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杜洄亮
本期案例設(shè)計了水平三(六年級)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傳球單元8個課時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課堂中模擬了類似真實比賽中會出現(xiàn)的情境,通過展現(xiàn)不同的傳球場景進行練習,并在該情境方法上提出讓學生思考其原理和要點,對籃球傳球技術(shù)動作的學習有一定針對性。
筆者在本期案例設(shè)計思路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思考,補充了一系列拓展練習,并將前后的方法和要點進行分析對比,以期提升課堂教學的實踐效果。
一、拓展方法的設(shè)計思路
在學生思考前,如果教師能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將學生體會和感知籃球作為開放式運動技能的多種情境變化,之后再讓學生進行思考和拓展,教學效果會更好。通過對同一方法的拓展、不同情境的模擬、增加比賽等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運用體驗,加強學生的本體感受,進一步提升對傳接球的理解,使學生對傳統(tǒng)概念性認知向身體性認知轉(zhuǎn)變,對傳接球技術(shù)動作的現(xiàn)實運用有進一步的認知。
1.注意同一情境的多樣性拓展
在體育課堂中,如果多種方法“面面俱到”,可能會造成“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的弊端,但是如果在課堂中只使用一種方法,除了會讓學生在思考和拓展時有一定的局限性外,有時還會讓課堂出現(xiàn)“冷場”的局面。學生的興趣不高,學習效果自然也不會好。本期研討的案例,1個課時中以1個方法為主,筆者結(jié)合案例原方法的內(nèi)容和要點進行拓展延伸,如,圍繞本期案例原方法的情境改變其中的一些條件等。
2.注重不同情境的切入點變化
籃球等項目比賽中,場景實時變化,多樣的場景所運用技術(shù)的目的也不盡相同,有些是為了擺脫對手的防守,有些是為了破壞對手不同類型的戰(zhàn)術(shù),有些是為了更好地組織快速進攻。因此,教師可以在不同的課時中,增加不同情境的切入點,讓各個課時的教學目標更有側(cè)重點,加深學生的認知廣度,以便其在實際比賽中遇到類似情境時可以快速反應(yīng)出應(yīng)對措施。
3.加強真實比賽情境的體驗
比賽是學生將所學技術(shù)“學以致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是球類項目,真實的攻防轉(zhuǎn)換、不確定的攻防意圖、不同的比賽場景等,學生面臨的問題不僅在技術(shù)動作的選擇和應(yīng)用上,還在緊張情緒等的心理變化上。因此,在課堂中除了僅有消極防守的練習方式,還需要加強真實比賽的情境設(shè)計,增強學生技術(shù)運用的能力。
二、拓展方法的內(nèi)容與思考
1.案例第1、2課時
原方法:進行原地三角傳球,讓學生關(guān)注傳球位置和方向以及不同傳球速度的本體感受;不同方向移動的傳接球,讓學生體驗不同距離傳球的用力大小,速度由慢到快。
優(yōu)化目的:針對原方法,加強傳接球隊員的移動和跑動,模擬比賽中不斷移動的場景,加強傳接球隊員視野的“廣度”,逐漸判斷傳接球的意圖。
優(yōu)化方法:在原方法的基礎(chǔ)上,逐漸增加難度,如,增加傳球?qū)W生的移動,接球?qū)W生聽教師口令交叉向三秒?yún)^(qū)內(nèi)跑動、繞樁跑動、任意向內(nèi)跑動。
思考與建議:籃球比賽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需要通過學生的視覺、聽覺進行判斷,加強傳接球的主觀性,明確傳接球的意圖。因此,在原方法上增加聽覺、視覺條件的情境方法,有助于增強其視野廣度和預判能力。
2.案例第3課時
原方法:跑動中與同伴進行不同位置和方向的連續(xù)傳接球,讓學生注重觀察跑動意圖和傳球的動機、時機,體驗不同傳球距離的用力大小。
優(yōu)化目的:針對原方法,加強學生對不同速度、力度、方向傳球的控制,增加防守的模擬比賽,讓學生了解多次傳接的目的是為了擺脫防守??梢酝ㄟ^減少人數(shù),加強練習的密度。
優(yōu)化方法:增加外圈接球?qū)W生的跑動速度、遠近位置的變化,還可以改變跑動的線路(如,繞樁或順、逆時針跑),適當增加防守人。
思考與建議:比賽中傳接球的目的是擺脫對方防守隊員,更好更快地組織進攻,因此,如果練習方法中傳接球的方向和位置變化太少,則缺少了模擬比賽情境的實際效果。通過傳接球不同速度、力度和方向的變化,模擬傳切配合,才能逐漸讓學生達成傳接球的目的(擺脫對方防守)。
3.案例第4課時
原方法:3人三角傳球,2人積極搶斷球,此方法突出了傳球隊員擺脫防守隊員和跑動的意圖,以及對傳接球的運用。
優(yōu)化目的:針對原方法,加強體會不同防守的方法和作用。
優(yōu)化方法:改變?nèi)藬?shù),如,2傳1(2)搶,3傳1(2、3、4)搶等,也可以調(diào)整傳、接、搶的距離和范圍。
思考與建議:在防守下的多人之間的傳接球,進一步提高了學生通過傳接球擺脫對手的能力。“以少打多”“以多打少”等的限制性練習與真實比賽有類似情境。因此,逐漸改變傳接球隊員的人數(shù),改變不確定的防守搶斷人員,學生可以進一步體會傳接球的作用,提升靈活運用的能力。
4.案例第5、6課時
原方法:有防守下的傳切配合、進攻。此方法突出了擺脫對手后接球,在防守情況下傳球,用余光觀察對手并傳球等。
優(yōu)化目的:針對原方法,逐漸加強模擬場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加強練習密度、運動強度,增強練習的有效性。
優(yōu)化方法:注重消極防守到真實防守的轉(zhuǎn)變,多人傳接球→消極防守下的傳接球→積極真實防守的傳接球→真實比賽。
思考與建議:在原方法的基礎(chǔ)上逐步增加難度,直至參與比賽,一方面使學生對同一接球場景的多種表現(xiàn)有了進一步體驗,更能增強其在該場景中對突發(fā)情況的應(yīng)對能力,提高對傳球技術(shù)的實際運用能力。
5.案例第7、8課時
原方法:半場傳接球比賽。
優(yōu)化目的:原方法中突出了模擬比賽,加強防守和進攻,攻防轉(zhuǎn)換變化。針對原方法,增加多種不同類型的比賽(如,傳接球比賽),加強傳接球的實際應(yīng)用,加強學生對整體的理解,加強其運用能力。
優(yōu)化方法:增加“以少打多”“以多打少”等限制性的模擬比賽,如,設(shè)置只能傳接球和投籃,不能運球的比賽規(guī)則等。也可以增加3vs3、4vs4等真實場景的比賽。
思考與建議:比賽是學生真正將所學技術(shù)“學以致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真實的攻防轉(zhuǎn)換,不確定的攻防意圖,不同的比賽場景,不論在技術(shù)動作的選擇應(yīng)用上,還是在心理變化上,都與消極防守下的課堂練習不一樣。學生對傳接球技術(shù)在不同場景的運用更有針對性,使學生對不同練習方法和情境的理解與把握得到提升。
如上所述,原方法將傳接球的方法從“原地—移動—洞察意圖—防守由弱到強—真實比賽”的過渡,情境循序漸進,加強了學生的傳接球技術(shù),讓學生了解了多種場景中傳接球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學生的思維。筆者結(jié)合原方法逐漸拓展和補充,在同一個方法中,通過不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加大難度等方法,讓原方法更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更加貼近實際,與比賽等真實情境的結(jié)合更加緊密,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