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
(六盤水市水城區(qū)人民醫(yī)院內(nèi)科,貴州 六盤水 553002)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一種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的慢性代謝性疾病,持續(xù)性高血壓、脈壓差增大等是該病的典型特征,患者日常多無特征性表現(xiàn),但部分患者可因血壓水平不穩(wěn)定而出現(xiàn)眩暈、頭痛等癥狀。研究表明,血壓持續(xù)升高、脈壓差大等因素可對血管順應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臨床常采用多種西藥聯(lián)合治療來降低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但難以長期維持血壓穩(wěn)定,且有血壓變異的風險[1]。中醫(yī)認為,高血壓屬“頭痛”“眩暈”范疇,其發(fā)生與“瘀”“痰”“風”等內(nèi)侵相關,而氣滯血瘀證是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最為常見的分型,其治療原則應以活血通絡、祛瘀補氣為主。中醫(yī)刺絡放血療法是祖國醫(yī)學中一種獨特的針刺治療方法,具有通絡活血、協(xié)調(diào)虛實的功效[2]。為增強臨床對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的控制,本研究在常規(guī)高血壓治療的基礎上對部分原發(fā)性高血壓(氣滯血瘀證)患者開展了中醫(yī)刺絡放血療法治療,旨在研究其對患者血壓與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六盤水市水城區(qū)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氣滯血瘀證)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9、21例;年齡49~73歲,平均(64.29±2.59)歲;病程1~10年,平均(5.20±1.44)年;高血壓分級[3]:1級33例,2級17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分別為28、22例;年齡50~77歲,平均(65.10±2.85)歲;病程1~9年,平均(5.09±1.52)年;高血壓分級:1級32例,2級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4]與《高血壓中醫(yī)診療指南》[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未合并靶器官器質(zhì)性病變者;近3個月內(nèi)未接受過其他對本研究有影響的治療者;精神狀況、言語功能等正常者等。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者;合并惡性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免疫系統(tǒng)障礙者等。本研究經(jīng)由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結合患者具體血壓情況,給予鈣離子拮抗劑、β受體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等藥物干預,具體用藥方案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個體化調(diào)整,囑患者嚴格遵醫(yī)囑用藥。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刺絡放血療法治療,刺絡放血穴位選擇大椎穴、百會穴、行間穴等,對相應部位皮膚進行碘伏消毒處理,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拇指、食指、中指持不銹鋼放血筆(針頭使用一次性無菌末梢采血針),快速刺入各穴位,刺入深度控制在1.5~3 mm,其中大椎穴采用醫(yī)用抽氣罐吸拔處理,時間控制在3~5 min,一般刺絡放血量控制在6~8 mL;百會穴、行間穴則由血液自然流出,放血時間60~120 s,一般放血量為3~8 mL,放血完畢后對放血部位給予碘伏消毒處理與無菌棉球按壓,每次放血間隔3 d,3次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xù)開展3個月的治療,治療期間需定期復診進行血壓監(jiān)測與用藥方案的調(diào)整,同時患者飲食需清淡低脂,每周開展3~5次的戶外有氧運動,以協(xié)助提升疾病控制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5]。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頭痛、眩暈、心悸等證候積分,各證候積分分值為0~12分,評分越高相應癥狀越嚴重。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水平。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收縮壓(SBP)、舒張壓(DBP)進行測定,分別測定3次,取其平均值,并計算出脈壓差水平,脈壓差=SBP-DBP。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血液黏度儀對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血細胞比容(HCT)進行測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醫(yī)證候積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頭痛、眩暈、心悸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頭痛 眩暈 心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7.40±1.30 3.95±0.77* 8.23±1.43 4.25±0.76* 7.30±1.48 3.85±0.61*研究組 50 7.29±1.24 2.88±0.40* 8.19±1.35 2.77±0.51* 7.27±1.54 2.31±0.59*t值 0.433 8.720 0.144 11.434 0.099 12.83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2.2 血壓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SBP、DBP、脈壓差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 ?±s?, mm Hg)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比較( ?±s?, mm Hg)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SBP:收縮壓;DBP:舒張壓。1 mm Hg=0.133 kPa。
SBP DBP 脈壓差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158.29±12.05 128.92±9.47* 93.11±8.21 80.20±7.72* 65.18±8.17 49.72±4.94*研究組 50 157.49±11.85 123.29±6.83* 92.38±8.57 76.11±6.33* 65.11±8.41 47.18±6.01*t值 0.335 3.410 0.435 2.897 0.042 2.30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2.3 血液流變學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HCT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HCT:血細胞比容。
血漿黏度(mPa·s) 全血黏度(mPa·s) HC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2.23±0.52 1.78±0.31* 4.60±0.71 3.76±0.48* 49.82±4.62 45.62±2.30*研究組 50 2.29±0.54 1.10±0.23* 4.57±0.74 2.47±0.30* 50.39±4.75 40.21±1.43*t值 0.566 12.457 0.207 16.115 0.608 14.12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高血壓是對現(xiàn)代人群健康影響較大的一種慢性疾病,與遺傳、不良飲食、吸煙等各種因素相關,患者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臨床常采用鈣離子拮抗劑、β受體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等藥物進行降壓治療,但長期使用易使患者產(chǎn)生耐藥性,且部分藥物會加重對靶器官的損害[6]。
中醫(yī)認為,高血壓的發(fā)生與肝、脾、腎等多個臟腑相關,其中病變在肝,根源在腎,病性當屬本虛標實,患者血壓升高主要與機體血流運行失衡導致氣血紊亂相關[7]。刺絡放血療法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重要外治療法之一,由砭刺發(fā)展而來,主要機制是于特定的經(jīng)絡循行部位,運用針刺手法,將瘀積于人體經(jīng)絡中的瘀血排出體外,能夠有效改善高血壓患者血液循環(huán)與血管壁壓力[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頭痛、眩暈、心悸積分及SBP、DBP、脈壓差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刺絡放血療法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氣滯血瘀證)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壓水平,增強治療效果。
臨床研究顯示,長期高血壓狀態(tài)下可引起患者機體血管內(nèi)皮功能失調(diào),從而改變患者機體血液流變學[9]。血壓的升高可導致患者外周阻力加大,從而影響血漿黏度,而血漿黏度與全血黏度、HCT呈正相關,其水平升高可加重對靶器官的損害?,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刺絡放血能夠有效推動機體基礎代謝,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血流量,從而促使血液流變狀態(tài)趨于正常[10]。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黏度、HCT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刺絡放血療法可有效改善原發(fā)性高血壓(氣滯血瘀證)患者血液流變學,從而減輕對患者靶器官的損害。
綜上,中醫(yī)刺絡放血療法可有效降低原發(fā)性高血壓(氣滯血瘀證)患者血壓水平,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減輕對靶器官的損害,增強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