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偉鋒
(惠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口腔科,廣東 惠州 516200)
牙體牙髓病是一種高患病率口腔疾病,主要包括牙髓炎、齲病、根尖周炎等炎性病變,多伴有較劇烈的疼痛感,尤其是進食過程中會進一步加劇疼痛[1]。牙體牙髓病不僅對牙齒美觀產(chǎn)生嚴重影響,對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也十分突出?,F(xiàn)階段,臨床常規(guī)治療牙體牙髓病多采用根管療法,多次根管療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由于治療步驟煩瑣,且容易導致牙齦腫脹等不良反應,加之復診次數(shù)相對較多,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體驗感均產(chǎn)生了消極影響,不利于其預后恢復[2]。隨著當前醫(yī)療科技的日益革新,一次性根管治療不斷得到普及推廣,既可簡化治療步驟又可減輕患者痛苦。本研究選取94例牙體牙髓病患者,探討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牙體牙髓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7例。對照組男29例,女18例;年齡22~59歲,平均(41.67±2.59)歲;病程2個月至2年,平均(0.94±0.11)年;其中下頜磨牙21例,前磨牙15例,尖牙11例。研究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3~60歲,平均(42.01±3.14)歲;病程3個月至2年,平均(1.03±0.08)年;其中下頜磨牙23例,前磨牙14例,尖牙10例。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與相關牙體牙髓病診斷標準相符;根管鈣化情況不明顯;大面積骨吸收情況不明顯;年齡>18歲;患者對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根管治療禁忌證;既往有頜面部手術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感染性疾病、認知障礙;合并傳染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多次根管治療:患牙牙髓在失活之后采用15號根管進行探查,繼而實施根管定位及疏通,然后對根管工作長度加以測量,預備根管,使用次氯酸鈉溶液(濃度為3%)對根管進行充分沖洗,根管通過超聲蕩洗后干燥、消毒,并使用棉球和氧化鋅暫封。囑咐患者于2周后進行來院復診,根管填充條件確認滿足后,使用AH Plus根充糊劑聯(lián)合牙膠尖實施根管填充治療,通過冷牙膠尖側方加壓法實施根管填充。以根尖孔與填充物間距為0.5~1.0mm為治療標準,確保填充飽滿。研究組則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局麻后常規(guī)開髓,拔除牙髓后進行髓室清潔,患牙牙髓在失活之后采用15號根管探查,進行根管定位及疏通,繼而對根管工作長度加以測量,預備根管。使用3%過氧化氫+0.9%氯化鈉注射液對根管進行充分沖洗,根管通過超聲蕩洗后干燥,繼而通過75%乙醇進行根管內(nèi)部消毒處理,持續(xù)3min,然后使用AH Plus根充糊劑聯(lián)合牙膠尖實施根管填充治療,通過冷牙膠尖側方加壓法實施根管填充,確保填充飽滿,以根尖孔與填充物間距為0.5~1.0mm為治療標準。
①評估兩組治療效果,包括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級別,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其中治療后牙疼、牙齦腫脹等癥狀全部消失,牙體牙髓病變皆消失,咀嚼功能、牙周間隙均完全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牙疼、牙齦腫脹等癥狀以及牙體牙髓病變基本消失,咀嚼功能改善明顯且牙周間隙縮小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3]。②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及RANKL、骨保護素相對表達水平并比較,炎性因子包括hs-CRP、TNF-α、IL-6。③統(tǒng)計兩組并發(fā)癥情況,包括牙齦腫痛、咬合不適及疼痛。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均應用SPSS 21.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比較行t檢驗;分類變量通過百分比和例數(shù)描述,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87%)較對照組(85.11%)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總體療效對比[n(%)]
兩組治療前hs-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hs-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對比(n,)
表2 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對比(n,)
兩組治療前RANKL、骨保護素相對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RANKL、骨保護素相對表達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RANKL、骨保護素相對表達水平對比(n,)
表3 兩組RANKL、骨保護素相對表達水平對比(n,)
研究組治療后出現(xiàn)牙齦腫脹、咬合不適、疼痛等并發(fā)癥的例數(shù)比為0/1/1,分別占比0.00%、2.13%、2.13%,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4.26%;對照組治療后出現(xiàn)牙齦腫脹、咬合不適、疼痛等并發(fā)癥的例數(shù)比為3/3/2,分別占比6.38%、6.38%、4.26%,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17.02%。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29,P=0.045)。
牙體牙髓病通常會伴有較為嚴重的疼痛癥狀,并且溫度刺激會致使疼痛程度有所增加,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嚴重者還有可能會引起一定的心理、情緒問題[4]。相關臨床研究指出,牙體牙髓病的出現(xiàn)往往與創(chuàng)傷、物體刺激、細菌感染等因素有關,部分患者除了伴有較強烈的牙痛癥狀外,還可能存在出血、根尖竇道等表現(xiàn),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感染進一步加重,致使病情惡化[5-6]。
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牙體牙髓病以根管治療為主,如一次性根管治療、多次根管治療。有研究指出,多次根管治療過程中易損傷根尖周組織,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7]。另外,由于多次根管治療操作煩瑣,加之對髓腔的多次開放非常容易出現(xiàn)微生物感染,使牙齒感染率有所增加,并且較長的治療周期不僅會加重患者痛苦,對其治療依從性也會產(chǎn)生十分消極的影響,極大的延緩了患者的康復進程[8-9]。一次性根管治療過程中,在完成根管填充之后即將根管口立即封閉,可規(guī)避多次操作而引起的根尖周組織損傷,且利于降低藥物對患者根尖周組織形成的過度刺激,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另外,一次性根管治療可使患者就診時間明顯降低,有助于促進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增加,利于其預后恢復。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87%)較之對照組(85.11%)明顯更高(P<0.05);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26%)較之對照組(17.02%)明顯更低(P<0.05)。說明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整體療效優(yōu)于多次根管治療,且會有效減少并發(fā)癥,助力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及預后恢復。研究組治療后RANKL相對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骨保護素相對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hs-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水平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提示一次性根管治療更有助于調(diào)節(jié)骨保護素,抑制血清炎性因子。RANKL以及骨保護素共同參與了口腔中多種疾病的病發(fā)及進展過程,并且有可能同臨床療效密切相關。轉化生長因子β會對牙周膜干細胞中的RANKL、骨保護素表達產(chǎn)生影響,促使骨保護素水平升高,RANKL水平降低,對牙周骨組織再生發(fā)揮一定的調(diào)控作用。另外,RANKL、骨保護素是兩種主要調(diào)控骨改建機制的蛋白因子,可對牙周免疫系統(tǒng)的整體情況加以精準的反映。牙體牙髓病病情進展期間,炎癥介質的產(chǎn)生與炎癥發(fā)展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由于受一定微生物或牙菌斑的不良影響,會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加速hs-CRP、TNF-α、IL-6等炎性因子分泌。而齦溝液中進入上述炎性因子后,會直接或者間接的作用于毗鄰細胞及組織,對牙周軟組織產(chǎn)生損傷。一次性根管治療對根尖周組織的刺激會有所降低,同時將壞死組織及時徹底清除以杜絕傳染源,對炎性因子發(fā)揮抑制作用,從而減少并發(fā)癥,進一步保證治療效果得以優(yōu)化[10-13]。
綜上所述,應用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療效確切,并發(fā)癥少,且更有助于調(diào)節(jié)骨保護素,抑制血清炎性因子、RANKL水平,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