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孟亭
摘 要 本節(jié)課延續(xù)“問題導學”的課堂設(shè)計思路,通過課前預習、分類篩選、合作研學、反饋促學四個模塊,使學生在掌握相關(guān)知識點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對“道”的深切理解。
關(guān)鍵詞 問題導學;合作研學
一、設(shè)計理念
重視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將“問題導學”這一教學設(shè)計理念、“學生合作探究”這一課堂執(zhí)行原則與文本深度解讀結(jié)合起來,帶給學生更深層次的語文課堂體驗。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翻譯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古今異義字詞、文言句式等。
2.了解本文的議論結(jié)構(gòu),學習借鑒“破”“立”結(jié)合、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感悟“道”在當今時代的內(nèi)涵,進一步樹立尊師重道的思想,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教學創(chuàng)意
《師說》是一篇邏輯性很強的文言文,學生能相對容易地理清文章的論述結(jié)構(gòu),但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師解釋字詞、翻譯式教學,不易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因此本次教學,我嘗試鼓勵學生利用手頭資料獨立完成課前翻譯和文意疏通,并在此過程中提出關(guān)于文本探究的問題,課上大家一起討論??梢哉f,這是一次學生和教師共同備課的教學嘗試。
同時,在鼓勵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自由表達的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將語文教學融入具體的實踐情境這一構(gòu)想,強化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過程
1.課前預習,獨立自學
課前通過導學案,引導學生梳理文本大致框架、查閱手頭資料,完成重點字詞的積累和文段翻譯,并邀請學生就文本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師收集完成后,對問題進行分類和篩選,呈現(xiàn)在課堂中,要求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與分享。
預習檢測:實詞檢測、虛詞檢測和句式判斷。
學生搶答。
[出示課件1]
實詞檢測
下列句子中的“師”分別是什么意思?
古之學者必有師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
[出示課件2]
虛詞檢測
下列句子中的“而”分別是什么意思?
惑而不從師
吾從而師之
小學而大遺
2.分類篩選,問題導學
教師向?qū)W生介紹韓愈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魏晉以后,玄學、佛學興盛,相應地,儒學就有些衰落了。加上唐中期,門閥制度依然盛行,當時的貴族子弟不需要努力讀書也有官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恥學于師”的風氣。
邀請學生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向?qū)W生展示最終篩選出的、有討論價值的、分不同層次的問題,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討論時間為五分鐘,小組選出一位代表陳述觀點,其他成員可作簡要補充。
[出示課件3]
問題導學
問題一: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姚志帆提問)
問題二:作者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分別找出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羅灝、胡鴻、莊凱婷、呂幼芬、彭依恒提問)
問題三:在文中,作者認為“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者是怎樣的關(guān)系?(葉文屏提問)
問題四:《師說》在批判當時“恥學于師”的陋習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進步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張恩琦、張世裕提問)
3.思維碰撞,合作研學
[出示課件4]
合作研學
問題一: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姚志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1)學生代表發(fā)言,闡述觀點。
(2)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還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有爭議,并且雙方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前者認為“古之學者必有師”結(jié)構(gòu)上統(tǒng)領(lǐng)全文;后者認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是經(jīng)過論證后的結(jié)論,也和接下來的論述息息相關(guān)。
(3)教師進一步梳理思路,并就兩句境界、適用性的不同予以點撥,并板書。
(4)此時讓學生梳理第一段文本結(jié)構(gòu),并根據(jù)結(jié)構(gòu)邏輯嘗試該段落的背誦。
[出示課件5]
合作研學
問題二:作者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請分別找出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羅灝、胡鴻、莊凱婷、呂幼芬、彭依恒)
學生代表發(fā)言,闡述觀點,小組成員進行補充;
教師通過追問,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辨析:“全文結(jié)構(gòu)”和“段落結(jié)構(gòu)”之別;
教師提問:示例段落選取了三組對象進行對比分析,其行為各有什么區(qū)別?造成了怎樣的后果?引導學生用原文回答,訓練其定位原文的閱讀能力。
[出示課件6]
[出示課件7]
合作研學
問題三:在文中,作者認為“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者是怎樣的關(guān)系?(葉文屏)
學生代表發(fā)言,內(nèi)容較為抽象,教師邀請其用比喻的方式再次進行表達;
該問題屬于較深層次的邏輯辨析,因此有必要予以發(fā)言學生鼓勵;
教師利用板書進一步厘清三個概念的關(guān)系:“傳道”是目的,是宗旨;“受業(yè)”是過程,是手段;“解惑”是克難,是修正。如果把“傳道”比作路程的終點,那么“受業(yè)”就是必不可少的地圖,而“解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定位。
[出示課件8]
合作研學
問題四:《師說》在批判當時“恥學于師”的陋習時,提出了一些嶄新的、進步的思想,也體現(xiàn)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張恩琦、張世裕)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
用超越階層的眼光看待師生關(guān)系: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師生關(guān)系的動態(tài)轉(zhuǎn)化: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兩位學生代表發(fā)言,分別陳述本文思想的進步性、局限性,教師追問點撥;
在對于局限性的討論中,“道”的部分是難點,給學生三分鐘自由討論時間;
學生回答,教師提示:所謂道者,即人生也,而人生又有無限的可能性。本文所談?wù)摰牡?,更多是在儒家的語境下。在儒家看來,道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要犧牲個人的喜好去成就家庭、集體和天下的利益,境界高,但也忽視了個人的生命體驗。我們思考時,不妨試著跳出這個框架,比如試試道家的人生哲學:無為、自然;也可以試試佛教的人生哲學:萬事萬物皆有因果……并鼓勵學生將這個問題與未來人生規(guī)劃相結(jié)合進行思考。
4.真題練習,反饋促學
完成深度討論后,教師展示歷年高考理解性默寫真題和省內(nèi)模擬真題,檢查學生文意理解程度。
[出示課件9]
(1)【2018全國卷Ⅰ】韓愈的《師說》是寫給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點出李蟠的文章愛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說明了李蟠的儒學素養(yǎng)。
(2)【2019全國卷Ⅲ】《師說》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學習這種現(xiàn)象,韓愈最后的評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
(3)【湖南省長沙市一中2020屆高三月考試卷(七)】《師說》一文不僅有嚴密的論證思路,而且有簡潔生動的語言表達,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就凝練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從師的荒謬心態(tài)。
練習完成后,教師對本堂課作簡單總結(jié)和升華。
教師:今天的這一堂課,不管是大家的課前預習、提問,還是課堂的討論和分享,都給老師帶來了深切的啟發(fā)。無論今天大家討論的結(jié)果如何,是否與其他同學、與老師的思考結(jié)果一致,都希望大家能將今天這堂課上所展現(xiàn)出的思辨的光芒延續(xù)到課下、延續(xù)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甚至延續(xù)到未來人生中的每一個面臨抉擇的關(guān)口??偠灾?,祝你們成為具有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的終身學習者。謝謝大家!
五、教學反思
《師說》是篇文言文,以說理見長。高一的學生已經(jīng)逐步具備反思能力和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師設(shè)計課堂教學時相對淡化了文言字詞的解說,而著重于批判精神的培養(yǎng)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反思本次教學,得失如下:
1.立足學本,把握學情
學生從初中開始不斷接觸文言文學習,他們已然擁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基礎(chǔ),也習慣了傳統(tǒng)的文言授課方式,因此高中階段的文言授課必須考慮到以上兩點,不能僅僅滿足于文言知識的灌輸,而是要在思維、思想層面予以相應的訓練。
2.合作研學,教師點撥
作為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克服“教師的虛榮心”,真正把展示的權(quán)力讓渡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本次教學中,教師嚴格把控導入階段所占用的時間,將大部分課堂時間用于學生誦讀、學生討論和學生展示之中;同時,教師也要牢記自己“課堂組織者”的定位,在關(guān)鍵時刻對學生的回答加以精要點撥。
在學本課堂的情境中,教師務(wù)必時刻反思自己的發(fā)言:是否足夠必要?是否足夠簡潔?是否足夠有啟發(fā)性?
3.真題訓練,即時反饋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設(shè)計中,我們必須承認的是高考之于每一位學生未來的重要性,因此在強調(diào)思維訓練的過程中,也不可缺少必要的題型訓練,否則前者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這樣的認知基礎(chǔ)下,理解性默寫就成為必須考查的一環(huán)。
本次課程選擇近三年的高考理解性默寫真題、近兩年省內(nèi)模擬考真題作為當堂考查的材料來源,讓學生在高一階段就近距離感受高考、體悟高考,同時賦予他們解答高考真題的成就感,實現(xiàn)正向激勵的循環(huán)。
本節(jié)課尚有一些遺憾,比如:課前對學生督促不夠,一些同學對文意尚有疑惑;課堂上未能和更多學生進行交流等,期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善、提升。
[作者通聯(lián):廣東深圳市建文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