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霞
涼州賢孝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深受武威人民的喜愛。相傳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時期,全國上下的青壯年都被征集,唯獨剩下盲藝人不能為修建長城效力,秦始皇看這些人無用,于是就下令抓取盲人,讓他們以肉身來墊筑長城。恰巧這件事情被人文始祖伏羲知道了,他便扮演成盲人為秦始皇演唱,在歌頌功德的同時,也娓娓道出盲人的辛苦與不容易,終于使始皇帝改變了看法和態(tài)度,赦免了盲人,后來伏羲又授以盲人彈唱技藝,讓其在人間獻藝,行善營生,從此盲人便開始了專業(yè)性的說唱生涯。涼州賢孝通常以敘述忠臣良將、 孝子賢孫、才子佳人、烈婦淑女、英雄賢士為主要內容。表演形式可以是一人懷抱三弦邊彈邊唱,也可以是一人彈唱多人用二胡或鈴鐺或快板等打擊樂器進行伴奏。“在外要賢,居家盡孝”,這是賢孝的文化內涵。這種勸善書廣為流傳在涼州這片熱土上,韻味久久綿長。
涼州賢孝的歷史淵源
涼州賢孝又叫涼州勸善書。單純地從字面意思來看,“賢”,可以是賢惠、賢子、賢徒、賢臣等。而“孝”就是孝順之意。這門古老的說唱藝術廣泛流傳于武威市涼州區(qū)的城北鄉(xiāng),以及與其毗鄰的古浪、民勤、金昌市的永昌縣一帶。關于涼州賢孝的起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清末說法,另外一種是明朝說法了。但是不管起源于哪個時期,它的美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不可動搖的。下面先談談有關涼州賢孝的另一個傳說。據說在清末年間,因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涼州地區(qū)的饑民日益增多,乞丐們衣衫襤褸,破爛不堪,并且成群結隊。涼州的四個城門洞中經常有許多乞丐(其中大多為盲人)唱著悲慘凄涼的歌,向行人乞討。當時,涼州有一落第秀才名叫沈其玉,能詩善文,會拉彈唱。雖然家庭富裕,卻無力為民解憂解難,感慨之余,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于是他借鑒乞丐的唱腔和當地民歌,根據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編出若干唱段。把一些盲人請到家中口授給他們,讓他們熟記于心以此去謀生。從此,涼州城鄉(xiāng)便出現了一批身背三弦,手拄拐杖以賣唱為生的盲藝人。
沈其玉家中經常住著許多盲藝人,結果把一份家產耗費完了,但從此徒弟滿天下,也值得他非常驕傲自豪。而涼州賢孝最早能在文獻上看到是在明朝(1368-1644)。涼州賢孝的起源跟歷史上的“西涼文化”的繁榮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武威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混居的地方,傳說涼州賢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黨項羌人用于加強思想教育、宣揚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種工具,也是我國較早的說唱曲種之一。經過不同朝代的發(fā)展,涼州賢孝已逐步演變成了風格獨特的曲藝表演形式。
涼州賢孝的表演形式及內容
涼州賢孝的表演形式為一人伴奏說唱,即說白,誦唱和伴奏一般都是由一人完成。唱詞語言都是以涼州方言為主,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表演中,藝人們邊與聽眾交流,邊即興發(fā)揮,往往妙語連珠。富有生活氣息,又蘊含著一定的人生哲理。表演的內容以各種歷史典故為主,如元代郭居業(yè)撰寫的一本宣揚孝道的《二十四孝》。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丁郎刻母》《扒肝孝母》《郭居埋兒》《鞭桿記》等等,還有許多關于贊揚孝道和賢淑的故事,都被編成“賢孝”進行演唱。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賢孝也會有一些新的創(chuàng)作。比如《巧嘴姑娘夸武威》《涼州賢孝唱信合》《涼州賢孝唱改革》《涼州賢孝彈唱涼州詞》《涼州賢孝唱葡萄》等等一系列作品。當涼州賢孝注入新鮮血液之后,這種文化又活起來了,并且擦出了新的火花。他不再是盲人的專屬技藝,慢慢地明眼人也開始傳承和弘揚這種曲藝文化了。
表演人員不再局限于盲人
明眼人比起盲人占有先天優(yōu)勢,接受新鮮文化、創(chuàng)作新的曲目快,行動起來也比較方便,漸漸不再是大街小巷靠賣藝為生的一種技藝,逐步走向了更大的舞臺,在世博會也出現了它的影子。涼州賢孝在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涼州賢孝國家級傳承人有1位,省級傳承人有3位。
涼州賢孝的藝術價值
“涼州賢孝”以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通過曲折動人的故事,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表現老百姓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道德標準。往往是在緊張勞累的勞作之余,人們常常聚集在農家小院,聽幾個曲子,以消遣娛樂,排憂解悶,尋求精神慰藉。同時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豐富知識,凈化心靈,洞曉人生哲理,了解現實生活,明辨善惡是非。作為一種散韻結合,融民俗、音樂、文學為一體的說唱藝術,滲透在涼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涼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涼州賢孝在演奏時都有專門的曲調,先調弦,然后拉“過門”,用八譜兒起調,再依不同的內容而變換調子,有的一調到底,有的中間調換,若有凄悲內容,則用散板,很講究內容與曲調的和諧統(tǒng)一。涼州賢孝是武威人民幾百年共同創(chuàng)造的,傳承下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一定會在新時代下煥發(fā)出新的光芒。它的藝術價值具體體現如下:
文化傳承功能。武威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一條必經之道,也是少數民族夾雜混居的地方,這種西域文化帶到河西這邊再加以演變又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涼州文化,這對研究民俗民族文化、民眾文化、民眾心態(tài)、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再加上現在國家大力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也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支持,打造了一些涼州賢孝傳習所,師傅們除了口傳心授的方式去教徒弟以外,也有越來越多的明眼人愿意去學習創(chuàng)作一些新式的賢孝作品。新式作品呈現在眾人面前時,由于它緊跟時代步伐,現實生活中的人會在思想上產生共鳴,產生共鳴之后又會擦出火花。這其實是對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藝術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正因有了這些愿意接納涼州賢孝的人,才使得涼州賢孝能夠長久傳承下去。
特色樂器的延續(xù)。涼州賢孝表演所使用的樂器是三弦,三弦源于五弦、七弦琴,屬于西夏始創(chuàng)。三弦又叫弦子,柄很長,音箱為方形,弦面用蛇皮或者蟒皮包裹。三弦的音量較大,聲音宏厚,音色粗獷豪放。是我國傳統(tǒng)的彈撥樂器。在過去,這種三弦說唱藝術被人們看作是乞討謀生的手段,而在現在它以一種高雅的藝術存在于各大酒肆茶樓,還有專門以涼州賢孝命名的餐館名字,這其實也是對這種民間古老文化的延續(xù)和認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明眼人以及明眼人的孩子也更愿意學習這種傳統(tǒng)文化。漸漸地還有一些學校也聘請涼州賢孝傳承人為學子授課,增強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的武威和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武威添磚加瓦。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離不開這一群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好者和實踐者。有了繼承精神這種傳統(tǒng)樂器也將傳承,三弦本身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它使民間音樂熠熠生輝。
非物質文化傳承
教化作用。一旦涼州地區(qū)出現子女不孝,夫妻鬧矛盾,或者欺行霸市,坑蒙拐騙等等這些不良行為時,會專門請一些德高望重的賢孝藝人有針對性地去為他們上一堂生動的課,用來加強教育這些不良行為。就拿《十月懷胎》來說,演唱的就是母親養(yǎng)育兒女的艱辛和不易。唱詞也深入人心,并且能觸動人們心弦:
娘懷胎一個月才成露水,
娘懷胎兩個月露水走轉。
娘懷胎三個月露水成雙,
娘懷胎四個月才成個血片。
娘懷胎五個月五指周全,
娘懷胎六個月六寶攢身。
娘懷胎七個月才分七竅,
娘懷胎八個月八脈長全。
娘懷胎九個月三回九轉,
娘懷胎十個月月份才滿。
在這些唱詞里面,滲透了佛道精神,這是涼州人民幾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涼州賢孝是一種全息文化,幾乎中國文化的所有信息,都在涼州賢孝中有所體現。涼州賢孝不僅僅表達一些悲憫情懷,也常常會說唱一些興奮激動的喜事。涼州賢孝的命脈都離不開涼州百姓的骨肉血脈,這是對他們生活喜苦哀樂的折射,也是對他們生活充滿無限熱愛的反映。
涼州賢孝是一個具有獨特標簽式的文化符號,是中國燦爛文化中的一個亮點,它可以說是一門百姓藝術,它的曲目內容豐富多彩,音樂唱腔優(yōu)美動聽,邊彈邊唱的演唱形式,形成了令人神往、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造就了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它的存在與涼州百姓的血肉命脈緊緊相連,唯愿涼州賢孝在涼州大地上永遠流傳!
作者單位: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護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