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青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一
過去,提到恭王府,人們就會想到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因為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和中國音樂學院都曾在那里辦公。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部,也設在那座古老的王府里,那里曾經(jīng)是全國文藝青年向往的地方。
走進恭王府是不容易的,這要從頭說起。1968年春,我從天津市梨園頭中學“上山下鄉(xiāng)”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郊區(qū)向陽公社黃河大隊插隊落戶。1973年,大學招收“工農(nóng)兵學員”,首次提出在“貧下中農(nóng)推薦”的基礎上增加“文化考察”,給一些有一定學習基礎的“知識青年”增加了求學的機會。在此之前的兩次“工農(nóng)兵學員”推薦中,我都因為表現(xiàn)好而被小隊、大隊推薦了上去,但兩次又都被替換成了別人。這次,天津音樂學院與天津美術(shù)學院合并后的“天津藝術(shù)學院”到東北招生,我交了兩首我作詞作曲的四部合唱和兩幅速寫,同時報考了音樂系和美術(shù)系。作品提交后不久,即接到要我去哈爾濱師范學院(現(xiàn)哈爾濱師范大學)面試的通知。當時的主考官即后來擔任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系主任的楊今豪教授。面試很順利,“視唱練耳”考試之后,楊先生考了我一些簡單的和聲知識,問我跟誰學的和聲。我說:“跟斯波索賓?!绷私獾轿以谵r(nóng)村勞作期間還能僅憑一本借來的斯波索賓《和聲學》自學,他頗為贊許,當時就跟我說:“你不要再考美術(shù)系了?!币馑季褪亲髑岛苡邢M]想到,那一年出了一個“白卷先生”張鐵生,引起對“舊教育制度回潮”的大批判,“文化考察”成績作廢。我以為又沒戲了,幸運的是藝術(shù)與體育專業(yè)仍然要“參考”業(yè)務考試成績,于是,我得以頂著“工農(nóng)兵學員”的帽子進入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
當時的“工農(nóng)兵學員”上大學,基本學制不超過3年,但天津音樂學院的領導和教師們以作曲系課程繁多為由,單把作曲系的學制延長到4年。那時,天津音樂學院還沒有音樂學系,也沒有正式開設音樂理論專業(yè)的課程,作曲系主要是學習“四大件”(作曲、和聲、復調(diào)、配器)。1976年,繆天瑞院長和楊今豪主任為了未來課程的需要,并根據(jù)我的文史基礎和對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愛好,決定培養(yǎng)我在音樂學方面發(fā)展,于是打破常規(guī),安排我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聽課并跟隨音研所的黃翔鵬先生學習。黃先生是中央音樂學院的老人(中央音樂學院1949年成立于天津,院址即現(xiàn)在天津音樂學院所在的河東區(qū)十一經(jīng)路,1958年遷至北京,留下一部與河北藝術(shù)師范學院合并,即現(xiàn)在的天津音樂學院),在作曲系畢業(yè)并長期任教,對為老單位培養(yǎng)后輩欣然允諾。當時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系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無法想象、也很難理解的。雖然我第一次去見黃先生時拿著天津音樂學院的正式介紹信和繆院長的便條,但天津音樂學院和音研所并沒有委托代培的合約,也沒有給過黃先生一分錢的報酬,我這個“私淑弟子”居然也從沒有給過黃先生任何一點“孝敬”,倒是經(jīng)?!安洹秉S先生的飯。
學校在安排我去北京學習的同時,還安排我給下一班(三年級)的同學“試講”中國古代音樂史的課程,真的是“現(xiàn)躉現(xiàn)賣”“急用先學”。那段時間里,我差不多兩周一次去音研所找黃先生求教,黃先生對我的教學方式是讓我自定研究方向和選題,充分利用研究所圖書館,自己看書、編講義、寫文章,有問題隨時請教?,F(xiàn)在還記得我第一次去東直門左家莊外新源里西一樓的音樂研究所是在盛夏,研究所地處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周圍還都是農(nóng)村的菜地,似乎剛施過“有機肥”,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糞味兒。在我和許多音樂學者心目中圣殿一般的“音研所”,包括住在西二樓的楊蔭瀏、曹安和等老先生,就在這“接地氣”的“氤氳”包圍中,也難怪音研所至今仍然傳承著到四野八荒做“田野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我每次去音研所都是乘天津至北京的早班車,好像是6 點15 分發(fā)車,我爬起來先乘8 路公交車到東站,在站口早點鋪吃上一碗餛飩再上車。中午用黃先生給我的飯票在音研所一樓的食堂排隊打飯,能與我心目中無限高大的老師們同桌邊吃邊聊,受益匪淺。晚上再乘北京至天津的末班車回津。夏天還好,冬天的時候,真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至今,那天津東站(舊稱“老龍頭車站”)夜幕中的燈光和站前早點鋪餛飩的香味,依然清晰、溫暖,而黃先生清癯、生動的容貌以及音研所同事之間溫婉、和諧的關系,更是銘記于心,歷歷在目。
1977年,我畢業(yè)留校正式擔任《中國古代音樂史》課程的任課教師。我的畢業(yè)作品,也是我的第一部著作《中國古代音樂史話》,就是在此期間完成的。1979年,該書開始在上海音樂出版社主辦的《音樂愛好者》雜志連載。同年5月,我攜論文《音樂史中的唐明皇》赴京參加改革開放后中國音樂學界召開的第一個學術(shù)會議“中國音樂史工作座談會”,系與會者當中年齡最小者。1980年,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成立研究生部,開始招生。黃先生第一時間給我寫信,囑我報考。我當然高興,即刻拿著黃先生給我的信去找繆院長??娫洪L看過信,抬起頭來,用他一貫平緩的語調(diào)柔聲問我:“你……走了,這課誰教呢?”他似乎在問我,又似乎在問自己;他沒有答應我走,也沒有說我不能走。但是,他那至今在耳的柔軟的南方普通話卻讓我無法只考慮自己的前程。畢竟,老院長和學校培養(yǎng)了我,我不能知恩不報、說走就走。我沉吟片刻,伸手拿回繆院長手中的信,也只低聲說了一句:“算了,我不去了,在哪兒都能學習?!?/p>
繆天瑞先生
那時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的研究生還不是一年一招,第二屆的招生已是1982年,而此時繆院長已先調(diào)至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任顧問,并在音樂研究所開始主編《中國音樂詞典》。當時的院領導不會不放我走,只要作曲系系主任簽字就沒有問題了。楊今豪先生是系主任,也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是他把我從東北農(nóng)村招來,是他發(fā)現(xiàn)我略通文墨而破例培養(yǎng),并安排我在四年級時即為三年級同學上課,從而“順理成章”地留校任教。我能夠在編寫講義的基礎上寫作我的第一本書,也是由于他的鼓勵,當時他的一句話“看三本書,就應該能寫一本書了”,如禪宗的迎頭棒喝一般打碎了我對“寫書”的迷信。但是,他會放我走嗎?
黃翔鵬先生
也是機緣湊巧,我要在報名材料上找領導簽字的時候他出差了。于是,我找到他的“搭檔”、時任作曲系書記的丁辛同志簽字。丁書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參加工作的老革命、老音樂工作者,他說“好啊,讀書是好事”,痛痛快快簽了字。后來聽說楊先生出差回來后,二位先生還為此事有所齟齬,但我自認為在天津音樂學院讀書四年、教書四年,算是功德圓滿,于是心安理得地開始準備研究生考試了。
二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招收第一屆研究生時,還沒有全國外語統(tǒng)考,而這一次,研究生考試已入正軌,必須參加全國研究生考試的外語統(tǒng)考。我中學學的是俄語,早就就著飯吃了,因為自學過一點日語,所以買了一套6 冊的日語教材,開始了我一生中最瘋狂的學習過程:那一年的夏天酷熱,家里坐不住人。每天早上8 點,我準時到離家最近的和平區(qū)圖書館閱覽室(因為這里有空調(diào))學習,中午回家扒口飯再去,直到圖書館下班。晚飯后,我拿著一個小馬扎溜達到馬路上,在路燈下繼續(xù)學習。因為相信“臨陣磨槍,不快也光”的俗話,我?guī)缀跻惶煲徽n,囫圇吞棗,用三個月讀完了6冊書中的5 冊,在考試前兩天,我找來上一年考試的卷子想試試看自己學習的成效,才發(fā)現(xiàn)我連題目都看不懂!但“天不滅曹”,考試那天我騎自行車去位于天津紡織學院的考場,路上還在背的一個“常用句式”,居然打開考卷便赫然在目!于是,我信心大增,直接找到占分最多的“日譯漢”,題目要求在所給的三篇文章中任選一篇翻譯,但這三篇文章的題目我都看不懂!怎么辦?總不能也像張鐵生一樣交白卷吧?我靜下心來,其中一篇有一些我不懂的西文字母和符號,應該是自然科學方面的,當然不選;另外兩篇,選了其中漢字最多的一篇硬啃下去,居然讓我磕磕絆絆、連猜帶蒙讀懂了大概的意思!于是,我充分發(fā)揮我的“文字特長”,有把握的盡量寫準確,沒把握的有意模糊,應該說起碼翻譯了個“大概齊”。至于前面的選擇題,我不知正誤,根本沒有選擇能力,只好在交卷前一分鐘胡亂勾點,畫勾還是畫叉,完全是“隨緣任運”。結(jié)果,我居然得了37 分!當時的最低錄取線是40 分,這區(qū)區(qū)3 分之差也就可以“破格”了!
接到復試通知后,我立即去音研所面試,當時的主考官只記得有黃翔鵬先生,其他有誰已然記不清了。問的問題也都忘了,只記得黃先生說了一些書名問我是否讀過,其中問到《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我實話實說:“聽說過,沒讀過。”然后是民歌演唱和民族樂器演奏,我準備的民歌是一首“黃驊漁鼓”,詞曰:“黃驊縣,渤海灘,往日的苦水流不完……”曲韻蒼涼,哀痛跌宕,有燕趙之風,適合我這粗糙的“麻辣嗓”,但對聽者的耐受力無疑是一個考驗。唱完了渤海邊窮苦漁民的生活,接著哀嘆宮女無盡的悲苦,二胡曲目是《漢宮秋月》。我的二胡也是自學,未經(jīng)過名師指點和嚴格的基本功訓練,自知上不得臺面??荚嚽?,我找到天津音樂學院的二胡大家宋國生老師,其時他在民樂系,我在作曲系,但彼此關系很好,半師半友。我請他為我“拾叨拾叨”,他根據(jù)我“技術(shù)不行,感覺甚好”的條件,為我定的這首曲目。慢,可以避免高難度的技巧,又可以“表現(xiàn)深沉”,但慢曲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太長,他一句一句教,我一句一句學,該考試了,才學了一半。沒想到,也該著我考上,演奏時我剛好拉到一半,不知道是受不了我的音色折磨、耐不住我的“苦上加苦”,還是我的確在名師指導下有所收獲,起碼是“像模像樣”,反正黃先生點點頭,擺擺手說:“行了,就拉到這兒吧?!庇谑?,我就通過了全部考試,成了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黃埔二期”的學生。至于后來宋國生老師的女兒、我看著長大的二胡名家宋飛因此事把自己長了一輩,竟敢稱我為“師兄”,則是后話了。
楊蔭瀏先生
三
1982年,我正式進入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部音樂系,導師楊蔭瀏。因為那時黃先生雖是給研究生上課的主力,但還沒有帶研究生的“導師”資格。當時招生簡章上只有兩個專業(yè)、四位導師(音樂史專業(yè):楊蔭瀏研究員、李純一副研究員;音樂理論專業(yè):曹安和研究員、郭乃安副研究員)。直到1984年楊蔭瀏先生仙逝后,黃先生才正式作了我的導師。我何其有幸,不但是楊蔭瀏先生的關門弟子,還是唯一一個在研究生登記簿“導師”一欄上并列填寫兩位大師名字的學生。
我們這屆研究生一開始沒有招滿,音樂系只有我和曾遂今兩個,半年后又補招了秦序、陳銘道、薛藝兵、吳犇、匡慧五位,前后入學,一起畢業(yè)。前半年研究生部安排的主要課程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一來這門課我已經(jīng)教過多年,二來補招的同學還沒有入學,沒有開其他課。所以,當時研究生部的支部書記郭睿儒老師對我大開方便之門,說:“你甭瞎耽誤工夫了,每個學生有300元的考察費,你就先考察去吧!”
應該說,這位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郭大娘”的研究生部主要負責人,是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教育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她早年參加革命工作,丈夫“文革”前曾任教育部副部長,是一位貨真價實的老革命、老干部。但是,這位衣著簡樸、留著“女共干”式的短發(fā),走著街上就像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的“土八路”,不但在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勇于負責,而且思想解放,敢于創(chuàng)新,既有風風火火、潑辣利索的工作風格,又有細膩體貼、關心同志的好傳統(tǒng),在我院剛剛起步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曾經(jīng)發(fā)揮了不該被忘卻的重要作用。在那個時代,她繼承、發(fā)揮了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作風,處理問題能做到既有原則,又有變通和人情味,實屬不易。于是,我便背著一個綠挎包,拿著300 元人民幣和一臺研究生部剛買的像塊“磚頭”一樣的卡式盒帶錄音機和幾盤磁帶,開始了我后來延續(xù)二三十年的佛教音樂考察之旅。
我的目的是考察中國北方的佛教音樂,第一個目標當然是北方最大的佛教道場五臺山。下山之后,我去了祁縣、太谷、臨汾,之后赴西安、咸陽,造古剎,訪高僧,再親近藏傳佛教,參禮拉卜楞寺、塔爾寺,然后繼續(xù)西行,直抵我朝思暮想的敦煌。其中收獲之多,無法在此盡言,只能容后細說。此次考察中有一件事倒是可以一提:我前面說的我們第二屆研究生是分兩批入學,我準備外出考察前已得知甘肅有一個叫薛藝兵的考生將于秋季入學。因此,我在去拉卜楞寺考察前先到蘭州時便和他聯(lián)系上,還在這個尚未成為“同學”的同學家中吃了頓飯,聊可一記。
四
研究生學習的生活可憶者甚多,其中最可貴、最值得珍惜、也是對我們之后的學術(shù)生涯深有影響的是不同專業(yè)的學生一起集中生活和上大課的經(jīng)歷。當時的學生都住在今天的恭王府博物館行政樓,這個樓在恭王府主體的東側(cè),是一棟新建筑。當時,樓下是食堂和庫房,樓上兩側(cè)被分割成多間宿舍,大約兩三人一間,中間圍起一間教室,其外的廳里擺著兩張乒乓球臺。此樓沒有廁所,只在最里邊的走廊里設有一排自來水龍頭,可在此洗漱,方便時要下樓穿過被稱為“夾皮溝”的平房到緊貼南墻的公共廁所。乒乓球臺鮮有人打球,吃飯時同學們就圍坐在球臺周圍,邊吃邊高談闊論。80年代,思想空前解放,各種新思想紛至沓來,如涌如潮,波翻浪卷。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又正值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抱負遠大之時,可想而知會有多少精神的碰撞和互相的啟發(fā)、激勵,又會有多少有趣的對話與交流。
當時的研究生尚屬“珍惜動物”、社會精英,不但每個學生都十分珍惜這個深造的機會,自覺刻苦學習,從而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氛圍。研究生教育也得到文化部和藝研院的高度重視。那時的藝研院兵強馬壯,一代英才大家俱在,各所都選派了最好的學者授課,張庚、郭漢城、王朝聞、楊蔭瀏、繆天瑞、馮其庸、李希凡、陸梅林等這些令我們仰慕許久的先生都曾經(jīng)為我們上過大課。這些大師級的人物專業(yè)不同,風格迥異,可謂“各美其美”,講課時有的邏輯嚴謹、學養(yǎng)深厚,旁征博引、經(jīng)天緯地;有的才高識廣、縱橫灑脫,如川似瀑、口吐蓮花。能有幸端坐座下高山仰止、親聞其聲,對我們這些年輕學子來說,無疑是如沐甘霖、醍醐灌頂,是難得的福報。
美學家王朝聞的理論源于他廣博的藝術(shù)實踐,最早四卷本《毛澤東選集》封面上的毛澤東側(cè)面像即是他的雕塑作品。他上課的開場白用他獨特的“川普”(四川普通話)自我介紹“我叫王朝聞,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zhāo 聞,不是‘包公放屁——王朝聞’的cháo 聞”,比現(xiàn)在所有脫口秀的“?!倍季?,當時令人噴飯,其后何時想起,何時莞爾。他不是音樂系的導師,但與我有宿緣。早在我入學前的1982年的3月21日,我曾致函王朝聞先生質(zhì)疑一個當時已成定論的美學問題,對其主編的《美學概論》中“情感成為音樂的內(nèi)容,必須不是純粹個人的、偶然的,而是帶有社會普遍性的、可引起共鳴的,同時又必須與一定的音響變化相適應,符合樂聲的規(guī)律性”的觀點提出異議,我在信中認為古往今來所有藝術(shù)作品都是藝術(shù)家“個人”感情的流露,沒有“個人”的感情,便沒有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可言。即使那些最具有人民性的偉大作品,其所表達的千百萬人的思想感情,也要納入到藝術(shù)家個人感情的表達形式之中。這樣的觀點,在今天看似乎沒有什么離經(jīng)叛道,也沒什么不能討論的,但在當時的中國,藝術(shù)創(chuàng)作強調(diào)的是“人民”,是“大眾”,一切“個人主義”的東西都必須擯棄與批判,這在當時是一個嚴重的“立場問題”。在“文革”剛剛結(jié)束的時候,不但質(zhì)疑這個問題需要勇氣,就連討論,也具有超前的意義。
4月28日,我便得到王朝聞先生的復信,老先生不但沒有對我提出的批評不高興,更沒有批判我的“反動觀點”,反而十分明確地肯定了我的意見:“你的意見是正確的,僅看你的來信(手邊沒有那本教材)我也能說你的意見是正確的。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坦直向我指出它的缺點,修訂工作的成效一定會又快又好?!梢娔阄抑g有共同語言,所以很高興?!?/p>
王朝聞先生回信手稿
我的導師楊蔭瀏先生一共給我上過三次課,都是在他家,也都是我有具體的問題請教才敢登門。楊先生的無錫口音很重,但奇怪的是他說家常話我一句也聽不懂,但講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內(nèi)容,我卻句句都懂。除了請教問題,還要聽楊先生“罵人”。他“罵人”最厲害的一句,就是“不懂音樂”。只要此人被楊先生罵“bo dong yi yao”,就知道此人不是君子。細思之,楊先生的標準也是其來有自,《樂記》中不是早就明明白白說“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嗎?楊先生罵人,一般不會動怒,唯有一次我去他家,楊先生正在聽當時一位音樂界的領導在政協(xié)講鄧麗君歌曲的講話錄音,說鄧麗君的歌曲是“靡靡之音”,是“資產(chǎn)階級的音樂”,無產(chǎn)階級應該批判,云云。楊先生當時大罵此公“不懂音樂”,義正詞嚴地駁斥說,資產(chǎn)階級聽的是交響樂、歌??;喜歡的是巴赫、貝多芬,瞧不起流行歌曲。鄧麗君的歌是販夫走卒的最愛,是下層民眾的歌,我們無產(chǎn)階級,應該大力提倡!楊先生的這番話,讓我目瞪口呆!誰也想不到這位被視為“一貫保守”的老先生,竟會有如此不落俗套卻言之有理的金句。現(xiàn)在想起來,楊先生不但懂音樂,也比那位音樂界的“大佬”更懂政治、更懂什么是階級。
五
當時研究生部還有一個令人十分懷念的“優(yōu)待”政策,就是有一筆研究生“觀摩費”。每周研究生部的干事吳非會在辦公室外的墻上貼一張A4 紙那么大的表格,上面是她搜集整理的這一周北京各劇場演出的劇團、劇目、時間,想去觀摩的同學可以在上面報名,辦公室即負責購票。這是多大的福利和便利呀!甭花錢,甭費事,研究生部會送票到手!于是,我便充分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福利,不管是京劇、評劇、梆子,也不管是話劇、舞劇、音樂會,尤其是那些難得一見進京演出的小劇種,我都會踴躍報名,幾乎場場不落?,F(xiàn)在我想起和幾個同學騎著自行車一邊高談闊論,一邊穿行在北京夜晚的街道上的情景,依然神往。當然,也有的同學認為讀書就是讀書,看戲沒有用,閉門閉戶,夜夜苦讀,也是一種選擇。不過,當我們今天都老了的時候,我真的替他們當年的選擇感到惋惜。要知道,首都文化生活的豐富性和珍稀性是地方上無法比擬的,“過了這村沒這店”了,學藝術(shù)理論的不看戲、看畫展、聽音樂,學的是什么?
我最初和曾遂今同室,后和美術(shù)系的葛巖、李路明一屋。我生性好酒,又喜交友,每到周末,如果沒有戲可看,常會有幾個“酒友”跑到我屋小聚。當時物價低,我們的要求也不高,三四個人,每人拿一元錢即可小酌(當時讀研不但不用交學費,國家還發(fā)助學金,我和少數(shù)幾個工作過的還能帶工資,好像每月有四五十元左右,要知道,當時的學徒工每月才18 元),常常是一元錢左右買一瓶白酒(記得當時四川產(chǎn)的“文君大麯”才一元多),一元錢買一大包五香花生米,剩下的錢買點蔬菜和佐料做涼拌菜。拌涼菜,是我的一絕。北京秋冬的大白菜一顆有幾斤重,外幫棄之,取其芯,切絲,加醋勿吝、鹽少許、白糖適量,置盆中拌之,則成一人見人愛之爽口下酒菜矣。若能討得陳銘道從老家四川帶來的“特制麻辣粉”,則屬錦上添花了。同屋的李路明每次回湘探親,總會帶回一大布袋熏肉丸,大如饅頭,色黑,可長放不壞,味極美。但此公性喜天然,舊日文人習氣為里,新潮畫家作風為表,表里如一,皆灑脫不羈。如此珍貴難得之物,被他堆一面盆中,與另一同款尿盆并置其榻下,也真如《心經(jīng)》所言:“不垢不凈。”多年之后,問之,曰:“鄉(xiāng)下早就城鎮(zhèn)化了,此物已絕跡,久不知其味了!”哀哉!
研究生期間于頤和園集體留影
就像我一直認為看戲聽音樂也是學習一樣,我認為這種朋友間的小酌和“侃大山”,也是一種難得的思想交流和學習,不知有多少靈感和思想的火花是在酒桌上閃現(xiàn)的。同屋的葛巖,西安人,生自藝術(shù)世家,初學中文,后學美術(shù)史,是研究生院公認的“才子”,其記性之好令我艷羨至今。酒酣耳熱之時,時有妙語驚人之句。記得葛巖經(jīng)常提捻一個上聯(lián),把該對仗的詞在上聯(lián)都先用了,再讓我分分鐘內(nèi)對出下聯(lián)。那時年輕,腦子還好使,又有酒精開智,竟也隨口應對。當時說的什么現(xiàn)在大都忘了,只記得有一次他視桌上佐餐之物擬一上聯(lián)“六必居試制四川五香辣豆瓣”,連用三個數(shù)字,我抬頭看到書桌上正放著鄧麗君“靡靡之音”的錄音機,隨口應對“七機部仿造三洋雙卡錄音機”,舉座歡笑,大快朵頤。
錢少,下飯館就是“過年”了。其中最“闊氣”的一次是臨近畢業(yè)的時候,我在《音樂愛好者》連載的《中國古代音樂史話》終于完成連載,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了單行本。那時出書不易,在學生時代出書就更為罕見,尤其是我在“后記”署名之后寫的那行小字“1982年末于北京恭王府”惹了“眾怒”,因為同學們畢業(yè)離開恭王府之后,誰出書都不能再寫“于恭王府”了!沒轍,只好“出血”,請哥們幾個去“海邊”的烤肉季大撮了一頓。順便說一句,那本書的稿費千余元在當時是一筆大收入,我用稿費為家里買了一臺日本進口的彩電,以報父母家人在我上學期間所付出的辛勞。
當然,我們的宿舍在整個研究生部是一個另類,大部分剛出校門又入校門的同學只知念書、規(guī)規(guī)矩矩,還像“學生”樣子。估計在他們眼里,我這個工作幾年再上學、比他們大幾歲的家伙過于散漫不羈,絕不是什么好榜樣。我們的宿舍不僅桌上有酒,床下有肉,且常有外客來訪。各色人等,進進出出。我的朋友多,和尚、戲子,三教九流,學術(shù)圈、藝術(shù)圈的許多朋友都是那時候結(jié)識的,其中一些還成為了終生的朋友。比如潮州古箏名家楊秀明,當時被中國古箏學會會長曹正教授聘請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就住在我們樓下“夾皮溝”的一間平房里,我常常到他那里喝茶、聽琴、侃大山。楊秀明命運坎坷,習琴學畫也都尋古人拜師自學之途,沒有學歷,幸遇伯樂曹正教授,才有到北京高等學府樹桃培李之緣。其時他已年近半百,未婚,每日晨起沖涼,不論冬夏,頗有魏晉風度?;蛴芯屏T茶歇、言語既盡、月明星稀之夜,與其攜琴至王府中被“紅學家”們考證為怡紅院的“天香庭院”,三五知音散坐幽篁里,聽他獨自面對假山閑弄秦箏,王府深深,萬籟俱寂,唯有清風明月,不知今夕何夕。
有的朋友純屬偶遇,記得和中國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王志遠就是在廣濟寺一個法會上碰到的,他當時在社科院讀研,做田野調(diào)查,我也在現(xiàn)場錄音,遂相識。音樂圈的朋友當然最多,除了早就認識的笛子演奏家、指揮劉森,還有古琴家李翔霆等人,而正值春芽破土之際的新潮作曲家譚盾、葉小剛等人,也在那時有所交往。
六
當時在恭王府內(nèi),有幾棟新樓,除了我們的研究生樓,還有兩棟是中國音樂學院的教室和琴房。那期間,音樂學院試辦“音樂文學”專業(yè),詞作家宋小明是班主任,主持教學工作。他找到我,請我為這個班授課,講西方古典音樂欣賞。于是,我便每周帶著唱片到對面音樂學院的樓去給他們上課,后來在歌壇上頗有名氣的歌手郁鈞劍就在這個班。
讀研期間,還有些創(chuàng)作,都是應友之邀。1983年,為中央芭蕾舞團曹志光、毛節(jié)敏寫過一個劇本《書法》,是“逆向回溯”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的歷程,把篆、隸、真、草的書法用舞蹈來表現(xiàn),記得在作品最后一段“草書”結(jié)尾,設計一群黑衣男子甩袖狂舞之后,一個象征“印章”的紅衣女子蹁躚而出,以示“書法作品”之圓滿。曹志光據(jù)此編創(chuàng)的作品并曾在日本上演,可惜沒有打響,但用舞蹈表現(xiàn)中國書法之神韻的創(chuàng)意,比后來舞壇知名的同一主題的舞蹈作品要早。
本文作者的畢業(yè)答辯,答辯委員從左至右分別為吉聯(lián)抗、陰法魯、郭乃安、李純一、黃翔鵬,答辯秘書為喬建中
最大的一個作品,影視劇本《鐘魂》,是好友劉森“逼”著我寫的。1984年,我本應靜心寫作我的畢業(yè)論文。一天,當時在中國電視劇中心的劉森跑到宿舍找我,說他想拍一部系列電視片,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民族音樂。我當然說好,于是,我倆一人一輛破自行車,冒著酷暑,一邊蹬,一邊侃,一邊冒汗。看完了歷史博物館的虎紋特磬,又去看了大鐘寺的永樂大鐘,最后決定拍一部以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為主題的故事片。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是震驚世界考古界和音樂界的大事,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但隨之出現(xiàn)的一系列歷史問題,又被稱作“曾國之謎”。為了寫這個劇本,劉森把我關在中組部招待所,他給我做飯,外帶捅衛(wèi)生間的下水道,連關帶哄,“逼”著我用大約20 天的時間生生“編”出了一個完全虛構(gòu)的故事,人物是我想象的,故事也是我想象的,是一個以曾侯乙編鐘為背景,大開大合、跌宕起伏,謳歌忠誠與堅貞的愛情故事。與其說寫的是可能發(fā)生的“歷史”,不如說寫的是我所體會與珍視的人性。20 多天,我沒出屋,寫作中間,居然幾次自己被自己虛構(gòu)的故事情節(jié)感動得涕泗橫流。本子寫出來,電視劇中心的幾位領導們都高度贊譽,不但給評了一個當年中國電視劇藝委會的“優(yōu)秀劇作獎”,還要引進外資,走向世界。第一個要拍的導演是黃健中,看了本子后摩拳擦掌,說這是個巨片,拍好了,能拿奧斯卡獎,但預算太大,落實不了。后來,西影廠的張子恩、還有與我合作過電影《楊貴妃》的陳家林都要拍,西影廠已經(jīng)組了班子,但也都由于因緣不具,至今劇本還停留在紙面上。
畢業(yè)后的一次小酌,從左到右分別為:馮雙白、陳銘道、宋今為、王瑞云、田青、高銘潞、陳衛(wèi)和
光寫劇本不行,還得寫論文。沒想到,在討論我的研究方向的時候,楊蔭瀏先生不同意我以佛教音樂作為碩士論文的選題,楊先生基于對“文革”中佛教生態(tài)的了解,以為中國大陸的佛教已經(jīng)凋敝,沒有深入研究的可能了。楊先生說,現(xiàn)在研究佛教音樂,只能到中國臺灣去。當時說去中國臺灣,就像說去月球一樣遙遠,而我不但已經(jīng)考察了中國北方許多寺廟的佛教音樂,搜集了一些珍貴的音響資料,也“深入經(jīng)藏”,做了大量文獻的閱讀與梳理工作,對一些歷史上的疑點,已有了自己逐漸清晰的想法,對論文的寫作,也有了較成熟的構(gòu)思,所以不想放棄。一天,始終對楊先生持弟子禮的黃翔鵬先生專門從他當時居住的香河園乘無軌電車到研究生部宿舍找我,讓我陪他在恭王府的院子里“散步”。其實,是他擔心我忤逆楊先生,惹老人家不高興。黃先生言辭懇切地勸我先“放一放”佛教音樂的選題,說:“我和郭乃安先生幫你找了一個適合你的選題——《魏晉玄學與琴曲》,你肯定能寫好?!庇谑?,我便暫時把佛教音樂的材料鎖進抽屜,著手魏晉玄學與古琴音樂的研究。1984年2月25日,楊先生因病仙逝,黃翔鵬先生正式擔任我的導師。那時候,距畢業(yè)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了。我問黃先生我的論文到底寫哪一個,黃先生說你自己決定吧,哪個有把握就寫哪一個。于是,我又拾起佛教音樂的材料,完成了我的碩士論文《佛教音樂的華化》。
參加我論文答辯的老師除了黃先生外,還有郭乃安、李純一、吉聯(lián)抗、陰法魯諸位先生。郭乃安先生是音研所的副所長兼研究生系主任,其主編統(tǒng)修的《民族音樂概論》是我國民族音樂理論的奠基之作,其論文《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在我國音樂學界影響甚巨,晚年隨子女定居美國,惜葉落他鄉(xiāng),未能歸根。李純一先生系我國著名音樂史家,其《先秦音樂史》《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等著作皆為傳世之作,2021年1月逝世于北京,享壽一百零一歲。這二位先生在2002年榮獲音研所頒布的“終身榮譽獎”時,所里曾讓我為每一位獲獎者寫一幅字作為獎品,當時給郭先生寫的是:“將民樂修成論,把目光投向人。”給李先生寫的是:“因慕先賢方考古,為弘舊樂始著文?!蓖瑫r獲獎的還有繆天瑞先生和曹安和先生,我給繆先生寫的是:“律書經(jīng)天,詞典緯地,樹桃培李,一世清譽?!苯o曹先生寫的是“紫簫碧琶百年難得真知己,玉蕊冰花一生不改最初心?!标幏斚壬菞钕壬呐笥选⒈贝笾形南到淌?,曾與楊先生同著《姜白石歌曲研究》,是答辯委員會中的外聘委員。吉聯(lián)抗先生是我所資深研究員,其《樂記譯注》《墨子·非樂》《孔子·孟子·荀子樂論》《嵇康·聲無哀樂論》等古代音樂理論著作的譯注和《春秋戰(zhàn)國音樂史料》《秦漢音樂史料》《魏漢音樂史料》《魏晉南北朝音樂史料》《遼金元音樂史料》等史料輯譯至今仍是學習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必讀書。答辯通過后的一天,我在院子里碰到吉聯(lián)抗先生,他指著我說:“你原來留了個絡腮胡子臭美,我都沒留胡子,你年輕輕的就敢留?那天答辯我看你胡子刮得光光的,才投了贊成票!”
1985年4月,在洛陽龍門召開的“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及佛教藝術(shù)研討會”留影,從左到右分別為田青、段文杰、任繼愈、王志遠
這篇《佛教音樂的華化》是中國大陸第一篇有關佛教音樂研究的學位論文,我投稿到社科院宗教研究所主辦的《世界宗教研究》雜志,著名宗教學家任繼愈先生看到后頗為贊許,將其發(fā)表在1985年第3 期《世界宗教研究》的首篇,并邀請我參加同年4月在洛陽龍門召開的“魏晉南北朝佛教史及佛教藝術(shù)研討會”,安排我在會上宣讀此論文。論文發(fā)表后,被譯為英文,英譯本曾刊登在歐洲1997年的CHIME
上。而有關魏晉思想與古琴的工作也沒有白做,30年后成了我《禪與樂》書中的一部分。1984年畢業(yè)后,我留在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工作,幾近40年,主要在音樂研究所,中間也曾負責院宗教藝術(shù)中心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國家中心的工作,至今沒有離開過藝研院。我同屋的李路明回到長沙,做過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的總編,但最后還是跑回北京做自由畫家。葛巖在校時即想去美國留學,曾在書桌前貼了一張美國地圖,整日面對,被我譏以“王陽明格竹子,你格美國地圖”,但真的到了美國后,雖然拿到了匹茲堡大學的博士學位,還捎帶著拿到一個IT專業(yè)的學位,但最終還是選擇回國,先后在深圳、上海教書。他在美國時曾寄給我一張照片,身后的墻上赫然貼著臨別前我送他的一幅字,寫的是南北朝詩人韋鼎的詩:
萬里風煙異,一鳥忽相驚。
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xiāng)聲。
當年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的“黃埔二期”,被后人稱作“成才率”最高的一屆,40 多個學生畢業(yè)后各顯其能,大都做出了不俗的成績,成為各自領域有影響的人物,有的著書立說,成一家之言;有的“興風作浪”,引領藝術(shù)潮流。其中因緣際會,宏圖得展者,還成為當代藝術(shù)界的領軍人物。今天,當年一起讀研的同學均已垂垂老矣,更有三人已離世仙去,思之愴然。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為紀念建院70 周年,囑我等老人各寫一篇《我與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30 多年來,時代大潮,載浮載沉,期間雖有顛簸起落,但命運對我之厚,常常超出我之所求、所料。大半生中可追憶者,豈是“一篇”可就?只好先寫考研、讀研、進門之事,至于進得門來的其余種種,待有緣再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