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思佳 楊雨詩 盧淑婷 黃小雪 林曉鈺
[摘? ? ? ? ? ?要]? 著眼句法領域,運用翻譯測試法,對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語法體系中英語對漢語產生的反向遷移情況進行探究。研究發(fā)現(xiàn),英語句法特點對學生的翻譯產生了負面反向遷移影響;且學生的英語水平越高,反向遷移的發(fā)生概率越低。
[關? ? 鍵? ?詞]? 反向遷移;英漢翻譯;句法;負面影響
[中圖分類號]? H315.9?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03-0108-03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廣泛應用,跨國的溝通交流日益頻繁。同時,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英語已成為中國學生的必修課,在我國得以廣泛普及,由此產生的英漢之間的語言接觸現(xiàn)象也日益增多。在此潮流之下,許多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英語與漢語之間的跨語言影響。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是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的核心問題之一,相關研究自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開展至今,已取得了豐富成果。語言反向遷移(Language Backward Transfer)是語言遷移研究中較少受到關注的一個新興領域,其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提出。在其后的研究中,國外學者發(fā)現(xiàn)反向遷移可以表現(xiàn)在概念、語法、語用、語音等多個層面,同時遷移的范圍和程度受到雙語者語言水平、認知能力、使用意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然而,在我國語言遷移研究領域中,反向遷移研究在2005年前后才逐漸開始興起,至今不過十幾年,仍存在研究空白。本研究采用翻譯測試法,以不同程度的英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英語是否會在句法層面對中國大學生的母語使用產生反向遷移影響,以期了解英語學習對中國學生母語使用的影響,探究英語水平高低與反向遷移影響程度的關系。
二、語言遷移與語言反向遷移
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即目標語和其他已經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1989年,語言學家Odlin在其著作《語言遷移:語言學習中的跨語言影響》(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1]提出:因為語言之間存在差異,一種語言會影響或借用目標語言。若按遷移的方向分類,語言遷移可劃分為正向遷移(Forward Transfer)、反向遷移(Backward Transfer)及側向遷移(Lateral Transfer),即母語對二語的影響、二語對母語的影響,以及二語與三語、四語等之間的多維影響。若按遷移發(fā)生的語言結構層面分類,語言遷移可劃分為語音、語用、詞匯、句法等層面的遷移影響。
語言反向遷移,即二語對母語使用所造成的影響。與正向遷移一樣,語言反向遷移現(xiàn)象會體現(xiàn)在語言使用的各個方面,包括語音、詞匯、語義、句法、語用等。隨著國內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日益密切的交流接觸,近年來英語在我國得到了快速、廣范圍的普及,已然是中國學生的“第一外語”。盡管“第一外語”與“第二語言”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但由于英語在中國社會的廣泛普及且中國日益重視英語教育,英語給中國學生帶來的影響足以比肩第二語言[2]。
三、研究設計
(一)測試對象
本文的測試對象皆為福建醫(yī)科大學學生,分為兩個實驗組。組一為非英語專業(yè)b級班(英語成績處于中下等的學生組成的班級)學生65人,組二為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41人。
(二)研究內容與目的
本文以《傲慢與偏見》原著與譯者王科一的漢語譯本為材料,從中選擇語句制成翻譯測試卷,要求組一與組二受試者將測試卷中的語句翻譯為中文。本文期望借此探究句法層面的英漢語言反向遷移在大學生群體中發(fā)生的概率,并判斷英語水平是否會影響語言反向遷移的程度。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使用翻譯法對受試者進行測試。翻譯法是一種獲取學習者二語語料的常用方法。研究者通常讓學習者把某些指定的詞、句或語篇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通過比較原文和譯文來發(fā)現(xiàn)詞匯、語法或語篇等方面的遷移。Hancin Bhatt和Nagy(1994)[3]運用翻譯任務考察了西班牙語——英語雙語者的二語形態(tài)知識及詞匯遷移現(xiàn)象。而Hasselgren(1994)[4]借助8篇挪威語——英語翻譯文本探討挪威學生英語“泰迪熊詞匯”(學生覺得有把握的詞匯)的使用情況,分析每篇譯文中的錯誤詞語。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翻譯法便于二語和母語比較,直觀呈現(xiàn)遷移的表現(xiàn)。
四、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一)前期測試
為了提高客觀性和準確性,本文在正式研究之前對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前期測試。此次測試選取部分組一、組二學生作為對象,以這些學生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作為前期測試的評判依據(jù)。測試結果表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四級成績平均分為425.47,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四級成績平均分為528.56。根據(jù)這一結果不難看出,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能力有一定的差距,故本文認為,整體而言,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水平高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
(二)正式研究
本文針對英漢句法體系容易產生反向遷移的四種典型句型,即系動詞增多、連接詞增多、被動句誤用與狀語從句的語序顛倒分別進行研究。
1.系動詞增多
雖然英語的“BE”經常被翻譯為中文的“是”,但兩者并不完全相同。在英語中,SVP結構包括一個主語、一個系動詞和一個表語;而在漢語中,系動詞“是”并不總是必要的。對于漢語,如果在主語和形容詞謂語之間添加“是”,則句子從描述句變?yōu)榕袛嗑?,用于肯定語氣強烈的語境;如果在主語和動詞謂語之間添加“是”,則不符合漢語句法[5]。系動詞的添加能夠證明英漢句法反向遷移的存在[6]。
針對系動詞的誤用現(xiàn)象,本文選取《傲慢與偏見》的SVP結構句“She is very ill indeed”,要求受試者翻譯成漢語,測試結果如下:(1)8.06%的非英語專業(yè)且為英語b級班的大二學生在漢語譯文中添加了系動詞“是”。(2)添加系動詞的現(xiàn)象在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中并沒有出現(xiàn)。測試結果表明,學生對主系表結構句翻譯的處理完成得較好,反向遷移出現(xiàn)率較低;其中,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表現(xiàn)優(yōu)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時并未出現(xiàn)反向遷移現(xiàn)象。
對于此句,王科一給出的漢語譯文為“她真的病得很重”,沒有添加系動詞。而部分學生對英漢語法體系的差別并不了解,錯誤翻譯如下:
學生A:她是真的病得非常嚴重。
學生B:事實上,她是生了很嚴重的病。
以上幾位學生將英語系動詞“is”直接翻譯為漢語的“是”,譯文中出現(xiàn)了句法反向遷移現(xiàn)象。
2.連接詞增多
漢語作為一種注重意合的語言,較少使用連詞;相反,英語作為以形合為主的語言,習慣用連接詞將句子串聯(lián)起來,使用連詞的頻率高于漢語[7]。英漢句法反向遷移在連接詞使用方面表現(xiàn)為使用漢語時濫用連接詞。
對于翻譯時連接詞的濫用現(xiàn)象,本文選取《傲慢與偏見》的原句“She is a selfish, hypocritical woman, and I have no opinion of her”,要求受試者翻譯成漢語,測試結果如下:(1)16.39%的非英語專業(yè)且為英語b級班的大二學生在漢語譯文中添加了連接詞。(2)5.13%的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在漢語譯文中添加了連接詞。由測試結果可知,學生在翻譯帶有連詞的英文句子時反向遷移出現(xiàn)率同樣較低;英語專業(yè)學生對該句型翻譯的處理優(yōu)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
該英文原句中,第二分句為第一分句的評注性語句,在翻譯為漢語時即使不將連接詞“and”譯為漢語連接詞也能推斷出邏輯關系。對于此句,王科一譯為“她是個自私自利、假仁假義的女人,我瞧不起她”,沒有添加連接詞。部分學生的錯誤翻譯如下:
學生A:她是一個自私虛偽的女人,而且我對她沒有好感。
學生B:她是個自私又虛偽的女人,且我不想說她什么。
學生C:她是一個自私、虛偽的女人,并且我對她無話可說。
以上幾位學生在翻譯時均添加了“且”“而且”“并且”等漢語連接詞,為句法反向遷移的結果。
3.被動句誤用
相比于直接用被字句,漢語在被動意義的處理上一般使用語義手段,也就是憑借主動句來表達被動意義,這類句子稱為意義被動句。在漢語中,帶“被”字的句子蘊含主語在外力作用下發(fā)生了“消極”的狀態(tài)變化[8]。與漢語相反,英語常常通過被動語態(tài)來表達被動意義。一般來說,只要主語是動詞的受動者,那么就可以使用被動句來表達。語法反向遷移的存在已經從漢英雙語者被動句使用的角度證明。
針對被動句的誤用現(xiàn)象,本文選取《傲慢與偏見》中的被動句“Lydias intention of walking to Meryton was not forgotten”,要求受試者翻譯成漢語,測試結果如下:(1)37.29%的非英語專業(yè)且為英語b級班的大二學生在漢語譯文中使用了被字句。(2)30%的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在漢語譯文中使用了被字句。由測試結果可得知,較多學生對被動句翻譯的處理并不得當,反向遷移出現(xiàn)率較高,英語專業(yè)與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雙方皆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正確使用被動句。英語專業(yè)學生翻譯被動句時反向遷移發(fā)生率稍低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
該英文原句中,主語“Lydia s intention”并沒有被施加消極影響,故翻譯為漢語時無需使用被字句。故對于原句,王科一給出的譯文為“莉迪雅原說要到麥里屯去走走,她這個念頭到現(xiàn)在還沒有打消”,沒有使用被字句。然而部分學生提供了如下錯誤翻譯:
學生A:琳達要走到麥爾屯的想法沒有被遺忘過。
學生B:莉迪亞步行去麥里屯的意圖沒有被忘記。
學生C:Lydia步行去麥里屯的愿望從未被遺忘。
學生D:麗迪爾走路去麥爾屯的想法從未被她忘記。
這幾位學生在翻譯時均錯誤地將不存在消極狀態(tài)的英語被動句直譯為漢語被字句,不符合漢語句法習慣,為英語句法特點帶來的反向遷移。
4.狀語從句語序顛倒
在語序方面,漢語作為一種“意合”語言,多采用從句在前,主句在后的復句語序;與之相反,英語注重形合,其形式連接手段豐富多樣,故語序也就自由得多,從句可以位于主句之前、之后或之中。若將漢語句子的主句置前,狀語從句置后,則該句出現(xiàn)英語句法反向遷移的結果并不符合漢語使用習慣。
針對狀語從句的語序顛倒現(xiàn)象,本文選取《傲慢與偏見》中的讓步狀語從句“Between him and Darcy there was a very steady friendship, in spite of a great opposition of character”,要求受試者翻譯成漢語,測試結果如下:(1)50.91%的非英語專業(yè)且為英語b級班的大二學生的漢語譯文主從句語序顛倒。(2)29.27%的英語專業(yè)大二學生的漢語譯文主從句語序顛倒。由結果可知,學生在翻譯狀語從句時反向遷移出現(xiàn)率高。非英語專業(yè)有大約一半的學生受到遷移影響,對狀語從句語序的處理失當;而英語專業(yè)學生在翻譯時盡管發(fā)生反向遷移的概率低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但也有近三成學生未得當處理主從句的語序。
該英文原句采用主句在前,讓步狀語從句在后的語序,翻譯為漢語時應遵從從句在先、主句在后的一般語序。對于該句,王科一給出的譯文為“他和達西雖然性格大不相同,彼此之間的友誼卻始終如一”,符合先從句、后主句的漢語一般語序。而許多學生在翻譯該句時并沒有遵守漢語語序規(guī)則,例如:
學生A:在他和Darcy兩人之間有著非常堅固的友誼,不管在性格上有多大的差異。
學生B:他和達西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盡管他們的性格不同。
學生C:他和Darcy之間的有著非常堅定的友誼,盡管性格相左。
以上幾位學生在翻譯時均受到英語原文語序的影響,錯誤地將狀語從句置于主句之后,違背漢語“先從后主”的一般語序,為句法反向遷移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結果。
5.小結
總結以上四種句型的測試結果,本文得出以下結論:(1)英語句法特點的反向遷移確對學生的漢語翻譯造成了影響,且句法反向遷移在不同句型中的出現(xiàn)率不盡相同:被動句誤用與狀語從句語序顛倒的出現(xiàn)率高于系動詞與連接詞的誤添;(2)英語專業(yè)學生在處理四種句型的翻譯時,反向遷移發(fā)生率皆低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這說明在大二學生群體中,句法反向遷移出現(xiàn)率受學生英語水平影響,隨學生英語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句法層面的四種常見句型的研究,探究福建醫(yī)科大學學生英譯漢過程受英語句法特點的反向遷移影響程度。研究得出,英語句法對漢語的影響確在學生翻譯中得到程度不同的體現(xiàn);且學生的英語能力越強,受反向遷移影響越小。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當今社會,語言反向遷移研究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盡管現(xiàn)在仍存在研究空白,但未來定會結出更多碩果,助推我國英語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Odlin,T..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黃俊逸.語言反向遷移對原著翻譯的負面影響及其解決策略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8(1):58-60.
[3]Hancin-Bhatt B,Nagy W.Lexical transfer and second language morphological development[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1994,15(3):289-310.
[4]Hasselgren A.Lexical teddy bears and advanced learners:A study into the ways Norwegian students cope with English vocabula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4,4(2):237-258.
[5]吳一安,蔣素華.漢英雙語者漢語口語中的英語化特征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6):411-417.
[6]章元羚,李柏令.大學生漢英雙語者語法反向遷移實證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7(3):119-123.
[7]楊陽.英漢同聲傳譯中的“翻譯腔”:基于研二學生期末考試語料庫的分析[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
[8]熊學亮.新穎表達的社會語用解讀[J].當代外語研究,2012(7).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