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贇
(東港市中心醫(yī)院胸外科,遼寧 東港 118300)
非小細胞肺癌已成為高發(fā)的惡性腫瘤,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VATS)是臨床治療非小細胞的重要手段,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有研究[1]顯示,患者預后質量與微創(chuàng)手術及管道管理密切相關,因此,胸腔引流術對VATS術后康復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目前,VATS術后胸腔引流常見的管道有28F、24F,能預防VATS術后患者肺復張,但需留置預置線固定引流管,會增加患者不適感,引發(fā)活動障礙及疼痛,延遲引流管口愈合。超細引流管材質松軟,無需預置線,僅切口縫線固定即可,利于切口愈合,降低患者不適和疼痛感,但在非小細胞肺癌VATS術后胸腔引流中的應用效果還需深入研究證實?;诖耍狙芯窟x取2017年1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非小細胞肺癌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中超細引流管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 。 對 照 組 男 23 例 ,女 17 例 ;年 齡 49~78 歲 ,平 均(62.48±2.50)歲;TNM分期:I期12例,II期14例,III期14例。觀察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45~77 歲,平均(62.50±2.50)歲;TNM分期:I期11例,II期16例,III期13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符合VATS 手術適應證,接受VATS 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并發(fā)其他惡性腫瘤;嚴重血液障礙;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
1.2 方法 患者均行單向胸腔鏡肺切除術及淋巴清掃術,右側清掃第2、3、4、7、8、9、10 組淋巴結,左側第2、4、5、6、7、8、9 及10 組淋巴結。觀察組術后使用超細16F 聚氯乙烯引流管,實施胸腔引流,于腋前線第4、5 肋(手術切口)進入至胸頂,胸腔外接單瓶閉式水封瓶,于側腋后線、肩胛下角線第7肋骨置管,放置16F引流管,入胸腔深度10~15 cm,胸壁外胸腔引流管使用7號縫合線固定于皮膚上,外接抗反流引流袋。對照組常規(guī)預置置線固定引流管,上管操作同觀察組,放置28F引流管,胸腔外通過轉接管連接常規(guī)單瓶閉式水封瓶。術畢監(jiān)測兩組生命體征,于術后第3 天拍攝胸部X 片,定時擠壓胸腔閉式引流,保證引流管通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第1、2、3天引流量,采用視覺模糊疼痛量表(VAS)[2]評價兩組術后第1、3、5 天的疼痛情況,總分 10,0 分為無疼痛,1~3 分為輕度疼痛,4~7 分為中度疼痛,>7 分為重度疼痛。比較兩組引流量、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引流管切口愈合不良、漏氣)。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引流量比較 術后第1、2天,兩組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第3天,觀察組引流量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引流量比較(,mL)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rainage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mL)
表1 兩組引流量比較(,mL)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rainage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mL)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術后第3天120.50±105.45 210.15±195.50 2.553 0.013術后第1天205.20±135.85 203.40±133.76 0.060 0.953術后2天204.25±131.40 202.30±130.45 0.067 0.947
2.2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 術后第1 天,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第3、5 天,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見表2。
表2 兩組VAS疼痛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
表2 兩組VAS疼痛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術后第5天2.55±0.90 1.25±0.88 6.532 0.000術后第1天3.48±1.05 3.54±1.30 0.227 0.821術后第3天3.10±0.85 2.32±0.80 4.226 0.000
2.3 兩組并發(fā)癥率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漏氣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對照組引流管切口愈合不良5 例,漏氣3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00%;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P=0.043)。
2.4 兩組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Table 3 Comparison of drainage time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表3 兩組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比較(,d)Table 3 Comparison of drainage time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d)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住院時間7.05±1.50 6.50±1.00 1.930 0.057引流時間4.05±1.52 4.10±1.50 0.148 0.883
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時已為晚期,手術治療的遠期效果不理想,如何進一步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已成為公共衛(wèi)生問題。VATS聯(lián)合系統(tǒng)淋巴清掃術是臨床治療肺癌的主要手段,但手術分離肺裂多使用切割縫合器,相較于常規(guī)手術,肺漏氣發(fā)生率較高[3],患者術后需胸腔閉式引流,以排空術后胸腔內積液,維持正常的胸腔負壓,消除術后胸腔殘留,降低肺復張發(fā)生率,維持正常的縱膈位置[4]。常規(guī)多采用2根引流管,其中1根于肺部后下方引流排液,1根于肺部前上方引流排氣。傳統(tǒng)引流易引起肺復張,不利于術后生理功能的恢復,影響術后患者正常下床活動,預后不佳[5]。隨著現(xiàn)代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和快速康復理念的推廣,單管引流廣泛應用于VATS術后胸腔引流中,可顯著提升患者術后舒適度,利于術后快速康復。
目前,常用的胸腔引流管道有24F、28F,28F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廣泛,但存在以下不足:引流管周圍易漏氣,不利于封閉管理;易滲液,導致切口感染,不利于引流管切口愈合;引流管愈合多有瘢痕;預置置線行結扎處理,損傷患者皮膚,局部組織壞死,嚴重時可引發(fā)切口感染或延遲愈合。有研究[6]指出,常規(guī)粗胸腔引流管,可增加術后瘢痕切口、切口感染及延遲愈合等風險,不利于術后患者下床活動,增加患者不適感及痛苦,延長術后康復。只有解決上述弊端,才能進一步提升非小細胞肺癌患者VATS術后的生存質量。
有研究[7]指出,VATS 術后超細引流管胸腔引流能明顯減輕患者疼痛,超細引流管16F材質細膩、柔軟,與人體內皮組織親和度更高,便于攜帶,術后患者早日下床活動受影響較?。灰蝮w積小,在重力作用及肺擠壓下位于胸膜腔最低點,保證充分引流;表面光滑,具有高抗凝血的功能,預防血小板高度凝聚,避免血栓堵管。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第1、2天,兩組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第3 天,觀察組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1天,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第3、5天,觀察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引流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周斌鋒等[8-10]研究結果一致。同時,超細引流管利于患者術后下床活動,對主動咳嗽患者耐受性較好,利于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術后未見引流管切口愈合不良情況,僅2例發(fā)生乳糜胸,分析原因為,患者胸腔引流導管閉塞未及時發(fā)現(xiàn)并更換,經(jīng)管道管理后改善。但目前關于超細引流管用于胸腔閉式引流的效果尚存在一定爭議。有研究[11]顯示,采用28F 與16F 引流管,術后患者引流量、引流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關于超細引流管的臨床推廣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非小細胞肺癌超細引流管輔助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能降低術后疼痛,充分引流,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