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云
千秋基業(yè),人才為先。
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各地共產主義小組通過創(chuàng)辦工人學校、幫助進步青年赴歐洲勤工儉學、選派革命青年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等多種途徑,積極吸收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中的先進分子入黨,擴大黨員隊伍,培養(yǎng)革命骨干和領導人才。
1924年12月,在湘贛交界的安源山下,安源黨校開學。這是黨歷史上的第一所黨校。1927年,中共五大明確提出要建立中央黨校,加強干部的培養(yǎng)和教育工作。1933年3月,中共中央在瑞金創(chuàng)辦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加強對黨的中高級干部的培養(yǎng)。1935年,學校隨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改稱為中央黨校。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由于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大旗,制定了大力吸收知識分子的政策,使陜甘寧邊區(qū)成為指導中國抗戰(zhàn)的“圣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愛國知識分子,懷著抗日救國的滿腔熱忱和尋求革命真理的激情,如潮水般地涌入延安。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1938年11月,詩人何其芳在延安記錄下了知識分子如潮水般涌來的“特殊的文化移動現象”。這壯觀的一幕,是中國共產黨重視人才的生動篇章。
大量吸收知識分子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隨著我軍戰(zhàn)略的展開,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和部隊逐漸擴大,為解決干部缺乏的問題,我們黨大力開展了吸收知識分子入黨、參軍及加入干部隊伍工作。毛澤東強調,知識分子是“民族解放斗爭的先鋒”,“沒有革命知識分子,革命就不會勝利?!睍r任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呼吁要及時果斷地大規(guī)?!皳寠Z”知識分子,“現在各方面都在搶知識分子,國民黨在搶,我們也要搶,搶得慢了就沒有了?!?/p>
針對當時“許多軍隊中的干部,還沒有注意到知識分子的重要性,還存著恐懼知識分子甚至排斥知識分子的心理”等問題,為了克服和糾正相關偏向,1939年6月,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發(fā)出《關于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和培養(yǎng)新干部問題的訓令》,指出:吸收新的革命知識分子參加軍隊工作,已成為目前干部工作上的一項重要任務。
1939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著名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這一專門論述知識分子問題的黨內正式文件指出:“對于知識分子的正確的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文件規(guī)定:“今后一切戰(zhàn)區(qū)的黨和一切黨的軍隊,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加入我們的學校,加入政府工作”,“按照具體情況將具備了入黨條件的一部分知識分子吸收入黨”。
決定下發(fā)后,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開始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工作,掀起了一場知識分子“搶奪戰(zhàn)”。黨中央制定了“來則歡迎,去則歡送,再來再歡迎”的“來去自由”政策,有力打消了知識分子疑慮。為貫徹中央指示,“抗大”的招生廣告從延安到西安的每根電線桿上都貼有一張。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也廣泛進行招生宣傳,引得各地青年踴躍報名。
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知識分子政策的巨大感召力下,“天下英雄豪杰云集延安”。據統(tǒng)計,1938年至1939年間,約有6萬名學者、藝術家和知識青年冒著生命危險沖破日偽反動派的重重障礙投奔延安。除了延安,晉察冀根據地因為靠近京津,吸引了兩地許多高校以及東北的流亡學生前往投奔,一時以人才薈萃而著稱。蘇滬等地的青年學生則大量奔赴江南新四軍的駐地。
對知識分子團結尊重
中國共產黨對遠道而來的知識分子,采取了團結尊重的態(tài)度,政治上一視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關心照顧。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及陜甘寧邊區(qū)黨政軍負責人,經常擠出時間看望來延安的知識分子中的代表性人物,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yōu)檫厖^(qū)的建設事業(yè)和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做貢獻。在實際工作中,根據知識分子的特長和志愿,及時安排他們到各種類型的干部學校進行培訓,讓廣大知識分子接受馬列主義和革命理論教育;各類單位積極吸收有技術專長的知識分子作為技術骨干,積極幫助他們加入中共黨組織。
1942年7月13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提出:對于軍事家、工程師、技師、醫(yī)生等各類人才,一律以他們的專門學識為標準,給以充分的負責工作,如工廠廠長、醫(yī)院院長等,而不是以他們的政治認識為標準,對他們給予充分的信任。對于廣大文藝知識分子,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文藝才能,讓他們組織各類文藝團體,舉辦文藝雜志,成立各種教育研究機構,自由地發(fā)表作品。
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領導下,廣大知識分子,特別是文藝知識分子,在延安、在根據地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正像《解放日報》社論《歡迎科學藝術人才》中所指出的:只有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邊區(qū),特別是在延安,他們才瞧見了他們的心靈自由,大膽活動的最有利的場所。在延安,不拘一切客觀條件的困難與限制,各種文化活動在蓬蓬勃勃地發(fā)展。科學和藝術受到了應有的尊重。在抗日的共同原則下,思想的創(chuàng)作的自由獲得了充分保障。藝術的想象與科學的設計都在這里發(fā)現了一個可在其中任意馳騁的世界。
延安時期,由于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地處偏遠山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非常落后,再加上又處于戰(zhàn)爭時期,特別是在1941年至1942年最艱苦的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雙重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得陜甘寧邊區(qū)幾乎到了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的地步。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竭盡可能從生活上優(yōu)待照顧知識分子,使他們能夠安心工作。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為了保證知識分子的生活待遇,在分配經費的排列次序上,常常是生活費第一,事業(yè)費第二。邊區(qū)政府幾乎拿出財政的三分之二用于保障生活,使當時的6萬多“公家人”能夠享受各種待遇(5萬人是一般生活標準,1萬人享受差別待遇)。為了優(yōu)待技術干部,中共中央還制定了《優(yōu)待文化技術干部條例》,規(guī)定“物質優(yōu)待的標準依照其能力學識的程度規(guī)定之,要使他們及其家屬無生活顧慮,專心工作。對于特殊的人才,不惜重價延聘”。當時一般技術人員的待遇均高于黨政機關干部(當時中央政治局委員津貼每月僅10元)。
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生活上的優(yōu)待,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和尊重,也充分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推動了邊區(qū)的文化建設。
摘編自《中國組織人事報》2021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