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植物為了能在自然界生存,進(jìn)化出各種奇特的“防身”本領(lǐng)。有的植物還具有厲害的“武器”,只要貪吃的動物膽敢前來侵犯,它們就會毫不客氣地給予回?fù)簟?/p>
植物體內(nèi)的毒素,是它們最有效的“防身武器”。有趣的是,許多植物的毒素并不是遍布全身的,而常常集中在葉、果實、花等一些容易受到動物侵襲的部位。植物毒素大多是生物堿、樹脂類有機(jī)化合物。比如,萬年青分泌的有毒生物堿,會引起動物皮疹,讓動物渾身上下又紅又腫,奇癢難忍。一些野生植物體內(nèi),有一種叫氫氰酸的毒素,毒性很大。動物吞食這些野生植物后,幾分鐘之內(nèi)就會被毒死??茖W(xué)家還發(fā)現(xiàn),奶牛吃了白蛇根草后,會得一種奇怪的病癥:肌肉松弛,全身不停地顫抖;更令人奇怪的是,奶牛得的這種病癥還能傳染給人。原來,這種毒素可以溶解在牛奶中,人們喝了含毒素的牛奶,也會戰(zhàn)栗不止,這種病就被叫做“牛奶病”。有的植物還會分泌“光敏毒素”,動物誤食了這類植物后,在陰涼的地方不會有什么反應(yīng),可一到陽光下就會感到十分難受,甚至在痛苦中死去。
有的植物本身沒有毒,或毒性不大,但它體內(nèi)含有讓動物難以入口的刺激性物質(zhì),有時還會散發(fā)出臭味。這也是植物的一種驅(qū)敵辦法。有些植物的味道又苦又澀,動物吃了這種植物,就牢牢記住了這種難吃的味道,再也不肯吃第二次。味道和氣味關(guān)系密切,植物釋放出各種難聞的氣味,動物聞到氣味后,還沒吃就已經(jīng)認(rèn)為這些植物不好吃。具有怪味的植物有茴香、煙草、水毒芹等。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原始森林中,生長著一種叫做大王花的植物,它散發(fā)出一種類似尸體腐爛的臭味,許多動物聞到這種臭味就會遠(yuǎn)離大王花,但這種臭味卻能吸引小昆蟲前來傳播花粉。
有些植物用銳利的刺、荊棘作為“防身武器”,使動物不敢貿(mào)然接近。這類植物中,最有名的要算仙人掌了。植物的刺也像植物毒素一樣,并不都是均勻地分布在植物體表的。在一些容易受到動物侵害的部位,刺往往長得特別粗而尖利,分布得也特別集中。
光長刺的植物還不算厲害,有些植物還會把針刺和毒素結(jié)合起來。蝎子草就是典型的例子,它的刺能扎進(jìn)動物的皮膚中,同時釋放出毒素。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蝎子草,蝎子草的刺就會扎在他的皮膚上,與此同時,蝎子草刺里的有毒物質(zhì)就會注入人的皮膚里,人就像被蝎子、馬蜂蜇過一樣疼痛難忍。
有些植物身上沒有防衛(wèi)“武器”,它們就采用“打不過就躲”的策略。植物擬態(tài)惑敵的例子有很多,有時它們會把自己的外表變得酷似另一種植物。例如死蕁麻,它的外表看起來與蝎子草一模一樣,雖然它沒有蝎子草那種厲害的蜇人本領(lǐng),但誰都不敢去招惹它。另一種有出色擬態(tài)本領(lǐng)的植物是生石花。生石花主要生長在南非的小河中,樣子很像鵝卵石,如果你不是一位植物學(xué)家,不親手去摸一摸,你很難發(fā)現(xiàn)腳下那些圓圓的“石頭”,竟是一株株植物。
有許多植物既沒有防衛(wèi)“武器”,也沒有擬態(tài)本領(lǐng),為了躲避食草動物的侵害,它們不得不遷居到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中。在干旱的地區(qū),食草動物稀少,可耐旱植物卻能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因為它們早已鍛煉出一套對付干旱的本領(lǐng)。對它們來說,食草動物比惡劣的氣候更可怕。
植物的演化途徑是從水生到陸生,但有些植物又重新回到水里,這是什么緣故呢?一是陸地上植物的生存競爭相當(dāng)激烈,二是為了躲開陸地上種類繁多的食草動物,在水域中生活要比在陸地上生活安全得多。
除此之外,植物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御敵方法。許多植物的葉子邊緣長有鋸齒似的刺,這些刺能刺傷動物的嘴巴。有些植物雖然沒有鋸齒狀的葉子,但葉片中充滿二氧化硅沉積物,像許多禾草類植物那樣,葉子又粗又硬,薄而堅硬的葉片鋒利程度可以和刀刃相比。動物的嘴巴碰上它,常被割得“唇破血流”。還有,桃樹的桃膠又軟又粘,一團(tuán)團(tuán)地聚在樹干上,能把爬上來的昆蟲牢牢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