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堅泉,劉成蔭,李 志
(五華縣人民醫(yī)院CT室 廣東 梅州 514400)
在對冠心病患者進行診斷中,可用方式有多種,但不同診斷方式圖像質量不同,為提升診斷正確率,需要采用高質量圖像作為分析資料。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是診斷中較為可靠的方式[1]。而實際應用中,由于診斷方式輻射劑量、對比劑濃度A較高,會導致患者產生較大不良反應,甚至增加致癌風險,尤其是體質較弱老年患者。為此,優(yōu)化平衡CCTA診斷圖像質量與輻射和對比劑用量,減少其使用量,降低對患者負面影響成為診斷中研究重點[2]。研究將我院收治的70例行冠狀動脈CTA檢查老年患者作為診斷觀察對象,隨機分組后采用不同濃度對比劑CT血管成像診斷,比較兩組診斷結果,具體分析如下。
本次研究對2019年6月—2021年1月我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臨床懷疑或已知冠心病擬行冠狀動脈CTA檢查的老年患者進行觀察,連續(xù)選取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在20~25 kg/m2的70例患者作為診斷分析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對全部患者進行分組,分組后設置對照組(n=30)與試驗組(n=40),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0~79歲,平均(67.2±4.5)歲,心率均值(64.2±3.1)次/min。試驗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1~78歲,平均(67.1±4.6)歲,心率均值(64.3±3.0)次/min,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患者年齡≥60歲;BMI≥20 kg/m2且<25 kg/m2;心肌收縮舒張功能正常,服用β受體阻滯劑后,心率<70次/min;診斷為竇性心律,且心律整齊,心率變異率<5次/min;呼吸訓練達標,屏氣時間長達12~15 s;患者知曉該項研究具體內容,且簽訂診斷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對比劑過敏史患者;難以配合進行掃描和屏氣患者;妊娠期女性;臨床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凝血功能障礙;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失代償心衰、心內膜炎、瓣膜病、惡性腫瘤、甲狀腺疾病、低血壓等;合并嚴重電解質紊亂;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有冠狀動脈搭橋術史或支架植入史。
檢查設備:西門子 SOMATOM Perspective 64排螺旋CT掃描儀。
檢查準備:于檢查前0.5~1 h,給予患者口服25~50 mg倍他樂克(β受體阻滯劑)(生產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390;規(guī)格:25 mg×20片)。若檢查前服用倍他樂克后,患者心率≤70次/min,應于檢查前5 min舌下含服0.25 mg硝酸甘油(生產廠家:北京益民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022;規(guī)格:0.5 mg×50片),進行冠狀動脈擴張。
設置參數:準直器寬度:64 mm×2 mm×0.6 mm,機架旋轉時間:350 ms/周,掃描時間:5~8 s,65%~75%R-R間期劑量曝光。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60 mL對比劑,注射流率為5.5 mL/s。對照組參數:管電壓120 kVp,對比劑濃度350 mgI/mL;對照組參數:管電壓80 kVp,對比劑濃度320 mgI/mL;
診斷方式: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自氣管隆嵴下水平至膈面,長度為12~15 cm,掃描期間患者位置屏氣狀態(tài),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鈣化積分掃描,然后進行增強掃描。掃描中均采用自動管電流調制技術和采用對比劑自動跟蹤觸發(fā)技術。觸發(fā)點位置在升主動脈根部,其閾值控制在120 HU。掃描結束后對照組圖像重建采用濾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FBP),試驗組圖像重建采用Karl3D迭代算法。
診斷評估:患者數據評價中,安排2名醫(yī)師對圖像質量進行主觀評價,確定質量評分。并通過客觀評價比較兩組噪聲、SNR和CNR的差異。
觀察并比較兩組冠狀動脈CTA檢查者的主觀(主觀評價指標、血管階段)和客觀[客觀評價指標圖像噪聲(stable disease, SD)、圖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對比度噪聲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右冠、CNR左前降、CNR左回旋]圖像質量指標評分。
研究中定量資料正態(tài)分布檢測均使用Kolmogorov-Smirnov法,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者,組間比較進行方差分析,并用Bonferroni法校正,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法,并用SPSS 18.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結果分析,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主觀圖像質量指標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CTA檢查者主觀圖像質量評分
比較兩組患者客觀圖像質量,對照組與試驗組客觀評價指標SD和血管階段(CNR右冠、CNR左前降和CNR左回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血管階段SNR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CTA檢查者客觀圖像質量評分()
表2 CTA檢查者客觀圖像質量評分()
注:SD:圖像噪聲;SNR:信噪比;CNR:對比度噪聲比。
血管階段SNR CNR右冠 CNR左前降 CNR左回旋試驗組 40 24.04±3.6521.40±2.9125.84±5.3626.20±6.0124.03±5.31對照組 30 25.15±3.9718.55±2.8723.67±5.0123.96±5.2323.50±4.02 t 1.213 4.079 1.723 1.630 0.457 P 0.229 0.000 0.089 0.108 0.649組別 例數客觀評價指標SD/HU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群體常見心血管疾病,該病臨床癥狀和體征較為特殊,發(fā)病率較高,且近年來臨床中呈現逐漸上升趨勢[3]。而早期采用適合方式對患者進行診斷,早期確定患者病情,利于降低疾病發(fā)病率,提升對疾病控制效果[4]。因此,為保證診斷正確性,確定患者病情,應選擇適合方式進行診斷?,F階段,因CCTA無創(chuàng)、檢查費用較低和操作方便等優(yōu)勢,使得該診斷方式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甚至成為老年冠心病患者首選篩查手段[5]。但在使用該診斷中,由于CCTA輻射劑量較高,且需注射高濃度對比劑,會影響患者腎臟、甲狀腺功能,甚至產生嚴重不良反應,且具有潛在致癌風險。進而使得在CCTA診斷中優(yōu)化平衡圖像質量與輻射劑量、對比劑用量成為研究重點[6]。
本次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診斷研究結果顯示,兩組主觀評價結果顯示,組間圖像質量指標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比較兩組客觀指標,兩組客觀評價指標SD和血管階段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血管階段SNR比較,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利用128層螺旋CT進行診斷,相比于高管電壓、高對比劑,采用低管電壓、低對比劑對老年進行冠狀動脈CT檢查,在保證圖像質量前提下,利于降低輻射劑量、對比劑攝入量以及診斷方式對患者的影響,提升診斷方式使用安全性,臨床中雙低劑量CCTA診斷方式具有更高使用價值。
綜上所述,采用雙低劑量CCTA診斷方式,既可保證診斷圖像本身質量,又可降低對患者負面作用,診斷方式在老年冠心病篩選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