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絲綢之路是用音樂鋪成的路。這條橫貫亞歐的文明之路,承載了燦爛和多樣的音樂文化。讓孩子跟著音樂、樂器去了解絲綢之路,會讓他真正對絲路文化感覺到親切,更加理解古今絲路的重要意義。
我們將在本欄目中用簡單有趣的形式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知識,提供帶孩子親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讓孩子扎下中國根,在孩子的內(nèi)心播撒文化自信的種子。
中國數(shù)千年傳統(tǒng)文化中璀璨奪目的美與智慧,精致與壯觀,都應該成為孩子童年體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音樂一直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里,孩子喜愛音樂,很多孩子也在學習樂器,從樂器入手,讓孩子了解絲綢之路,也是一個有趣的方式。
其實,很多我們今天熟悉的民族樂器,是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例如流行于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嗩吶;由印度經(jīng)龜茲傳入內(nèi)地的琵琶;從西域及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入中原的胡琴等。敦煌在當時雖然遠離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但卻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多元的音樂文化碰撞的交融地。
出現(xiàn)在敦煌壁畫當中的樂器種類大概有44種,4500件,數(shù)量非常驚人。有些樂器在很多石窟的壁畫中都出現(xiàn)過,有些樂器則很少呈現(xiàn)。而且通過敦煌的壁畫我們能看出,隨著時代的變遷,某種樂器改變了樣子,某種樂器出現(xiàn)過又逐漸消失了……
這次,讓我們跟著敦煌研究院資深館員劉萃瑛老師,以兩種樂器來開啟絲綢之路的音樂之旅。
琵琶,弦響千年不斷
琵琶是敦煌壁畫的樂器圖像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樂器,從南北朝北魏時期開始,一直到元代的1000多年間,凡是和祭祀、歡慶、供佛等和音樂有關的場景中,都有它的身影,大約有700把琵琶繪就其中,而且形制豐富各異。
冷知識:此琵琶曾是彼枇杷,琵琶和阮曾是“一家”
雖然在古書中,琵琶是這種樂器最早被記載的名稱,但實際上,它真的曾經(jīng)叫枇杷,這并不是諧音梗,而是先有枇杷才有琵琶。
這種樂器是在漢代時,從波斯(今伊朗)通過絲綢之路引入中國的。最早文獻把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各種彈撥樂器都寫為枇杷,是根據(jù)演奏這種樂器時手的技法來進行命名的—枇為右手向前彈,杷為右手向后撥。
之后被稱為枇杷的彈撥樂器的樣式越來越多,漢代的枇杷是圓形的,東漢的時候出現(xiàn)了梨形的,都被稱為枇杷,人們也覺得有點混亂,到唐代時,不管是民間還是宮廷,都覺得要把這種彈撥樂器進行區(qū)分,于是,梨形的則稱為琵琶,圓形的被叫作了阮咸(一般簡稱為阮),就這樣,琵琶和阮徹底“分家”了。而且,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枇杷就已經(jīng)被寫作了和絲弦有關的“琵琶”二字。
尋琴記:唯一的五弦琵琶在哪里?
一般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琵琶4根弦,然而在唐代時,一種從印度經(jīng)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五弦琵琶非常流行,它的形態(tài)和演奏方式都和四弦琵琶非常接近。宋代之后,五弦琵琶基本就消失了,變成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四弦琵琶。
五弦琵琶的樣子只在敦煌莫高窟的第428窟,第301窟和第299窟的壁畫中現(xiàn)身過,非常少見。中國并未能保存下來真正的五弦琵琶實物,世界上唯一的唐代五弦琵琶珍藏在日本奈良的正倉院中。這把琵琶的做工極其精美、細致,是觀賞價值極高的藝術品,每次展示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往觀看,因為它真的是太珍貴了。
千變?nèi)f化?畫師愛發(fā)揮
在敦煌的壁畫中,琵琶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實際上,很多琵琶的樣子是畫工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進行了加工和創(chuàng)作,隨意性很強,這就使得敦煌壁畫中出現(xiàn)過近700多把50多種形態(tài)的琵琶。不過,千年以來,琵琶的造型根據(jù)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確實在形式上也有所不同。比如北魏時期的琵琶是狹長、窄瘦型的,跟當時的人物形象很一致。隨后,到了唐代,壁畫上的琵琶就是趨寬型的了,和當時的人物風格也很像。不同時期的琵琶各有其特色,畫工再在這個基礎上繼續(xù)進行著屬于他們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想象,但是基本形態(tài)離不開那個時代標準的形式。
其實,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樂器都有這樣的特點:同一種樂器在不同時代有著整體的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樂器的整個形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樂器順著絲綢之路傳到某地之后,人們經(jīng)常會將這種樂器與當?shù)氐臉菲鬟M行結合,不僅是實用性上的結合,也包括制作的材料、制作方法、繪制在樂器上的花紋樣式等,都有了當?shù)貪庥舻纳?,有的在演奏效果上,都和原來的樂器有所不同。如果這種樂器成為宮廷樂器之后,通常還需要更華麗的裝飾和渲染。
阮咸:和琵琶“分家”后一直很“專一”
阮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阮,被區(qū)分出來之后,一直到現(xiàn)在,還保持著基本為圓形+長頸的樣式。其實,在敦煌壁畫里繪制的阮咸,除了共鳴箱,基本為圓形之外,其他的部件都和琵琶差不多,只是畫工會在其上面繪上花紋或者更豐富的顏色,尤其是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點的花紋。但阮的演奏姿勢是橫抱著用手彈撥。
敦煌壁畫中有著名的花邊阮,頸部彎曲,上面有重彩的花紋,在敦煌莫高窟的第220窟和第217窟都出現(xiàn)過。
方響,大型樂器稱頌萬丈光芒的時代
這是一種長方形的打擊類樂器,由16塊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長方形金屬片組成,一般是掛成上下兩排,每排有8個鐵板,也就是8個音。方響的整體造型是上圓下方,放在地上,用金屬錘或木槌進行敲擊演奏,有點像編鐘。
這種樂器最早起源于南朝的梁代,文獻記載,方響即是雅樂也是俗樂,而且是樂器編制里的,也就是說,它在中國樂器譜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實際上,它基本是用于宮廷慶典式的樂器,民間很少用,因為它的定音制作太難了,需要把16塊金屬片定音后,按音律進行排列、懸掛,如果不是由專業(yè)人員來操作的話,它發(fā)出的音就會特別難聽。這種定音制作的難度讓它的適用范圍也只限于宮廷慶典,而宮廷的大型慶?;顒又杏中枰玫椒巾戇@種比較大型的樂器,這兩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決定了這種樂器在唐宋時期尤其是在唐代非常流行。
我們都知道,唐代是一個萬丈光芒的時代,是經(jīng)濟、文化、政治都處于鼎盛的一個時期,所以方響這種大型樂器,也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大型的演奏場合,就像現(xiàn)在的交響樂團一樣,什么樂器都必須要有。
親子玩法建議:
不會彈琵琶,也不妨礙玩琵琶
帶孩子去當?shù)氐臉菲鞯辏H手撥弄一下琵琶和阮,仔細看看它們的不同,聽聽它們的發(fā)音有什么不同。
和孩子一起欣賞琵琶和阮演奏的樂曲,也可以看看關于敦煌飛天和“反彈琵琶”樂舞的視頻。
畫出自己認為的五弦琵琶和花邊阮的樣子,再找來真實的文物照片對比一下。
設計獨屬于自己的琵琶和阮,尤其是要有自己喜歡的設計元素,比如火星、公主、螃蟹等。父母可以幫孩子把設計圖案用硬紙板+粗錦綸線制作出來,再讓孩子按照敦煌壁畫上樂手彈奏的姿勢進行擺拍,最后,“P”上敦煌壁畫的背景。
專家簡介
劉萃瑛,敦煌研究院文博館員,20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石窟講解和文化傳播接待工作,曾接待國內(nèi)外游客大約20萬人,并參與完成多國政要及國際著名專家和學者的接待講解及翻譯工作。多次完成敦煌學資深專家—樊錦詩、彭金章等多位敦煌學專家的中外文化學術交流現(xiàn)場翻譯工作;完成海內(nèi)外學者在敦煌研究院學術訪問研究的實施項目,組織搭建敦煌文化國際交流平臺,完成敦煌學國際學術會議相關研修活動及國內(nèi)外等多項學術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