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IM EMRULLAH (誠陽)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流,數(shù)千年來發(fā)祥并孕育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的華夏文明。隨著華夏文明的形成發(fā)展,一代代文人墨客不斷對黃河進行描繪、贊頌,黃河作為意象廣泛出現(xiàn)于歷代文學作品中,并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從整體層面而言,歷代詩文創(chuàng)作者對黃河的描繪,特別以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最為鮮明突出。在李白的筆下,黃河憑借“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雄渾氣象,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李白一方面對黃河進行精彩描繪,另一方面在創(chuàng)作時注重將親身體驗的盛唐氣象及其人文精神融入黃河物象中,使黃河轉變成富有個性的藝術意象符號,為世人帶來無窮的審美體驗。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集》一書選編了李白創(chuàng)作的大量詩文,通過該書可了解到在盛唐時期鑄造出來的偉大詩人,看到脫去后世所加給他的種種外衣后,他的本來面目,以及他身上烙下的種種時代印記。本文將在該書指導下,對李白詩中的黃河意象進行分析。
《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集》一書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韻里江山·遙看瀑布掛前川;第二部分,行路維艱·拔劍四顧心茫然;第三部分,友情答贈·別意與之誰短長;第四部分,感慨興懷·仰天大笑出門去;第五部分,別有懷抱·明朝有意抱琴來。該書內容豐富,由從事古典文學研究的林東海先生編撰,并對難解字詞加以注釋,點評力求精確簡約,以期全面呈現(xiàn)偉大詩人李白的創(chuàng)作面貌,對研究李白詩中的黃河意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黃河作為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fā)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還是中華大地上尤為壯觀瑰麗的自然景致。數(shù)千年來,人們以黃河為描繪、謳歌對象創(chuàng)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對于黃河的描繪,最早可尋跡于《詩經》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fā)發(fā)?!痹娢纳鷦有蜗蟮孛枥L了黃河浩浩蕩蕩、氣勢磅礴的景象。在與《孔雀東南飛》合稱為“樂府雙璧”的《木蘭詩》中,描繪女孩木蘭替父從軍,“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作品以黃河為背景,描繪出一幅蒼涼、悲壯的景象。在大量早期描繪黃河的詩文作品中,黃河大多以自然背景的身份出現(xiàn),而尚未切實成為被描寫的主體,這一現(xiàn)象在進入唐朝后發(fā)生了根本轉變。唐朝政治開明,經濟發(fā)達,國強民富,詩歌創(chuàng)作在該時期不斷發(fā)展成熟,黃河也在該時期逐漸被視作一種精神化身、審美對象出現(xiàn)于文學作品中。諸如李白、杜甫、王之渙等詩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與黃河有關的千古詩篇。在這些詩篇中黃河不僅成為豪情、愁思等情懷的載體,在承載豐富情感的詩文背后還展現(xiàn)了黃河被詩人所關注的特征。
對于李白詩中的黃河意象,結合《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集》一書而言,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于李白奇妙想象下的黃河。作為我國古代詩歌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憑借其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作了大量為世人所稱頌的詩篇。李白筆下的黃河,既可從天而降、一瀉千里奔向大海,又可波濤洶涌、浩浩蕩蕩,還可排山倒海、急流勇退。李白憑借其豐富的想象力使黃河這一意象符號表現(xiàn)出雄渾奔放、氣勢磅礴的美感,給人以極富生命力的感覺。值得一提的是,詩人的這些想象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鮮明的精神氣質和人格魅力。比如,在《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人在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奔騰入海黃河景象的同時,也將雄渾、闊大的黃河激流作為自身不羈精神的一大載體。二是基于李白仕途抱負追求下的黃河。在唐詩中,詩人十分偏好借助各式各樣意象來表達自身對仕途抱負的追求,比如在《行路難其一》中“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便將黃河、太行之險比作自身追求遠大抱負的艱難險阻,由此表明,在李白詩歌中,黃河除去作為精神情感的載體,還是仕途抱負的重要載體。三是基于李白卓越藝術表現(xiàn)力下的黃河。在李白筆下,詩化的黃河意象展現(xiàn)出強勁的表現(xiàn)力,而這離不開詩人卓越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李白十分擅長運用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這賦予了詩人語言藝術以深切的無限性、自由性,進一步切實提升了話語的張力。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詩人通過對夸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將黃河之水與天上銀河相連接,描繪出黃河傾天而下的壯闊氣勢,憑借李白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使他詩歌中的黃河意象表現(xiàn)出無盡的審美意義、審美價值。
作者簡介:SEVIM EMRULLAH (誠陽)(1986—),男,土耳其人,在讀西北大學文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