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元
感謝鄭州大學法學院周威博士提供部分資料。
憲法學教育涉及教育目標、教育對象、課程體系、教育內(nèi)容與方法等不同領(lǐng)域,其中課程是貫穿整個憲法教育的基礎(chǔ)。本文重點討論清末以來近代憲法學課程體系的起源及其演變過程。
中國從何時始開設憲法學課程?據(jù)文獻記載,在中國高等教育歷史上,1897年設立的長沙時務學堂最早開設了憲法課程。1897年,梁啟超出任湖南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在起草《湖南時務學堂學約十章》和《時務學堂功課詳細章程》時,提到“西學以憲法官制為歸”,將公法學分為內(nèi)公法和外公法,而憲法屬于內(nèi)公法,還列舉了一批“專精之書”,如《佐治芻言》《英律全書》《英國史記》。(1)王?。骸吨袊姆山逃罚袊ù髮W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頁。梁啟超在《佐治芻言》后用括號特別注明“此為憲法學之書,然學者宜人人共讀,可先于此時讀之”。(2)王?。骸吨袊姆山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頁。從名稱上判斷,《英律全書》和《英國史記》這兩本書很可能有討論英國《大憲章》的內(nèi)容,甚至可能包含《大憲章》的完整中文譯本。《湖南時務學堂學約》包含十項內(nèi)容,第九項為“經(jīng)世”,“細察今日天下郡國利病,知其積弱之由,及其可以圖強之道,證以西國近史憲法章程之書,及各國報章以為之用,以求治今日之天下所當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經(jīng)世”“今中學以經(jīng)義掌故為主,西學以憲法官制為歸”。1898年《湘報》第102期上刊載的《時務學堂功課詳細章程(附第一年讀書分月課程表)》將憲法列入內(nèi)公法,并將傅蘭雅所譯《佐治芻言》作為憲法學教科書,“專門學之條目有三,公法學(憲法民律刑律之類為內(nèi)公法,交涉公法約章之類為外公法)。佐治芻言(治掌故學者必讀憲法書乃不為古法所蔽)。佐治芻言(此為憲法之書)”。(3)參見王?。骸吨袊姆山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頁;湯志鈞、陳祖恩、湯任澤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之《戊戌時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347頁。
1895年盛宣懷創(chuàng)辦天津北洋西學學堂,1896年更名為北洋大學堂,其最初的學堂章程設有各國史鑒,未包含憲法課程(4)《奏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載《時務報》1896年第8期,第497-501頁;《奏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續(xù)第八冊)》,載《時務報》1896年第11期,第699-706頁;《奏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續(xù)第十一冊)》,載《時務報》1896年第12期,第769-772頁。,但在實際教學中開設了“英國憲章”課程,主要依據(jù)是1900年王寵惠的畢業(yè)文憑。王寵惠于1895年入天津中西學堂讀書,1899年畢業(yè),是該校首屆畢業(yè)生,其畢業(yè)文憑編號為“欽字第一號”,日期為“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即1900年2月。王寵惠畢業(yè)文憑顯示其選修了15門課程,這15門課程分別是英文、幾何學、八線學、通商約章、律法總論、羅馬律例、英國合同律、英國犯罪律、萬國公法、商務律例、民間詞訟律、英國憲章、田產(chǎn)易主律例、船政律例、聽訟法則。(5)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編輯室編:《北洋大學——天津大學校史(第一卷)》,天津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7頁。在這15門課程中,專門講英國法的有3門,分別是“英國合同律”“英國犯罪律”和“英國憲章”。由此可推斷“英國憲章”這門課程并非專門講授1215年的英國大憲章,而應該是整個英國憲法,不過會涉及英國大憲章。因此,此處的“英國憲章”就不是“英國大憲章”的簡稱。如果講的是英國憲法,那為何使用“英國憲章”這個名稱?可能的原因是,在當時,憲法一詞雖然為很多人使用,但并未得到普遍接受。同樣,不少人仍習慣使用“律”,而不用“法”,如“英國合同律”未使用“英國合同法”,“民間詞訟律”未使用“民事訴訟法”。
據(jù)《南洋公學譯書院所譯書目》(《南洋七日報》1901年第8期)中記載,“日本法規(guī)大全,英國憲法史日本松平康國著”?!妒m保推廣譯書敬陳綱要奏》(《經(jīng)濟叢編》1902年第16期)中記載,“南洋公學。綱要四端,一曰先章程而后議論,先譯日本法規(guī),二曰審流別而定宗旨,有君主專制之政治,有君主憲法之政治,有民權(quán)共和之政治,有民權(quán)專制之政治,美民主而共和,法民主而專制,其法律議論判然,與中夏殊風,英之憲法略近尊嚴顧國體,亦與我不同,惟德意志自畢士馬以來尊崇帝國裁抑民權(quán),劃然有整齊嚴肅之風,日本法之以成明治二十年以后之政績,俄雖號君主專制之國,其法律多效自法人制度,與國體參差,較量國體,惟日德與我相同,亦惟日德之法于我適宜而可用,三曰正文字,四曰選課本。”翻譯是南洋公學的課程,南洋公學翻譯了憲法學著作和日本憲法典,是南洋公學譯書院講授憲法課程的重要依據(jù)。
此外,南洋公學于1901年開設特班,由蔡元培主持。雖然《擬設南洋公學特班章程》沒有規(guī)定憲法課程,但實際上開設了憲法課程,依據(jù)是上海交通大學在正式介紹凱原法學院時提到“開設了憲法、國際公法、行政綱要等課程”。(6)《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載《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第2頁。
此后,憲法課程陸續(xù)出現(xiàn)于學堂章程之中,如1902年制定的京師大學堂進士館、譯學館和仕學館的章程規(guī)定有憲法課程。1904年落成的直隸法律學堂開設的課程包括地理學、歷史學、教育學、政治學、理財學、交涉學、憲法學、法律學以及中國律例。(7)《奏派調(diào)查直隸學務員報告書(續(xù))》,載《學部官報》1907年第21期,第141頁;《各省教育匯志》,載《東方雜志》1905年第8期,第199頁。在此基礎(chǔ)上,還出現(xiàn)了“憲法史”課程和“比較憲法”課程。如1903年,天津中西學堂改稱北洋大學堂,就新設“憲法史”課程,與“憲法”課程并列;1903年,京師大學堂進士館開設“各國憲法”課程。(8)李貴連等編:《百年法學——北京大學法學院院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頁。各法律學堂開設的憲法課程如下:
1905年,京師法律學堂共開設課程22門,其中法律課18門,法律各部門比較齊全,如在1905年3月修律大臣奏定的課表中,憲法被安排在第二學年,3個學分。在一年半的速成課表中,憲法課程為“憲法大意”,作為6個學分被安排在第一學期。
1905年,修訂法律大臣伍廷芳、沈家本在《修訂法律大臣伍、沈會奏請專設法律學堂折》中將“各國憲法”列為主課。
1906年,直隸法政學堂正科(一年半)課程開設政治學、民法要論、刑法總論、國際公法和憲法,憲法課程被安排在第一學期,2個學分。(9)《直隸法政學堂章程(學堂設于保定省城)》,載甘厚慈編:《北洋公牘類纂卷三·吏治一》,京城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年版,第27頁。1907年創(chuàng)建的北洋法政學堂“以造就完全政法通才為宗旨”,本科(三年)分政治、法律兩門,學生入學時自由選擇。政治門課程和法律門課程中包括“比較憲法”,安排在第一年。簡易科(一年六個月)設行政、司法兩門,課程中包括憲法、裁判組織法,也安排在第一年。(10)參見《北洋法政專門學堂章程(學堂設于天津,丁未七月開課)》,載甘厚慈編:《北洋公牘類纂卷三·吏治一》,京城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年版,第35-43頁。
1907年2月設立的京師法政學堂課程設置中,正科法律門(三年制)課程中,憲法是第一學年的課程,2個學分。正科政治門(三年制)課程也有專門的憲法課。
1909年上呈的《憲政編查館大臣奕劻為遵設貴胄學堂擬定章程緣由奏折》主張設置“比較憲法”課程。(11)葉志如:《清末籌辦貴胄法政學堂史料選載》,載《歷史檔案》1987年第4期,第46-47頁。到了1909年,全國共有官立高等教育層次的學堂123所,學生22 262人,其中法政學堂47所,學生12 282人,分別占學堂總數(shù)的38%和學生總數(shù)的55%。(12)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發(fā)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51頁。法政學堂以招收官員為主要對象,它不是學歷教育,而是在職文官的法律培訓。這時期,法學教育出現(xiàn)綜合性大學法律系與法政學堂并存的格局??梢哉f,自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頒布后,尤其是在1909年、1910年之后,各法政學堂普遍開設憲法課。
1910年,私立浙江法政學校作為第一所私立大學成立,適應法政人才“需才孔多”的形勢,形成了不同于公立大學的教學特點。8月初正式開學后,在課程體系方面體現(xiàn)其辦學的特色。從1910年開設的課程內(nèi)容看,有關(guān)憲法課程有三門,即憲法、比較憲法和國法。(13)《私立浙江法政專門學校紀略》中的課程體系,轉(zhuǎn)引自李秀清:《中國私立法政學校之嚆矢——浙江私立法政學校創(chuàng)建考論》,載《法商研究》2021年第1期,第163-174頁。根據(jù)《私立浙江法政學校學則》的規(guī)定,當時設置正科、別科,正科與別科課程均設憲法。
1910年,清朝學部奏議改革從前的法政學堂年限、學科(分科)課程,實行統(tǒng)一的法政學堂課程。(14)參見湯能松等:《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律教育發(fā)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177頁。在課程方面的主要變化是,增加了本國法律的內(nèi)容,“以前定章之際各種新律均末頒布,除大清會典,大清律例以外,編無本國法令可供講課。而今憲法大綱,法院編制法,地方自治章程等均經(jīng)先后頒布,新刑律亦不日議決,奏請施行,此后法政學堂此項課程,自當以中國法律為主。”這是在法學教育歷史上,第一次以官方的名義要求法科教育要以“中國法律為主”,法政學堂“以養(yǎng)成專門法政知識,足資運用為宗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體現(xiàn)清末法制改革所體現(xiàn)的“本土性”。當時,學制有兩種,即四年制的正科,正科分法律、政治與經(jīng)濟三門,別科不分科,三年畢業(yè)。在法政學堂正科法律門(四年制)課程中,開設比較憲法及憲法大綱(4學分);在政治門(四年制)課程中設國法學(2學分)和比較憲法(4學分)課程;正科經(jīng)濟門(四年制)課程則設了比較憲法及憲法大綱(4學分),使憲法課程成為法律、政治與經(jīng)濟學科都應掌握的基本知識。同時,將比較憲法及憲法大綱作為一門課程開設,也體現(xiàn)法政學科教育的開放性,使本國憲法與世界不同國家憲法加以比較,讓學生在熟悉憲法大綱內(nèi)容的同時,了解世界憲法基本體制。
1911年,部分法政學堂開設“國法學”課程,如京師法律學堂開設的“國法學”內(nèi)容包括統(tǒng)治機關(guān)的權(quán)力、統(tǒng)治作用等?!皣▽W”一詞來自日本學者,一般指國家學。如1907年2月翻譯出版的日本學者覽克彥著、陳時夏編譯的《國法學》,是有關(guān)國家統(tǒng)治組織及統(tǒng)治作用的法學理論,分國家總論、國家有形的要素、國家無形的要素等內(nèi)容,作為國法學講義,廣泛用于法政學堂。
另外,從1901年后的各學堂章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憲法課程與政治學課程并列存在。這意味著,盡管政治學課程出現(xiàn)較早,盡管憲法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但在中國,憲法課程從一開始就具有不同于政治學課程的學術(shù)獨特性。
1.京師大學堂
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章程尚未規(guī)定憲法課程,1901年的京師大學堂章程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憲法課程,《張冶秋尚書奏籌辦京師大學堂大概情形折》(《集成報》1901年第31期)中記載,“分為二科,曰政科,藝科”“經(jīng)史政治法律通商理財?shù)入`政科,聲光電化農(nóng)工醫(yī)算等隸藝科”。不過,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章程規(guī)定仕學館開設“國法”課程,和民法、商法并列,“仕學館課程,刑法總論分論,行政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法制史,羅馬法,日本法,英吉利法,法蘭西法,德意志法,國法,民法,商法。”(15)《政書通輯卷六(光緒二十八年):京師大學堂章程》,載《政藝通報》1902年第16期,第10頁。1905年伍廷芳、沈家本奏請開設京師法律學堂,其中列舉了京師大學堂法律學門所開設的課程中,包括了“各國憲法”:“查大學堂章程內(nèi)法律學門所列科目,其主課為法律原理學、大清律例要義、中國歷代刑律、中國古今歷代法制考、東西各國法制比較、各國憲法、各國民法及民事訴訟法、各國刑法及刑事訴訟法、各國商法、交涉法、泰西各國法?!?16)《修訂法律大臣伍、沈會奏請專設法律學堂折》,載《東方雜志》1905年第8期,第174頁。這意味著,京師大學堂將憲法課程列入章程的時間是在1903年至1905年間,具體時間還需要進一步考證。
2.京師法律學堂
1905年,伍廷芳、沈家本合奏在法部內(nèi)專設法律學堂,對于課程設置主張模仿京師大學堂,1906年京師法律學堂章程將憲法課程列入第二年的學習科目:“第二年科目,憲法,刑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裁判所編制法,國際公法,行政法,監(jiān)獄學,訴訟實習,外國文,體操”,還規(guī)定速成科開設“憲法大意”課程:“速成科科目,大清律例及唐明律,現(xiàn)行法制及歷代法制沿革,法學通論,憲法大意,刑法,民法要論,商法要論,大清公司律,大清破產(chǎn)律,民刑訴訟法,裁判所編制法,國際法,監(jiān)獄學,訴訟實習?!?17)《修律大臣訂定法律學堂章程(附表)》,載《東方雜志》1906年第10期,第250-256頁。
對于京師法律學堂開設憲法課程,《北洋官報》曾專門作了報道,其標題就是《京師近事:法律學堂添課憲法》,還特別說明,修律大臣還打算奏請各省法政學堂一律開設憲法課程:“京師法律學堂聞現(xiàn)由修律大臣議定添授憲法課程,并擬奏請除法律學堂外所有各省法政學堂一律添授憲法一科,以備畢業(yè)后分別錄用。”(18)《京師近事:法律學堂添課憲法》,載《北洋官報》1906年第1170期,第5-6頁。
3.將憲法課程列入章程的其他京師學堂
(1)貴胄法政學堂?!蹲嘧h:憲政編查館奏遵設貴胄法政學堂擬訂章程折》(《四川教育官報》1909年第4期)規(guī)定“正科”和“聽講班”都開設憲法課程,還規(guī)定正科開設比較憲法課程。
(2)財政學堂?!敦斦W堂章程》(《四川教育官報》1909年第8、9期)規(guī)定“高等科”和“本科”開設憲法課程。
(3)民政部高等巡警學堂?!睹裾扛叩妊簿瘜W堂章程》(《四川警務官報》1911年第1期)規(guī)定開設“憲法大綱”“國法學”和“憲法”課程。
(4)京師江漢學堂。《江漢學堂法政別科招考》(《北洋官報》1911年第2703期)規(guī)定法政班開設“比較憲法及憲法大綱”課程。
1.開辦法政學堂的省份:根據(jù)晚清民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開辦法政學堂的省份有24個,分別是直隸、江蘇、廣東、奉天、黑龍江、吉林、甘肅、安徽、湖北、上海、河南、福建、云南、陜西、浙江、貴州、四川、山西、熱河、新疆、湖南、江西、廣西和山東,其中很多省份開辦多家法政學堂。
2.將憲法課程列入章程的法政學堂:直隸法政學堂、廣東法政學堂、直隸法律學堂、甘肅法政學堂、湖北法政學堂、兩江法政學堂、陜西法政學堂、貴州法政學堂、山西法政學堂、熱河法政學堂、山東法政學堂。
3.參照直隸法政學堂課程的法政學堂:貴州法政學堂、熱河法政學堂、新疆法政學堂。
4.開設國法課程的法政學堂:直隸法政學堂、江蘇法政學堂、直隸法律學堂、浙江法政學堂、貴州法政學堂、江西法政學堂。
5.開設比較憲法或比較國法課程的法政學堂:廣東法政學堂、湖北法政學堂、浙江法政學堂、貴州法政學堂。
《北洋官報》在1903年介紹他國學校普及憲法教育的情況時指出:“比利時師范學校有本國憲法州郡制度及初等教育規(guī)則”“美利堅師范學校有關(guān)系本國憲法之學科”“澳大利匈牙利師范學校以本國憲法及政治別列一科”“德意志巴敦小學歷史一科附有憲法及制度要旨”。
1.學部要求公辦學堂一律開設憲法課程
1906年,學部規(guī)定中學以上學堂一律添設憲法課程,“學部以預備立憲為今日急務,擬通飭各省,凡中學以上學堂均著一律添設憲法一科,以便各學生漸具法政思想,于實行立憲年限,亦藉可接近云?!?19)《學堂添課憲法》,載《直隸教育雜志》1906年第19期,第1頁。1907年,張之洞代表學部再次要求各省各類學堂開設憲法課程,“各省提學使司督率所屬各項學堂于照章課程之外增設憲政一科,并延聘熟通憲政之人員充當教習,選定課本詳細教授,以期各生皆能明于憲政”。(20)《預備立憲之辦法》,載《直隸教育雜志》1907年第15期,第99-100頁。1911年,學部進一步統(tǒng)一規(guī)定各省法政學堂的主要課程,包括憲法課程和比較憲法課程,“政治門,比較憲法及憲法大綱,國法學,政治學,比較行政法及行政法原理”。(21)《學部札行各省法政學堂正科之法律政治經(jīng)濟三門核定主課另表開列飭遵照文》,載《浙江教育官報》1911年第89期,第321頁。1911年,學部還專門統(tǒng)一規(guī)定了存古學堂的課程,其中法制門“中等科講授法學通論及憲法民法刑法之大意,以本國已頒行法律為主,使知立憲國民應守之秩序?!?22)《學部奏訂存古學堂章程》,載《陜西教育官報》1911年第8期,第16頁。
李翰芬提出預備立憲的八條意見,其中第五條是推行憲法教育,“宜推行憲政教育也,造就國民資格者舍教育不為功,一國國民教育必有特別之精神,此精神有本其固有性質(zhì)而發(fā)達之者,有即其最缺乏之性質(zhì)而補助之者,英之殖民思想,日本之武士道皆特別精神也,三代治法周禮官制極有立憲精意,自秦漢以后君民懸隔日即凌夷,故憲法精神在吾國古時為固有在今日為缺乏,挽回補救非學何從,前者學部通行天下實行強迫教育,邇奉明詔令各省切實研究憲政,皆預備立憲關(guān)系至深,伏查欽定學部章程高等學堂優(yōu)級師范中學堂皆有法律一科,惟僅講授法制總論及民法,臣愚以為各學堂所有法律課程及初級師范簡易師范等學堂原無法律者,宜一律加課憲法,將來教習高等小學須講憲法大端,庶使初受教育之國民咸有憲政思想,至省府州縣所立之教育會應附設宣講所,擬由各省憲政研究所編纂憲政白話說帖,付宣講所演之,使學堂以外之人亦曉然立憲之不容緩,其從前各省設立之法政學堂宜極力推廣,以造就議員之資格,兼培養(yǎng)自治之人才?!?23)《署桂學李翰芬奏敬陳預備施行憲政管見折》,載《北洋官報》1907年第1588期,第2-4頁;《署桂學李翰芬奏敬陳預備施行憲政管見折(續(xù)昨報)》,載《北洋官報》1907年第1589期,第2-4頁。
2.學部允許私立學堂專習法政
增韞奏請允許私立法政學堂。《浙撫請普習法政》(《麗澤隨筆》1910年第12期),“學部章程系當日張文襄公所定,不準私學演習兵操研究法政”“增韞奏立法政學堂不獨官設”。另外,朱鳳池和陳敬第也奏請允許私立法政學堂。(24)《本署司袁批法政畢業(yè)員朱鳳池稟私立法政學校請立案給戳由》,載《浙江教育官報》1910年第25期,第103頁;《翰林院編修陳敬第等呈請開辦私立法政學堂并呈公約學則請察核文》,載《浙江官報》1910年第17期,第26-28頁。
對此,學部允許開辦私立法政學堂?!蹲嘧h:學部奏改章私立學堂專習法政折》(《江寧學務雜志》1910年第6期),“浙江巡撫增韞”“請旨飭部將前定學務綱要內(nèi)禁止私立學堂專習法政一條全行刪去”?!秾W部奏酌量推廣私立法政學堂片》(《浙江教育官報》1910年第44期),“浙江巡撫增韞具奏變通部章準予私立學堂專習法政折,查東湖法政學堂設于紹興?!彪S后,私立法政學堂開始出現(xiàn)。(25)《私立法政學堂出現(xiàn)》,載《教育雜志》1910年第8期,第63-64頁;《私立法政學堂開幕》,載《教育雜志》1910年第3期,第28頁;《本署司袁照會紹興私立法政學堂監(jiān)督陶紳該堂第一班講習科畢業(yè)各生名冊應另造送并將第二班應造表冊一并送司詳咨文》,載《浙江教育官報》1911年第74期,第372-373頁;《學部通咨各省飭令各官公私立法政學堂應延聘專門畢業(yè)人員充當教員文(六月)》,載《教育雜志》1911年第9期,第94-95頁;《提學司王詳督憲私立法政學堂俟試辦一學期后詳請咨部立案文》,載《湖北官報》1911年第71期,第8頁;《直隸私立法政學校講義》,載《直隸教育界》1912年第1期,第97-102頁。
1.大臣討論創(chuàng)辦憲法學堂
《擬飭添設憲法學堂》(《北洋官報》1907年第1124期),“探聞政府各大臣現(xiàn)咨飭各省大府添設憲法學堂以期培植真材開通民智,此亦實行立憲之預備也。”《預備立憲之辦法》(《直隸教育雜志》1907年第15期),“創(chuàng)立憲政速成師范學堂,以樹憲政之師資,俾可期成實行憲政之效果。聞現(xiàn)欲電致各省矣?!薄顿F胄講求憲法》(《大同報(上海)》1907年第11期),“慶邸請設憲法速成學堂,選貴族子弟入堂肄業(yè),兩宮嘉納,即飭學部議訂校章?!薄蹲h設貴族憲政速成學堂》(《直隸教育雜志》1907年第15期),“張袁兩大軍機,上下議院等名稱宜急早設立,資政院實為上議院或貴族院,并設憲政速成學堂?!薄墩撜h設三項學堂》(《現(xiàn)世史》1908年第7期),“近聞政府等議將設三項學堂,憲政學堂,稅務學堂,商務學堂,至今尚毫無舉動也。楊度之言曰,程度本因比較而生高低。立憲之阻力大率此輩為多。設憲政學堂,不如派遣出洋,察他國立憲之利,不立憲之害。此憲政學堂所必當講演者也?!?/p>
2.憲政編查館憲法學堂
《憲政速成學堂成立(同文滬報)》(《四川教育官報》1907年第12期),“北京專函云,軍機大臣袁宮保近與各王大臣議決設立憲政速成學堂,講習法政科以養(yǎng)成立憲之官吏,已定章程大要如下:一欲于各部設立速成學堂經(jīng)費必多,故先于憲政編查館附近設立一校;一該學堂學科如下:國際公法,中國古憲法,萬國憲法比較,刑法,民法訴訟審判法,商法,軍律,學律,行政法司法,日本法規(guī),歐西法律;一學生選取京官及候補道府舉貢生監(jiān)四十歲以內(nèi)者入學;一卒業(yè)期定二年,別設一完全科;一學費,每人月收銀十兩;一本堂招牌各國通人為教師?!?/p>
《憲政學堂草章紀略》(《北洋官報》1907年第1553期),“憲政編查館附設憲政學堂,現(xiàn)已議有規(guī)模,所議定六事,茲節(jié)錄于下:(一)課程,如國際公法,中國古昔憲政,萬國憲法比較,刑事法全,審判法,日本法規(guī),歐西法律,及司法行政立法之機關(guān)要素等;(二)地基,就本館附近擇勘;(三)教員,擬延訂東西洋學士充當,以新科法政進士補助;(四)學費,每學員每期交學費十兩;(五)學員,凡候補候選及實缺官一律考選;(六)年限,二年畢業(yè),再議設完全科。”
3.直隸憲法學堂
《電催設立憲政學堂》(《直隸教育雜志》1907年第16期),“樞府諸公會議,現(xiàn)值預備立憲,亟宜研究憲法,經(jīng)電飭各省設立憲政學堂為時已久,報立者尚屬寥寥,再電催各督撫迅即設立此項學堂,招考官紳士庶入堂講求,勿任遲延云云。”
《擬設憲政學堂》(《直隸教育雜志》1907年第11期),“聞直督袁宮保擬在天津設立憲政學堂一所,專研究各國憲法及各國議院辦法,內(nèi)容系分三班,第一班為招道臺知府肄業(yè),第二班為招知州知縣肄業(yè),第三班為招候選等官肄業(yè)。俟辦有效,并擬在保定府再設一處云。”
4.湖北憲法學堂
《創(chuàng)設憲政學堂》(《直隸教育雜志》1907年第13期),“漢口下口廳何石萊司法以方今憲政萌芽時代大部已飭各省府廳縣建設官紳會議所以為地方自治之基礎(chǔ),是憲法為不可稍緩之物,近時特傳集地方紳商籌設一憲政學堂,招生肄業(yè),其經(jīng)費則由官商分任,想可望其成立?!薄痘I議創(chuàng)設憲政學堂》(《北洋官報》1907年第1500期),“鄂省夏口廳何石萊司馬以憲政為當今要圖,非專設學堂不足以資研究,故于日前邀集各幫商董籌議經(jīng)費,擬在漢鎮(zhèn)組織一憲政學堂,定于中秋后開辦云?!?/p>
1911年到1949年是中國社會深刻變化的歷史時期,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以及法制近代化進入新的階段。在這38年的民國時期歷史中,曾出現(xiàn)了不少有影響力的學術(shù)著作與學者,憲法學課程體系開始形成,尤其是革命根據(jù)地憲法學課程體系的出現(xiàn),豐富了近代中國憲法學課程體系的內(nèi)涵,凸顯其特色,在憲法教育史上留下了寶貴的遺產(chǎn)。民國時期的憲法課程體系的演變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即北京政府時期(1911—1928)、國民政府時期(1928—1949)。(26)湯能松等:《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律教育發(fā)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頁。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12月3日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3月11日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這一時期,法學教育體制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由政府管理法學教育的體制被打破,私立法學教育得到發(fā)展。為了因應社會的需求,北洋政府教育部對清末的高等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大學被分為文、理、法、商、醫(yī)、農(nóng)、工等七科,法政大學設法律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三個專業(yè)。1915年,制定了司法官或律師須通過資格考試的規(guī)定,力求將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銜接起來。
在憲法課程方面,根據(jù)1913年1月12日的《大學規(guī)程》和1912年10月29日的《法政專門學校規(guī)程》,對公私立大學和法政專門學校的課程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對大學法科的科目的要求是:法律學門(計19目),其中有憲法、國法學課程;政治學門(計27目),開設憲法、國家法、國法學等課程;經(jīng)濟學門(計26目),設有憲法課程。對法政專門學??颇康囊笫牵悍煽?計12目),設有憲法;政治科(計17目),設有憲法、國家法、國家學。這些課程編制主要參考當時的日本大學課程經(jīng)驗,如當時的北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法學部都把憲法課程安排在一年級。
在憲法教育方面,隨著1912年朝陽大學的創(chuàng)辦,憲法學教育也有了新的變化。作為一所本土化的法科大學,朝陽大學在課程體系上,力求體現(xiàn)本土法律文化與現(xiàn)實需求,在課程體系中憲法學、比較憲法學是必修的課程,由名家講授憲法學課程。
在朝陽大學,課程與教學方式主要采取大陸法系的方式,強調(diào)法律文本與法學理論的結(jié)合,課程中強調(diào)人文、理論與文本的訓練(見表1)。
表1 朝陽大學1947年度第一學期法律系課程設置(27)《私立朝陽學院各科系課程一覽表(三十六年度第一學期)》,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私立朝陽學院,J27-1-253。
作為一年級的基礎(chǔ)課程,憲法教學內(nèi)容是比較豐富的,主講教師一般采用自己編纂的講義。如鐘賡言先生的《憲法講義大綱六編合訂》是朝陽大學的憲法教材,分六編:第一編“緒論”;第二編“近世重要各國憲法之發(fā)生及其變遷概要”;第三編“國權(quán)統(tǒng)治之范圍”;第四編“國權(quán)統(tǒng)治之機關(guān)”;第五編“國家統(tǒng)治權(quán)之作用”;第六編“人民對于國家之法律關(guān)系”。另一本講義是程樹德述、胡長清疏的《比較憲法》講義,分三編:第一編“總論”;第二編“國家之統(tǒng)治權(quán)”;第三編“領(lǐng)土及人民”。雖然是比較憲法的講義,但體例上簡練,知識點突出,便于學生掌握。如總論部分只講國家、國體與憲法三個概念,側(cè)重于基本范疇與原理的比較,同時通過“疏”的形式,將有關(guān)外國制度、知識與原理加以標注,形成中外憲法的比較,體例上也有創(chuàng)新,是一本民國時期具有特色的比較憲法教材。
1929年8月,東吳大學在教育部注冊,其學制與課程等方面有了新的變化,在課程內(nèi)容方面,三分之一為各國比較法,三分之二為中國現(xiàn)行法律。在1933年至1934年法律學院的課程中,中國憲法、中國法院組織法、比較憲法為二年級必修主課。1943年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課程中二年級開設憲法課,共4學分。
1944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第二次大學課程體系會議,最終修訂通過法學院共同必修課目。二年級制法院監(jiān)獄官、書記官專修科必修課中,第一學年開設2個學分的憲法。所有法學院法律學系必修科目中有4個學分的憲法和1個學分的法院組織法。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國民政府對法學教育的質(zhì)量提出了新要求,并適當控制規(guī)模,法科課程編制及研究指導、課程設置等都須司法院的監(jiān)督或?qū)徍说取裾J為法學專業(yè)人數(shù)過剩,應限制法學專業(yè)招生人數(shù)。設有法學院的大學和獨立法學院從1931年的29所下降到1940年的27所。(28)湯能松等:《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律教育發(fā)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頁;方流芳:《中國法學教育觀察》,載《比較法研究》1996年第2期,第123頁。至1947年,全國大專院校共有207所,在校生155 036人。其中,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有37 780人,占學生總數(shù)的24.4%。(29)張耕主編:《中國政法教育的歷史發(fā)展》,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
總之,民國時期憲法體制處于不斷變遷過程之中,憲法問題成為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憲法教育自然成為大學教育特別是法科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無論是法學專業(yè),還是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專業(yè),憲法與比較憲法課程成為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憲法課程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法律人才,并組織編寫了各具特色的法學教科書。
這一時期,在革命根據(jù)地,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了新興的憲法學教育體系。1933年成立的蘇維埃大學以當時蘇維埃政府制定的法令法條為教材。(30)湯能松等:《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律教育發(fā)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頁。1941年延安大學設有政法系,并設政法班與司法班,課程內(nèi)容中包括三三制政權(quán)問題、現(xiàn)行法律研究等。從1946年5月14日開始,謝覺哉為延安大學學生講憲法,講課的主要內(nèi)容是憲法概論。這是革命根據(jù)地最早的憲法教育,也是正式憲法課程的開始。據(jù)《謝覺哉日記》記載,講課內(nèi)容包括三個部分,即概論、評五五憲草以及第三、四次政協(xié)憲法原則及其實現(xiàn)。(31)《謝覺哉日記(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20頁。謝老對憲法概念的基本理解是,憲法是根本法,“政府據(jù)此而組織,個人與法之間的關(guān)系借此而確定”,憲法要“規(guī)定主權(quán)的劃分與行使”,因此憲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創(chuàng)制與修改異于普通法律。在講課中,他還特別區(qū)分了憲法與綱領(lǐng),認為“憲法應當說已有的東西已達到和爭取到了的東西”。5月22日講授第二講,內(nèi)容主要是五五憲草,主要涉及主權(quán)概念,認為“主權(quán)何在,主權(quán)為最高權(quán)力”,有國會主權(quán)(英國)、國家主權(quán)(德)、國民主權(quán)(法),國家不是自然人,要有一個具體的人或者團體來代表。(32)《謝覺哉日記(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25頁。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家建設和法制的發(fā)展需要,包括憲法學在內(nèi)的法學教育課程體系逐步形成,為憲法制定、修改與實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初創(chuàng)階段(1949年至1957年)
新中國成立后,陸續(xù)新設了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新法學院、政法干校等法學教育機構(gòu)。1950年,建立了第一個正規(guī)的、新型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gòu)——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借鑒蘇聯(lián)模式開展法學教育,其主要職能為培養(yǎng)高校法律系所需的師資和法學研究專家。當時憲法學課程主要參考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以國家法教育為基礎(chǔ),課程名稱是“國家法”。
1952年,國家對新中國成立以前的高等院校進行了調(diào)整和改革,改私立學校為公辦學校,合并和停辦了部分院系,并對法學院系進行調(diào)整。通過調(diào)整,中國法學教育機構(gòu)包括北京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東北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的法律系,形成“四院四系”的格局。1954年,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也恢復了法律系。
2.憲法教育停滯階段(1958年至1976年)
從1958年開始,法學教育進入停滯狀態(tài),法學院的招生基本停止。1958年,高等政法院系再次大規(guī)模調(diào)整,政法院系近于取消。
“文化大革命”期間,法學教育名存實亡。1970年,高等學校開始招生并恢復上課。1971年至1976年,全國總共才招收法學學士329人,占全國在校生總數(shù)不到0.1%。(33)朱立恒:《法治進程中的高等法學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頁。法律院校的基本課程體系無法維持,憲法教育完全處于停滯。
3.憲法教育恢復階段(1978年以后)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中央提出“恢復法律系,培養(yǎng)司法人才”的要求。1978年至1979年,西南、北京、華東、西北4所政法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陸續(xù)恢復招生。1979年至1983年,教育部先后批準了廈門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80多所綜合性大學設置法律系或法律專業(yè)。到20世紀80年代末,全國直屬教育部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和一些省級綜合性大學均設立了法學院(系),憲法學教育得到恢復。
1949年10月,華北高等教育委員會發(fā)布了《各大學??茖W校文法學院各系課程暫行規(guī)定》,開設了新的課程體系,包括馬列主義法律理論、新民法原理、新刑法原理、憲法原理等十二門課程。1950年3月,教育部聘請專家組成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研究會,7月28日政務院批準教育部《關(guān)于實施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決定》,制定了高等學校四年制教學計劃,在法學專業(yè)課中將憲法原理改為4個學分的“國家法”。1951年6月教育部修訂的《法學院和法律系課程草案》確定的必修課仍繼續(xù)保留“國家法”。1953年開始增加了“人民民主國家法”,作為外國憲法,主要介紹社會主義憲法。1954年8月政法學院采用的必修專業(yè)課中有關(guān)憲法的課程分為“蘇聯(lián)國家法”“人民民主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法”“資產(chǎn)階級國家法”,系第一次在課程中出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資產(chǎn)階級國家法”課程,豐富了憲法課程體系?!爸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主要包含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和公民的權(quán)利與義務等。
1964年1月,在教育部和最高法院制定和頒布的“法律專業(yè)四年制教學方案”中,憲法被列為專業(yè)課。1964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鉛印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講義(初稿)”(34)全書共24萬字,只印刷了800冊,校內(nèi)使用。,許崇德等教授參與編寫。當時正值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1954年憲法十周年。全書分為十章。第一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概論”;第二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lǐng)導核心——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三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性質(zhì)”;第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第五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第六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經(jīng)濟制度”;第七章“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制度”;第八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gòu)”;第九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和義務”;第十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國歌和首都”。該教材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國家法教研室集體編寫的第一本教材,也是一本比較系統(tǒng)的憲法學教材。(35)新中國第一本憲法教材是由中央政法干部學校國家法教研室編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講義》,由法律出版社出版,1957年10月第一版。該書的體例,除了導論外,共有八章,第一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人民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憲法”;第二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性質(zhì)”;第三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第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關(guān)系”;第五章“中華人民共和國過渡時期的經(jīng)濟制度”;第六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gòu)”;第七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和義務”;第八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徽和首都”。這本教材反映了1954年憲法頒布實施十年來的實踐與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教學的基本要求。到了1963年7月,教育部對政法教育的課程又做了調(diào)整,分政治理論課、專業(yè)課和工具課。(36)參見湯能松等:《探索的軌跡——中國法律教育發(fā)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502頁。
1966年開始的“文革”十年,只有北京大學和吉林大學招收工農(nóng)兵學員,在第一學年需要學習的五門課程中,有僅四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其內(nèi)容是,“結(jié)合工農(nóng)兵學習憲法與宣傳憲法的戰(zhàn)斗任務組織教學”。
1978年恢復法學教育后,1978年的教育部教學方案中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1年的司法部教學方案中設“憲法學”;1984年以后教育部修訂的所有教學方案中,將憲法課程調(diào)整為“憲法學”。
1983年5月,吳家麟教授主編的司法部統(tǒng)編教材——《憲法學》出版,它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本憲法學教材,成為各政法院校憲法課程的教材。該書“以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國家和法律的學說為指導,系統(tǒng)地論述了憲法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過程,介紹了各種類型憲法和各國政治制度的內(nèi)容和主要特點,并根據(jù)我國一九八二年憲法的條文和基本精神作了全面介紹和學理分析?!痹摃?982年憲法頒布后國內(nèi)發(fā)行的第一部憲法學教材,產(chǎn)生了重大的學術(shù)影響,而且作為全國法學院校通用教材的時間也很長,它的體系內(nèi)容和編排模式成為后來各類憲法學教材之重要范本。
在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課程分為公共必修課、專業(yè)必修課和專業(yè)選修課。公共必修課一般為全國統(tǒng)一的素質(zhì)教育課和外語課;專業(yè)必修課為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法學專業(yè)核心課程;專業(yè)選修課則由各高校根據(jù)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辦學特色確定,有一定的靈活性。憲法學是以憲法和與憲法相關(guān)的社會關(guān)系及其變動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學學科,是法學教育中具有基礎(chǔ)性、全局性與實踐性的知識體系。
1.法學本科教育中的憲法課程。1999年,根據(jù)教育部高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要求,中國大學統(tǒng)一按照一級學科招收法學本科學生,并統(tǒng)一設置必修的14門核心課程,即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制史、刑法、民法、商法、知識產(chǎn)權(quán)法、經(jīng)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jīng)濟法。隨著法治建設的發(fā)展,部分核心課程內(nèi)容有一些調(diào)整,但憲法課程并沒有變化。
2.法學碩士教育中的憲法課程。在中國法學碩士教育中,一般還是將課程學習作為培養(yǎng)法學碩士的重要方式,通過課堂教學來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法學知識。各法學院按照二級法學學科,以專業(yè)的形式開設憲法課程,其課程內(nèi)容是多樣化的。
3.法律碩士專業(yè)教育中的憲法課程。法律碩士研究生一般在非法學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中錄取,其目的是培養(yǎng)實務性的法律工作者,其課程設置在滿足法律基礎(chǔ)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實務性課程的安排。按照全國法律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確定的培養(yǎng)方案,憲法課是必修課,并要求結(jié)合專業(yè)學位的特點,強調(diào)憲法事例分析和以問題為導向的憲法思維方式的訓練。
伴隨著憲法學理論研究與憲法實踐的發(fā)展,憲法學課程體系也與時俱進,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形態(tài),其課程體系、課程內(nèi)容與課程類型越來越豐富與多樣化,已成為法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法學教育改革日益深入,課程體系與內(nèi)容不斷調(diào)整。但憲法學作為一門基礎(chǔ)課程,在各類法學教育體制中的地位并沒有發(fā)生變化,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國憲法、外國憲法與比較憲法為主體的完整的憲法學課程體系,標志著中國憲法學教育體系的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