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彼采艾兮
端午節(jié)回鄉(xiāng)看父親,早起就見他拿著一把鐮刀往外走,問他做什么去,他說:“割艾去!”是了,《荊楚歲時記》中說:“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边@樣的風(fēng)俗流傳至今。我跟在他后面一起往艾地里走。
《詩經(jīng)·王風(fēng)·采葛》唱:“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那位姑娘去采葛,只有一天沒見著,好像三月久相隔;那位姑娘去采蒿,只有一天沒見到,像隔三秋受煎熬;姑娘采艾去田間,只有一天沒會面,好像隔了整三年?!?/p>
程俊英翻譯的白話版本如同一首情歌,浪漫而動人。
父親的艾種在一條窄窄的水溝邊??吹竭@條水溝,我忍不住有些感慨。小時候,它是一條多么寬多么長的河啊,夏天漲水時,我們常在河邊的岸上撿到蹦上來的魚。
只有艾沒有變,還是那樣容易生長,靠水而生;還是那樣的苦味道,可煎水當(dāng)藥。艾可解毒消毒,過去的產(chǎn)婦會用艾水洗澡或熏蒸。我母親生我的時候,就用艾水洗過澡。后來我生孩子,她費(fèi)了很大的勁,從鄉(xiāng)下帶了艾葉到城里來,待我滿月的時候,煎了一鍋水,讓我洗澡。雖然我并不看重它的藥用價值,但看重母親為我準(zhǔn)備的這份儀式感。我就端著那鍋艾水,走進(jìn)洗澡間,從頭淋到腳,自覺潔凈清爽。
艾的作用很多。端午節(jié)時,可掛艾葉香囊;日常,可艾灸作為保健、養(yǎng)生的方法。孟子曾說過,“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比喻凡事要有堅(jiān)執(zhí)之心,不可急于求成。
參差荇菜
除了艾,《詩經(jīng)》里的草木數(shù)不勝數(shù)??鬃赢?dāng)年行教,唯一的教材就是《詩經(jīng)》。他說學(xué)習(xí)《詩經(jīng)》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而《詩經(jīng)》的開篇講到的就是荇菜。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保ā对娊?jīng)·周南·關(guān)雎》)
“雎鳩關(guān)關(guān)相對唱,雙棲河里小島上;純潔美麗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對象。長長短短鮮荇菜,順著水流左右采;純潔美麗好姑娘,白天想她夢里愛?!保ǔ炭∮ⅰ对娊?jīng)譯注》)
小時候就認(rèn)識荇菜了,但管它叫水浮萍,是鄉(xiāng)下人種來作為豬飼料用的。后來從繪圖本《詩經(jīng)》里見到荇菜時,我又驚又喜,有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荇菜很美,心形的綠色葉子如同小荷葉,開出的小花朵金燦燦的,因此,它也被稱為“金蓮兒”。古時,它是可以救荒的食物。我國古代有一本名著《救荒本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個兒子朱橚為了幫助百姓在荒年之中采食野菜救饑而寫的,書中教人如何辨別、食用野菜。為了編著此書,他還特意開辟了專門的植物園,種植從民間調(diào)查得知的各種野生可食植物,親自進(jìn)行觀察和實(shí)驗(yàn)。他這本書后來成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食用野生植物圖譜,對后世本草著作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毒然谋静荨分薪坛攒舨耍骸安赡矍o煠熟,油鹽調(diào)食。”陸璣《詩疏》中說荇菜“可以按酒”,當(dāng)下酒菜的意思。
南京有很多可食用野菜,比如馬蘭頭、香椿頭、蘆蒿等,都很有名,但荇菜沒有人吃。蘇州有道名菜“太湖莼菜”,《世說新語》中記載,晉朝人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fēng)起了,想到家鄉(xiāng)蘇州美味的莼菜羹、鱸魚膾,便辭官回鄉(xiāng)了。后來文人將思念家鄉(xiāng)稱為“莼鱸之思”。我想,荇菜和莼菜在外觀上很接近,不知道味道是不是差不多呢?不過有時候,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沒有嘗試過,不敢斷論。
采采芣苢
《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我最喜歡的就是“芣苢”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詩經(jīng)·周南·芣苢》)
“車前子喲采呀采,快點(diǎn)把它采些來。車前子喲采呀采,快點(diǎn)把它采得來。車前子喲采呀采,快點(diǎn)把它拾起來。車前子喲采呀采,快點(diǎn)把它揣起來。車前子喲采呀采,快點(diǎn)把它兜回來?!保ǔ炭∮ⅰ对娊?jīng)譯注》)
小時候,我們叫車前子為貓耳朵。奶奶說:“你看,它的葉子是不是長得像貓耳朵?”真的很形象呀。
那時候,我們放學(xué)回家,少有作業(yè),都在戶外瘋玩。有時候,我們會帶一只菜籃子,一邊玩,一邊采些野菜回去,當(dāng)作豬草。貓耳朵是比較美味的豬草,奶奶說,多采些。因此,貓耳朵就成了香餑餑,人人都去采,一時就成了稀罕物,難得尋見。遇到了,就如同寶物,趕緊采下,收進(jìn)籃里。
后來學(xué)到“芣苢”這首詩時,立即想到小伙伴們一起搶采貓耳朵的情形。詩中所歌唱的勞動形態(tài),也讓我想到母親戴著她的圍裙在菜園里勞作的樣子。母親的圍裙有一只大大的方兜,她在菜地里摘下的豆啊果啊,統(tǒng)統(tǒng)都往兜里裝。兜里裝不下了,就把圍裙從底處往上一折,兩個底角往腰間一掖,形成一個大兜,繼續(xù)裝東西。她忙完回家,我們看她的圍裙,就可知是滿載而歸,給人一種豐收的喜悅感。所以每回讀到“芣苢”篇,我就覺得那里面的人就是母親,她在歡快地、手腳麻利地勞作著。
蔽芾甘棠
小時候住的村莊前,有一口大大的池塘,圍著池塘的便是各種樹木。我印象深的有一棵老柳樹,它的樹干彎到水面上,恰好供村人淘米、洗菜之用。還有一棵樹,就是棠梨樹,帶給我太多歡樂的童年記憶。
棠梨也是臨水而生,枝干粗壯,頗有年頭。春天時,滿樹白花,讓人心生向往,因?yàn)榛淞司驮摻Y(jié)果了。棠梨的果實(shí)只比大豆大一些,皮呈褐色,雖然不如杏子、桃子那么誘人,但一串串的掛滿枝頭,看著也喜人。
棠梨的果實(shí)跟其他梨品種一樣,要到秋天才成熟,但夏天時,在池塘里游泳、戲水的孩子們哪里等得到那個時候,常常在水里撲騰一圈,就來摘一把果子。有的放進(jìn)嘴里吃了,雖然酸澀,但一口吞了也無大礙;有的就用來砸人玩了。你砸我,我也砸你,這個“武器”比石頭子兒傷害性可小多了,孩子們常常玩得不亦樂乎。接近水面的果實(shí)被摘光后,就開始覬覦高處的果實(shí)。我那時候人小身巧,是個爬樹高手,常受小伙伴委托,上樹摘果。一串串摘下來塞在兜里,下來時分給小伙伴們。
往往還沒有等到秋天,棠梨一樹的果實(shí)就被我們“禍禍”光了,我們也從來沒有吃過“甘甜的棠梨”。《詩經(jīng)》中描繪的“甘棠”,我怕是這輩子也不得有機(jī)會嘗了。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詩經(jīng)·召南·甘棠》)
“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別砍它,召伯曾住這樹下。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別毀它,召伯曾息這樹下。棠梨茂密又高大,不要剪它別拔它,召伯曾歇這樹下?!保ǔ炭∮ⅰ对娊?jīng)譯注》)
召伯即召公,姓姬,名奭,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執(zhí)政能力很強(qiáng),經(jīng)常去自己的封地“召”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有一年夏天,天氣炎熱,召公來到鄉(xiāng)下,就在一棵茂盛的大甘棠樹下處理公務(wù)。他頂著酷暑,在當(dāng)?shù)卮撕芏嗵?,老百姓遇到困難和糾紛,都到甘棠樹下找召公解決。人們?yōu)榱烁兄x召公,就送給他很多禮物,可是召公堅(jiān)決不收。召公要離開的時候,當(dāng)?shù)乩习傩帐植簧?,覺得像召公這樣的官清正無私,心里裝著百姓,如果天下的官都像他一樣就好了。后來,“甘棠遺愛”就成為頌揚(yáng)離去官員的代名詞。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