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li
“你上次答應(yīng)我進步20分,你做到了嗎?”
“那你呢?你許諾我拿獎了就送的球鞋不也沒送嗎?”
“既然你答應(yīng)我的事情做不到,那我也可以做不到答應(yīng)你的事情!”
“你今天必須給我寫保證書,保證能好好回去上學。”
“我是你媽!”
“所以你說什么都是對的,滿意了吧?”
……
回到家門口,里面?zhèn)鱽怼芭椤钡乃らT聲和爭吵聲,我就知道,今天小行星又撞地球了。
進去之后,姨媽拉著我的手說:“你可算回來了,你看她那個樣子,都鬧到要退學了!”一進房門,表妹正好在砸東西,哭著說:“我都提高10分了,為什么還不滿足呢?學習又不是買菜,說多少就是多少!”我問她:“你知道這個道理,為什么不跟媽媽說清楚呢?”表妹朝我大吼:“她是那種能聽我解釋的人嗎?無論說什么她都說她是我媽!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么要求我做到!”
突然想到,在我14歲的時候也常常這樣跟我媽大吵大鬧,不相信她的任何話,不想再為改善關(guān)系而做努力,并且對她的一切感到失望。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相信媽媽的承諾的呢?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想再繼續(xù)為改善關(guān)系溝通呢?
我們常用“代溝”來形容由于年齡、經(jīng)歷不同,進而導(dǎo)致兩代人之間思考方式出現(xiàn)的差異。他們之間有時候很難去理解對方,進而缺乏溝通,逐漸退回自己的舒適圈,導(dǎo)致出現(xiàn)思維上的隔閡。當家長總是用“我是你媽!”,孩子總是用“行行行,你是對的!”來打斷溝通時,久而久之便更加難以交流。
我們吵不過媽媽的一句“我是你媽媽!我生你養(yǎng)你就得聽我的!”代溝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我們沒有學會怎么去溝通。我們都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總是著急表達自己,為自己辯護,想要打斷對方的話來搶占說話的先機。爭吵到最后,誰也沒聽清楚誰說了什么,只是想要不斷強調(diào)自己的訴求,所以沒有更多的交流也沒有理由去破解反駁,只能不歡而散。
所以如果想要在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時進行有效溝通,那就要有理有據(jù)地吵架。下一次,當你媽對你大喊大叫時,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先冷靜30秒,放空腦袋,不要被激怒,聽清楚她講了什么再逐一回應(yīng)——聽清楚對方的訴求并不代表你想要當一個言聽計從的小孩兒,而是去分辨,哪些是你可以進行回擊的。
比如,她說你上一階段不夠努力學習,達不到你們設(shè)定的目標,你可以給她看這期間你已經(jīng)盡你所能為此做了多少努力,再告訴她為什么剩下的你做不到。緊接著,我們就可以從這里出發(fā)去反問她為什么沒有兌現(xiàn)承諾。此時,如果你的父母說出“你是我生的孩子!”那并不是他們不可理喻,而是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感到羞愧并且無法反駁。此時,我們溝通的目的也達到了,在這次“爭吵”中,你已經(jīng)贏了。
《小王子》里有一句話是:大人總是忘記,大人曾經(jīng)也是小孩兒。父母并不是圣人,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所以他們常常會忘記站在我們的角度去理解問題,也總是會犯一些錯誤。我們不需要完完全全地認同他們說的話,做事的方式,但是我們可以用有效的方式去溝通,并且讓他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我們都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多冷靜一些,勇敢地向前邁進,也許代溝就能變小一些。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