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劉琪 郭震
鄭州人民醫(yī)院南院區(qū)外四科 鄭州 450000
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以肝區(qū)疼痛、右上腹腫塊,乏力、消瘦、腹脹、食欲減退、黃疸等全身及消化道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HCC的主要手段,腹腔鏡射頻消融術與肝癌切除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已成為兩種常用的術式[2-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兩種術式對HCC患者肝功能及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的影響,以探討腹腔鏡肝癌切除術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10—2019-10我院行腹腔鏡手術的80例HCC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5]中HCC的診斷標準。(2)TNM分期Ⅰ~Ⅱ期。(3)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B級。排除標準:(1)轉(zhuǎn)移性肝癌。(2)合并全身性傳染性疾病,以及心、肺、腎等器官功能障礙、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3)治療依從性差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肝癌切除組和射頻消融組,各40例。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颊呒捌浼覍倬炇鹬橥鈺?/p>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全麻,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臍孔下緣作1cm弧形切口,建立人工氣腹,維持氣腹壓力于12~14mmHg(1mmHg=0.133kPa)。置入腹腔鏡仔細觀察腹腔各臟器粘連情況,探清病灶位置。射頻消融組:取射頻治療針輕緩插入病灶底部后連接射頻治療儀(型號:AR-4100A,徐州市奧瑞電子設備有限公司)。設定輸出功率為10W,每間隔10min增加功率15W左右,最大功率90W,消融時間10min/次。治療時間與次數(shù)依據(jù)病灶縮小情況而定,消融范圍以距病灶邊界<1cm為宜。消融結(jié)束后常規(guī)止血并縫合切口。肝癌切除組:將患者頭側(cè)抬高20°左右,根據(jù)肝癌位置將手術臺向左或向右傾。操作孔應圍繞病變肝段呈扇形分布,置入腹腔鏡仔細觀察病灶部位組織及其范圍分布情況。充分游離肝臟后放入血管阻斷帶阻斷血流,完成肝癌切除術,具體手術方法見參考文獻[6]。
1.3觀察指標術前、術后第3天清晨,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5mL,以3 000r/min離心提取出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谷丙轉(zhuǎn)氨酶(ALT)、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肝功能指標。采用流式細胞儀(型號:BriCyteE6,深圳邁瑞生物醫(y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檢測CD3+、CD4+、CD8+及CD4+/CD8+等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
2.1肝功能指標2組患者的術前ALT、AST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 天2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較術前明顯下降,且肝癌切除組下降幅度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肝功能指標比較
2.2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2組患者術前的CD3+、CD4+、CD8+及CD4+/CD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天肝癌切除組患者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射頻消融組,CD8+指標低于射頻消融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目前關于HCC的發(fā)病機制尚無定論,多與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黃曲霉菌,以及某些化學致癌物質(zhì)和水土等因素密切相關[7-8]。肝癌切除術和射頻消融術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本研究選取近年來收治的80例HCC患者,在腹腔鏡下分別實施射頻消融術與肝癌切除術,通過回顧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術后第3天2組患者的ALT、AST水平,以及CD3+、CD4+及CD4+/CD8+指標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其中肝癌切除組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射頻消融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充分說明腹腔鏡下肝癌切除術較射頻消融術更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肝功能恢復和有效改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分析其原因在于:(1)HCC患者由于肝細胞受損導致其大量凋亡,引起AST水平升高。腹腔鏡下肝癌切除術不但能將病灶組織最大程度切除,而且對正常肝組織的損傷較小,微創(chuàng)優(yōu)勢顯著,故患者術后肝功能恢復較為理想。(2)與射頻消融術比較,肝癌切除術中通過電刀等對出血部位有效止血,能夠顯著降低對機體炎癥反應的刺激和應激性損傷,具有穩(wěn)定細胞炎性因子水平和保護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9-11]。與陳杰[12]等研究的結(jié)果基本相同。
綜上所述,腹腔鏡肝癌切除術治療HCC患者,效果確切,有利于促進肝功能恢復和改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由于本研究屬于回顧性分析,納入樣本量不足,又缺乏對患者炎癥因子的動態(tài)觀察等,故該結(jié)論尚需大樣本量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