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玥,臧 爽
(中國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1)
為普及醫(yī)學科學的新思想、新成就、新動向,就需要用大眾語言來解釋各種醫(yī)學現(xiàn)象和理論,這也就是所謂的醫(yī)學科普知識[1]。由于非醫(yī)學類專業(yè)的人員是主要的受眾群體,所以科普作品的表達形式要便于理解、有可讀性及趣味性。有研究表明,插圖可以提高人們閱讀的興趣與熱情,久讀文字會讓人產生疲倦感,圖文結合的形式可以打破沉悶,便于醫(yī)學知識的普及與閱讀[2]。多項調查顯示,可視化的知識能夠很好地促進記憶[3-4]。新媒體時代,電子化、碎片化信息獲取方式對醫(yī)學科普作品的創(chuàng)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考慮到并不是每一個醫(yī)學詞匯都是讀者所能理解的,所以為方便讀者在短時間內理解和記憶,研究用漫畫和通俗的語言相結合的形式呈現(xiàn)新冠肺炎相關知識,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幫助讀者理解,從而提高科普效果。
根據(jù)不同的科普主題設計相應的漫畫主人公,以此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如在“新冠肺炎治愈后,如何進行康復訓練”這一主題中,為突出信息的科學性,考慮以護士和醫(yī)生的卡通形象為主人公來進行康復訓練的宣傳。而在“老年人疫情期間個人防護小知識”的主題中,健康宣教的對象為老年人,為使老年人更有代入感,考慮將漫畫的主人公設計為一個老奶奶的形象來對老年人疫情期間的防護知識進行科普。同時,在人物方面也設計了很多相關角色,如志愿者、新冠肺炎患者等,見圖1。
圖1 人物角色形象
為使讀者能更快接受漫畫中所呈現(xiàn)的知識,創(chuàng)設了多個背景。新冠肺炎很多知識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很多場景也是讀者經常會接觸到的,如家庭、醫(yī)院、公園等。通過圖片來創(chuàng)設情境,能讓讀者更有代入感,通過觀看此類背景圖進而產生共鳴,并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從而提高知識記憶效果,見圖2。
圖2 常見漫畫場景
隨著時代發(fā)展,滿篇文字的閱讀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而精心設計、圖文并茂的閱讀體驗更易被人們所接受[5]。圖片記憶是人們認知的重要方式,在文化傳承、教學、記憶、信息傳播等各方面,圖片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來設計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的科普,見圖3。
圖3 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
為幫助讀者深層次記憶,利用漫畫將知識形象化。例如,在闡釋“重癥患者符合出院標準以后,少數(shù)人還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樣一個知識點時,用癱坐在椅子上來體現(xiàn)虛弱,用上樓梯費力來體現(xiàn)肌肉萎縮,用悲傷抑郁的情緒狀態(tài)來體現(xiàn)心理問題。對“患有基礎性疾病需長期服藥的老年人,不可擅自停藥”這樣的知識點,用老年人有不吃藥的想法的圖片并用一個大大的“×”加以標注,表示此行為是不對的,見圖4。
圖4 知識形象化
還有一些抽象的知識讀者難以理解,可將這些知識細化,并用圖表展示。如“重癥患者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特別是進行有氧訓練時,應科學制訂運動處方”中,“運動處方”一詞很多讀者不了解,讀者可能會疑惑:什么是運動處方?運動處方包括哪些內容?為能直觀展現(xiàn)這一知識點,用一個“運動處方表”來為讀者作為參考,并在表格里搭配了兩個插圖以便于讀者理解,見圖5。
圖5 知識點細化
好的插圖能給讀者以情感影響,色彩鮮艷的插圖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明亮的顏色有利于喚起人的積極情緒[6]。如本研究設計出的“老年人疫情期間個人防護小知識”漫畫的主題顏色選用粉紅色,是因為粉紅色為容易引起人們注意的顏色,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為不讓圖片喧賓奪主,考慮將外框的顏色設為淺灰色,以便能更好地將黑色的文字突顯出來。在注意色彩的同時也注意文字的大小和字體,見圖6,將“健康小貼士”這5個字的字體放大,目的就是為突出“健康小貼士”下面的文字的重要性。文字是對圖片的描述,漫畫是文字的形象體現(xiàn),圖文并茂,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圖6 圖文搭配
對接下來要科普的知識對讀者加以提問,讓讀者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通過提問的方式可以增強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引導讀者自己思考問題,使讀者更有代入感,見圖7。
圖7 提問
美國圖論學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7]。圖像不僅可以把抽象的內容轉變?yōu)橹庇^、形象具體的語言,還可以準確生動地表現(xiàn)出文字的含義[8]。帶有插圖的設計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記憶科普知識,達到快速記憶的目的[9]。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日益普及和網民規(guī)模逐漸擴大,通過網絡媒體普及新冠肺炎知識可以明顯提高科普效率[10]。電腦繪制的漫畫相比于紙質手繪版更便于上傳至網絡平臺,借助生動有趣的漫畫圖片,將科普內容故事化,再使用通俗幽默的語言,增加可讀性和趣味性,減少讀者閱讀的疲勞感,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新冠肺炎知識科普不僅更容易被公眾接受,還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要求,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