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威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深處,提高整本書閱讀的效率。在閱讀中要結合知人論世的思想厘清人物關系,結合故事情節(jié)學習布局技巧,探究其中的詩詞作品,感悟審美價值,在探究作品主題的基礎上提升思維能力。
一、厘清人物關系,嘗試知人論世
《紅樓夢》中人物眾多,所以厘清人物關系是提高閱讀效率的第一步。我引導學生先通過繪制圖表的方式厘清人物間的關系,標注出主要人物,接著在深度閱讀的基礎上繼續(xù)添加人物,然后讓學生自主制作紅樓人物卡,進一步熟悉紅樓人物。
另外,我還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式分析《紅樓夢》的主要人物,向學生推薦一些具有時代特點的資料,使學生認識到當時絕大多數人都受到了封建倫理制度和科舉制度的影響,紅樓人物也不例外。譬如,林黛玉和賈寶玉偷看《西廂記》,這是違背封建倫理道德的事情,反映了寶黛兩人身上具有反抗封建社會制度的意識。薛寶釵則不同,她在得知這件事情后規(guī)勸林黛玉讀一些正經的書,還勸賈寶玉考取功名,這說明薛寶釵是符合封建標準的人。掌握了這些知識,學生就能明白賈府為何希望賈寶玉和薛寶釵成親,而沒有選擇林黛玉。此外,我再引導學生分析對比其他人物形象,結合特定的時代了解他們的異同點,并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如此,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效果會有所提升。
二、梳理故事情節(jié),學習布局技巧
在研讀《紅樓夢》的過程中要梳理好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jié),并學習相關的布局技巧,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更好。我引導學生關注每一章回的標題名稱,并寫出情節(jié)梗概和主要人物,有助于他們梳理關鍵人物和核心情節(jié),整體了解作品內容。
在梳理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嘗試探究作品的布局技巧。學生發(fā)現(xiàn)小說的敘事視角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不斷發(fā)展發(fā)生細微變化。如第一回的內容是以甄士隱的視角來寫的,第二回卻從賈雨村和冷子興的視角來寫,第三回出現(xiàn)林黛玉之后,又以林黛玉的視角來寫。學生發(fā)現(xiàn)這種視角是隨著人物的變化而變化的,具有一定的引導性。我同時拋出問題:如此布局能否給人不同的閱讀感受?學生認為這樣的結構能讓人覺得自己像是在探秘一般,越讀越有味道,如此饒有興致的閱讀,可使學生對賈府的了解更加深刻。最后,我引導學生思考這種布局具有怎樣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自主創(chuàng)作小說的時候自己要如何有效選擇,才能讓文章的結構變得更合理。這樣,有利于學生豐富認識,提升寫作能力。
三、研讀名著詩詞,感悟審美價值
《紅樓夢》中有不少古典詩詞,我引導學生開展專題讀寫活動,讓他們以紅樓詩詞為切入點,提升審美感悟能力。我引導學生先列出表格,寫出各種不同的詩詞作者是誰,在何種情境下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能否分析出不同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樣,學生能夠找到探究主題,提升賞讀能力。
譬如讀到第七十回《柳絮詞》時,我引導學生自主賞析。首先尋找《紅樓夢》中描寫柳絮有關內容的詩詞,并說說它們的作者是誰,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然后分析《紅樓夢》中有哪些人物具有柳絮的特點,并說說理由。此外,我還組織學生拓展延伸,搜索古代名家以“柳絮”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詩詞作品,并分析《柳絮詞》和其他名家的作品在藝術表現(xiàn)上有什么不同。學生認識到曹雪芹寫《柳絮詞》是為了表達作品中人物內心的情感,而不是作者本人對柳絮的看法,如此,學生的賞析審美能力可謂“更上一層樓”。
四、探究作品主題,強化思維能力
《紅樓夢》意蘊深刻,所以探究作品的主題也是整本書閱讀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引導學生從“女性形象”這個獨特的切入點入手展開分析,嘗試探究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繼而提升思維能力。
我引導學生探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厘清其結局,并分析造成此結局的原因。然后指導學生圍繞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人物填寫表格,全面了解她們的命運。如林黛玉追求與賈寶玉的自由戀愛,但是遭到了封建家庭的反對,最終導致了悲劇。在學生填完并梳理了表格后,我引導他們探究林黛玉們的共性,發(fā)現(xiàn)她們都有著共同的悲劇命運。此后提出問題:“小說中有不少地方都暗示著人物的悲劇命運,很多人物都是封建家庭婚姻的犧牲者,那么作者為何要傾盡自己的心血來描寫女性的血和淚呢?”促使學生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的學生認為作者的目的是展現(xiàn)特定社會中人們普遍具有的悲劇命運,實際上作品的主題是批判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迫,而女性則是處在社會底層、遭受最大壓迫的人,所以作者特別關懷她們,自然傾盡心血來描寫。
此外,我還引導學生自主尋找其他切入點,如社會背景、悲劇命運等,學生可以自己探究,并撰寫論文,闡述自己的探究所得,體現(xiàn)閱讀收獲。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對話,在廣泛交流中掌握讀書方法,提升文學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