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偉,強紅梅,馬一丹,柏莉娟
作者單位:1南充市中心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四川 南充637000;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廣安醫(yī)院中醫(yī)兒科,四川 廣安638000
圍絕經期綜合征(MPS)指大多數(shù)女性在45~55歲絕經前后這一時期,由于卵巢功能減退,下丘腦垂體功能退化導致性激素波動或減少所致的一系列內分泌紊亂、軀體及精神心理失衡的一組癥候群。臨床表現(xiàn)為月經紊亂、潮熱汗出、眩暈耳鳴、心悸失眠、情志不寧、腰背酸楚、陰道干澀、性欲下降和性交困難,以及一系列精神神經癥狀,如煩躁易怒、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抑郁和記憶力減退等。目前西醫(yī)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療法,如雌激素、戊酸雌二醇片及孕激素等,服藥時間長,有禁忌證,限制了使用范圍,長時間大劑量使用有誘發(fā)子宮內膜癌、乳腺癌的風險,還可能導致肝腎功能損害。中藥治療本病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可以相對減少雌激素首過效應、血栓形成等不良反應,能夠減少完全用激素替代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其中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治療圍絕經期由于卵巢功能減退產生的相關癥狀,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南充市中心醫(yī)院60例圍絕經期綜合征病人,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病人年齡(47.4±1.6)歲,范圍為45~50歲;病程(13.5±2.9)個月,范圍為5~26個月。研究組病人年齡(47.6±1.5)歲,范圍為45~50歲;病程(13.3±3.1)個月,范圍為6~30個月。兩組病人年齡(t
=0.50,P
=0.62
)和病程(t
=0.26,P
=0.80)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婦產科學》中關于圍絕經期綜合征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營衛(wèi)不和證診斷標準;③改良Kuppermen評分大于等于15分;④近3月無激素替代治療;⑤自愿加入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1.3 排除標準
①盆腔病變,卵巢切除史者;②其他腫瘤性疾病及乳腺增生者;③婦科急性感染;④影響性激素水平其他疾病者;⑤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者;⑥近期服用同類藥物者。1.4 治療方案
對照組口服戊酸雌二醇片(商品名:補佳樂,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批號J20130009,批次616A)治療,每天1次,每次2 mg,晚餐后半小時口服,連續(xù)用藥3月,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桂枝湯加減方:桂枝15~30 g,白芍15~30 g,大棗15 g,生姜15 g,炙甘草10 g。加減法:陰血虛加生地30 g、當歸15 g;氣虛加黃芪15~30 g、黨參15 g;失眠、心悸加柏子仁15 g、酸棗仁15 g;潮熱汗出加煅龍骨、煅牡蠣各30 g,浮小麥20 g。每天1劑,水煎分3次口服。共3個月。1.5 觀察指標
(1)病人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2)治療前后Kupperman評分變化;(3)治療前后血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和促黃體素水平。1.6 安全性比較
觀察兩組病人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如惡心、胃部不適、頭痛、乳房脹痛、體質量增加、子宮出血及用藥4月后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查肝腎功能。1.7 癥狀積分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醫(yī)婦科學》,根據(jù)Kupperman評分表,總分范圍為0~63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癥狀越重。并以此進行療效判定,痊愈:治療前后癥狀總積分≥90%;顯效:總積分減少>70%~<90%;好轉:總積分減少30%~70%;無效:總積分減少<30%。2.1 臨床療效
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
=
5.192
,P=
0.023)。詳情見表1。表1 兩組圍絕經期綜合征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變化
治療后研究組各項癥狀及總積分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
<0.05),對照組除關節(jié)痛、皮膚蟻走感外其他癥狀及總積分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P
<0.05);研究組治療后除肌肉痛外其他癥狀及總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
)。見表2。表2 兩組圍絕經期綜合征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比較/(分,±s)
2.3 治療前后Kupperman評分的變化
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Kupperman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9.35±5.47)分 比(28.54±5.19)分,t
=0.59,P
=0.559
];治療后,兩組Kupperman評分均降低(P
<0.05
),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8.52±4.43)分比(12.63±5.87)分,t
=3.06,P
=0.003]。2.4 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變化
兩組治療后血清FSH、促黃體素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
<0.05,雌二醇水平較治療前增高(P
<0.05);但治療后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表3 兩組圍絕經期綜合征治療前后性激素水平比較/±s
2.5 安全性比較
兩組病人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兩組病人治療前后肝腎功能均無明顯異常(P
>0.05),見表4。表4 兩組圍絕經期綜合征治療前后肝腎功水平比較/±s
絕經是每個婦女一生中必然發(fā)生的過程,是經行停止前后,卵巢功能衰竭引起雌激素和孕酮分泌減少所致的一系列臨床癥狀。隨著激素水平的改變,圍絕經期的很多婦女都會出現(xiàn)潮熱,盜汗,失眠等臨床癥狀,其統(tǒng)稱為圍絕經期綜合征。圍絕經期綜合征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與年齡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和神經紊亂等其他疾病,因此如何預防和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激素替代療法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但是這項療法可能會出現(xiàn)副作用且有一定的危險性,包括子宮出血,白帶多,乳脹,水腫,頭痛,色素沉著等多種癥狀,綜合效果欠佳。因此從中醫(yī)方面治療本病成為選擇。
中醫(yī)古籍中沒有“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病名記載,《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寒湯主之”所載婦人臟躁與圍絕經期綜合征中抑郁悲傷之癥極其相似。一般根據(jù)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側重不同將其歸屬于“臟躁”“汗證”等病癥之中,現(xiàn)代中醫(yī)婦科學將本病命名為“經斷前后諸證”。雖然本病的臨床辨證論治研究較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幾乎都是從臟腑辨證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和闡釋的,研究思路比較單一,且由于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和作用機制非常復雜,采用一種治療方法并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思路進行研究。本研究從營衛(wèi)學說來討論本病的治法,對臟腑論治進行補充。營衛(wèi)由水谷精微所化,水谷精氣為全身提供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如《靈樞·決氣篇》云:“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說明水谷經過腐熟運化,化生為水谷精微之氣,進而別出營衛(wèi)兩行,敷布全身,發(fā)揮著運行血液、滲灌濡養(yǎng)、營養(yǎng)代謝等功能。肝為藏血之臟,血為營陰;衛(wèi)氣來自下焦,源于腎中元氣,故肝腎不足可致營衛(wèi)乏源、營衛(wèi)不和,進而出現(xiàn)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癥狀,如潮熱盜汗、失眠、月經紊亂、腫瘤、皮膚感覺異常等。圍絕經期綜合征是由肝腎不足、營衛(wèi)不和所引發(fā),故可以通過調營和衛(wèi)法治療。桂枝湯作為傷寒論第一方,具有調和營衛(wèi),溫通心陽,滋陰和陽,使陰陽達到和諧平衡的功效。方中桂枝和肌表、祛濕氣為君藥;白芍調肝脾,斂陰血為臣藥,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白芍有解痙、護肝、鎮(zhèn)痛等作用;大棗益脾胃,生津血;生姜散風寒,解臭穢,溫中去濕,入肺開胃,二者共為佐藥共同行津液、和營衛(wèi);甘草能安魂定魄為使藥;五藥配伍相得益彰、共行調營和衛(wèi)之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均能明顯降低病人癥狀總積分和Kupperman評分,但研究組加用桂枝湯加減方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病人總有效率為96.7%,較對照組76.7%明顯增高,而癥狀積分和Kupper-man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0.05)。本研究說明桂枝湯加減方聯(lián)合戊酸雌二醇片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較單純使用戊酸雌二醇具有更好的療效,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及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