為1.022、技術進步指數則為0.993,說明濟源市的生態(tài)經濟技術創(chuàng)新成效不理想,但是在效率改變的拉動下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平均每年上升1.5%;洛陽市與濟源市相反,效率改變指數為0.969,說明效率改變使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3.1%,但全要素生產率因受技術進步的拉動而仍上升9.0%。④技術進步拉動增長型,這種類型的代表城市是鄭州市,說明鄭州市生態(tài)經濟技術創(chuàng)新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3 生態(tài)經濟效率空間分異分析
把河南省沿黃八市與其他十市(共18個市,其他十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測評結果本文略)放在一起,進行生態(tài)經濟效率空間分異分析。
以0.6、0.8、1.0為分界點,把生態(tài)經濟效率劃分為低效率、較低效率、中等效率和高效率4個等級,2007—2017年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效率4個等級的比例由4419變?yōu)?819,總體來說生態(tài)經濟效率有所提升,但仍然有一半城市處于不完全效率水平。
對河南省各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進行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表明:2007年全局莫蘭指數為0.272,說明2007年河南省各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存在一定的空間自相關性,但是相關性很弱;2017年全局莫蘭指數值為-0.128,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河南省各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不存在空間自相關性,即在空間上呈現隨機分布。
為了探索是否有被掩蓋的局部空間自相關的城市,以及是否存在空間異質性,分別對2007年和2017年河南省各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進行局部莫蘭指數分析,結果表明:2007年,安陽、鶴壁和濮陽三市表現出低-低集聚的特征,即這三市和周圍城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均較低;平頂山市表現出低-高集聚的特征,即平頂山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較低但被生態(tài)經濟效率較高的城市包圍;其他14個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在空間上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空間自相關性。2017年,鶴壁和濮陽兩市表現出高-低集聚的特征,即這兩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較高但周圍城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較低;信陽市表現出低-低集聚的特征,即其是生態(tài)經濟效率低值市且被其他低值市包圍;其他15個市的空間自相關性很弱,可以認為生態(tài)經濟效率在空間上隨機分布。
3 結 論
(1)2007—2017年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效率呈現出波動上升趨勢,從2007年的0.831上升到2017年的0.921,但是仍沒有達到全效率水平,即生態(tài)經濟資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的情況,生態(tài)經濟建設有待加強。河南省沿黃八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差別較大,除洛陽市外生態(tài)經濟效率都表現出上升態(tài)勢,洛陽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在2010年及之前一直大于1而在2011年后一直小于1,主要原因是洛陽為典型的工業(yè)型城市,產業(yè)結構有待優(yōu)化;新鄉(xiāng)、焦作和濮陽三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處于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經濟發(fā)展方式粗放,存在能源過度依靠煤炭、經濟過度依靠重工業(yè)等問題;三門峽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從2007年的0.701大幅提高到2017年的1.144,說明其生態(tài)經濟建設成效顯著;鄭州和濟源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一直處于較高水平;開封市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目前雖處于較高水平,但其產業(yè)發(fā)展不足。
(2)2007—2017年,河南省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呈上升趨勢,在沿黃八市中,濟源和鄭州市的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變化較為平穩(wěn)、Malmquist指數在1.0上下小幅波動,而其他六市生態(tài)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呈M形變化趨勢,Malmquist指數在2009—2010年出現第一次峰值、在2015—2016年出現第二次峰值。
(3)從空間分布差異來看,河南省各市生態(tài)經濟效率差異逐漸縮小,全局空間相關性在2007年較弱、在2017年則進一步弱化為隨機分布,小部分城市表現出集聚特征。
參考文獻:
[1] 汪芳,安黎哲,黨安榮,等.黃河流域人地耦合與可持續(xù)人居環(huán)境[J].地理研究,2020,39(8):1707-1724.
[2] 鄧小云.整體主義視域下黃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風險及其應對[J].東岳論叢,2020(10):150-155.
[3] 陳明華,王山,劉文斐.黃河流域生態(tài)效率及其提升路徑:基于100個城市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20(4):46-58,127.
[4] 高煜,許釗.超越流域經濟:黃河流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模式與路徑[J].經濟問題,2020(10):1-9,52.
[5] 寧朝山,李紹東.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與經濟發(fā)展協同度動態(tài)評價[J].人民黃河,2020,42(12):1-6.
[6] 徐勇,王傳勝.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框架、路徑與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7):875-883.
[7] 盛廣耀.黃河流域城市群高質量發(fā)展的基本邏輯與推進策略[J].中州學刊,2020(7):21-27.
[8] 邢霞,修長百,劉玉春.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與經濟發(fā)展的耦合協調關系研究[J].軟科學,2020,34(8):44-50.
[9] 朱永明,魏亞茹.從企業(yè)社會責任視域剖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fā)展影響因素[J].人民黃河,2020,42(11):5-10.
[10] 沈潔,張永恒,周冰.黃河流域產業(yè)生態(tài)化評價及優(yōu)化路徑研究[J].人民黃河,2020,42(10):6-10,28.
[11] 趙鶯燕,于法穩(wěn).黃河流域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核心、路徑及對策[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0(1):52-62.
[12] 段鑫,任群羅,李明蕊.社會資本對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影響研究[J].人民黃河,2021,43(1):15-21.
[13] 王勝鵬,喬花芳,馮娟,等.黃河流域旅游生態(tài)效率時空演化及其與旅游經濟互動響應[J].經濟地理,2020,40(5):81-89.
[14] 李冬花,張曉瑤,陸林,等.黃河流域高級別旅游景區(qū)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20,40(5):70-80.
[15] 胡彪,苑凱.京津冀地區(qū)科技創(chuàng)新與生態(tài)經濟耦合協調度測評[J].統(tǒng)計與決策,2020(14):119-123.
[16] 張煊,王國順,王一葦.生態(tài)經濟效率評價及時空差異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12):153-160.
[17] 武赫.基于DEA模型的生態(tài)經濟效率綜合評價[J].統(tǒng)計與決策,2015(11):70-72.
[18] 胡彪,孫雪.中國三大城市群生態(tài)經濟效率時空演變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1):19-27.
[19] 張令娟.我國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經濟效率評價及其發(fā)展路徑研究[J].工業(yè)技術經濟,2017,36(5):156-160.
【責任編輯 張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