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娟 何志平
江蘇省泰州市海軍小學地處人民海軍誕生地——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qū)白馬鎮(zhèn),始建于1937年,原校名為“泰州市白馬中心小學”,2004年經(jīng)海軍總政治部同意,由泰州市人民政府命名。近幾年,學校致力于建構“海軍文化”特色課程,以“培養(yǎng)具有海軍氣質的少年兒童”為育人目標,引導學生向“?!倍?、以“軍”立志,培養(yǎng)學生愛黨愛軍愛家鄉(xiāng)的樸素感情。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學校找準特色課程與黨史學習教育的契合點,因地、因時、因人,把一些校園文化固化為隨處可見的校園文化符號,積極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習課堂”。
學校從“習性培養(yǎng)”“課程建設”“講堂創(chuàng)新”三個維度,架構黨史學習教育“習課堂”的內(nèi)容(見圖1),并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注重動靜相宜、多措并舉、統(tǒng)籌推進。
圖1 海軍小學黨史學習教育“習課堂”結構圖
我們認為,小學階段的黨史學習教育需要結合學校實際,汲取黨史中的精神內(nèi)涵,把紅色基因內(nèi)化為學生個體言行的一部分。
泰州市海軍小學結合海軍誕生地文化,以“海軍藍”點綴“黨史紅”,把對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融入“一次講話”“三處聲音”“四面墻壁”“十七艦艇”中,助力學生的黨史學習。
“一次講話”:每周一,學校黨員教師會通過校園廣播進行黨史知識宣講。從學生身邊的小事說起,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品質和中國革命歷史中的精神內(nèi)涵為支撐,結合具體事例進行相關主題宣講。
“三處聲音”:一是紅色宣講,讓學生從故事中了解黨史。學校通過層層選拔,成立了“海娃宣講團”,宣講團的成員通過走進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做講解員、錄制宣講視頻、走進班級開展故事宣講等方式,宣講黨史、海軍史。二是欣賞、演唱紅色歌曲,讓學生從悅耳的歌聲中了解黨史。入校大屏循環(huán)播放的《少年》MV,吸引著每個迎著朝陽進校的學生,他們不由自主地哼起這斗志昂揚的“少年”旋律,感受著黨的百年征程;每天上、下午的廣播操結束之后,陪伴學生的是膾炙人口的紅色歌曲,其中的愛國情懷浸潤著每一顆幼小的心靈;音樂課上,學生用響亮的童聲,唱響動人的紅色旋律。三是觀看影片,讓學生從經(jīng)典影視作品中了解黨史。每周五中午十二點,學?!敖h百年專題劇場”如約而至,《雞毛信》《地道戰(zhàn)》《建國大業(yè)》《建黨大業(yè)》……學生在流動的歷史長河中,在激昂的革命吶喊中,知百年征程,明百年艱辛。
“四面墻壁”:學校利用校園墻壁進行文化布置,凸顯黨史主題。一是浮雕墻。我們采用雕刻的形式再現(xiàn)了渡江戰(zhàn)役的情景,引導學生感受人民海軍這支偉大的軍隊從我們的家鄉(xiāng)白馬廟出發(fā),從大江走向大海,從淺海走向深藍。二是六旗墻?!傲臁狈謩e指黨旗、國旗、軍旗、海軍旗、團旗、隊旗,學生在鮮紅的旗幟前佇立,溫習旗幟圖案背后的故事。三是建校墻。我校的歷史可追溯至1937年,是黨的地下工作者所建,建校墻呈現(xiàn)了學校發(fā)展的曲折歷程。四是黨史時間墻。我們把中國共產(chǎn)黨從1921年成立以來的關鍵時間和重要事件,以“時間軸”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知黨史、跟黨走。
“十七艦艇”:學校十七個班級都以艦艇名命名,并設計班牌立于教室門口。班主任帶領學生撰寫艦艇簡介和班級口號,搜集艦艇背后的故事,學生通過了解艦艇的裝備、聆聽海軍戰(zhàn)斗故事等,不斷深化自己對國防事業(yè)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同時也增強了關注國防、熱愛國防、投身國防的意識和熱情。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兒童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學校編織的一幅幅靜態(tài)的黨史學習教育場景圖,有助于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知黨恩、跟黨走。
如果說“習”是靜態(tài)的耳濡目染,那么,“課”就是動態(tài)的用心培植。學校借助2019年申報的項目“海軍文化特色課程建設”,從內(nèi)容開發(fā)、教學組織、活動補充、評價跟進等方面入手,建構起相對完整的黨史學習教育課程體系。
學?;A課程主要是指語文、數(shù)學、道德與法治、英語、科學、音樂、美術等國家課程,這些課程的高質量實施是支撐學生獲得知識、發(fā)展能力、提升素養(yǎng)的主要路徑。因此,學校努力挖掘基礎課程中的黨史學習教育要素,通過單學科呈現(xiàn)和多學科整合,有效滲透黨史學習教育。
從2009年開始,泰州市海軍小學便努力積累海軍文化素材,集全體教師之力編印海軍讀本《藍色的向往》。本書以海軍歷史和重要人物為主線,穿插不同時期黨的大事件、大人物,共六冊。在具體落實上,學校要求教師保證課時,明確任務,并與道德與法治課有機結合。
我校非常注重在基礎課程中滲透黨史,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如結合語文學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梳理教材中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文章,挖掘和拓展相關黨史內(nèi)容;黨史內(nèi)容與美術、音樂等學科進行整合,穿插影視觀賞、紅歌演唱、情景表演等活動,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效果;利用數(shù)學教學資源,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知識拓展、動手制作、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獨有的視角感悟黨史。學校積極落實紅色主題的課外閱讀,并倡導師生同讀、親子共讀,讓革命先輩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觸動學生心靈。
拓展型課程以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升學生的自我規(guī)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以興趣為基礎,以個性發(fā)展為追求,是一種體現(xiàn)不同基礎要求、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泰州市海軍小學基于“海軍文化”特色,開發(fā)主題聚焦的拓展性課程,把黨史教育作為一項重大任務,細致入微地融入學生每一次的具身體驗中。
一是特色運動,全員參與。一、二年級的學生學習海軍旗語操,面對飛揚的旗幟,表達“我愛祖國,我愛海軍”的心聲;三到六年級的學生學習軍體拳,他們切磋、展示、表演……切身體驗海軍戰(zhàn)士的風采。
二是科技活動,憑“趣”入場。學校利用海軍誕生地特有的資源,與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合作,并開展木質艦艇制作、軍艦模型拼裝與競速、槍械模型拆裝等課程,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根植愛黨愛國情感,樹立強軍強國夢想。
尋訪課程使黨史學習教育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從校內(nèi)走向校外,以最直接、最觸及心靈的方式厚植愛國情感。學生走出學校,尋訪身邊的老黨員,從他們身上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基層組織的發(fā)展歷史;走進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和海軍文化公園,尋訪海軍足跡,深入學習海軍精神;尋訪鄉(xiāng)村振興生力軍,了解他們在黨的領導下,帶領鄉(xiāng)親們發(fā)展致富、振興家鄉(xiāng)的故事……學生在一次次的尋訪中,了解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聆聽了許多學校里聽不到的故事,發(fā)現(xiàn)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變化。
“講堂”是課程的有效補充,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更為自由,更有針對性。在落實黨史學習教育方面,泰州市海軍小學努力打造“師生講堂”和“社會學堂”,引導學生通過演講、宣講、誦讀、報告等形式,講黨史、明黨恩、跟黨走。
師生講堂以“百年黨史,百名師生,百集宣講”活動為抓手,挖掘近百年的黨史素材,整合成宣講稿。學校選拔出100名師生代表,拍攝100集宣講視頻,通過網(wǎng)絡共享,以一校之力影響和教育千萬人。與此同時,學校還積極開展“從小學黨史,永遠跟黨走”紅色故事及艦艇知識宣講比賽,引導學生講好海軍英雄人物故事,講好各時期人民海軍艦艇與名稱背后的故事,學習和傳承海軍精神。
社會是一個大學堂。學?!昂M扌v團”的成員不僅深入本校各班宣講,還積極走進社區(qū)(村居)開展點對點的宣講,他們與基層優(yōu)秀黨員、農(nóng)家致富的典型人物一起講黨史、頌黨恩。
泰州市海軍小學積極圍繞育人目標,緊扣海軍文化,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nèi)容,以課程和講堂為主要路徑,重視黨史學習的活動性、體驗性和常態(tài)性,用“習課堂”的統(tǒng)整思路,讓黨史學習教育深入校園,讓紅色基因根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