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弘 朱子媛
今年寒假,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MIT)開設了為期三周的交互設計課程:MAKE TO:GATHER “共 : 創(chuàng)” 工作坊。我們邀請課世界級的設計師、創(chuàng)意工作者們一同參與MAKE TO:GATHER,一同實現(xiàn)我們的設計愿景:集思(Think)、共創(chuàng)(Make)、分享( Share)。
在MIT開放自由的學術和教學體系下,學生和教員在寒、暑假都可以通過學校系統(tǒng)開設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包括講座,工作坊,技能課程和預科課程等。因為疫情原因,今年所有的課程都在線上進行,這次寒假課程,我們決定將原本只有校內學生可以參與的課程,開放給全世界對交互設計有興趣的設計師和愛好者們。三次課程分別在三周進行,在每次課上我們邀請兩位講者進行三十分鐘的設計分享,受到邀請的講者皆具備豐富的業(yè)界設計經(jīng)驗與多元的專業(yè)背景,講者中有宜家中國(IKE A , China)數(shù)字設計總監(jiān)、美國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IDSA)主席、VR/AR設計工程師、前IDEO合伙人、斯坦福大學(Stanford)d.school講師等。
考慮到參與者的線上學習體驗以及有限的專注力。我們針對授課內容與課程架構進行了設計,在兩場演講間,精心安排與演講內容相關的共創(chuàng)工作坊,每次工作坊時間約為三十分鐘,學生們會被分配到不同的房間與其他參與者一同討論與設計。通過這種講座和實操轉換的學習方式,我們希望能幫助學生更快融入學習中,同時提高他們的參與感。
我們在課程結束后經(jīng)過統(tǒng)計與整理,每次參與課程的人數(shù)大約為150人,共創(chuàng)工作坊的參加人數(shù)約為80到90人。參與者的背景除了為MIT學生之外,還包含了世界各地的學生、設計師、業(yè)界前輩等。本文分享了教學團隊在此次舉辦MIT寒假線上課程的四點主要心得,以此探討未來設計「以人為本」線上學習體驗的可能性和突破點。
習得一,設計注意力:三十分鐘為教學時間單位
通過教學觀察和結合自身經(jīng)歷,我們發(fā)現(xiàn)三十分鐘是一般線上課程參與者的專心時間限度。超過三十分鐘后,參與者較為容易被身邊的事情所分心,包括但不限于:看手機、社交媒體、喝水、上衛(wèi)生間等。未來的線上課程如何能以模塊化的時間為單位設計對應的課程內容,會成為有趣的一個探討課題。
習得二,設計團隊溝通體驗:善用數(shù)字設計平臺
在課程中,我們用Miro,一款在線實時操作的團隊協(xié)作工具,作為主要溝通媒介。通過使用在線工具,我們不只是讓參與者記錄討論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對于講者的Q&A、學生自我介紹等,我們也邀請學生用Miro進行設計分享,嘗試取代傳統(tǒng)演示分享使用的PPT或是Keynote。 Miro提供許多實用模板,例如:商業(yè)模式畫布(Business Canvas)、頭腦風暴模板(brainstorming)、項目時間模板等。其中,Miro用戶能自由縮放界面的產(chǎn)品特點,以及能修改內容的特性,拉近了用戶之間的距離。平易近人使用方式與直觀、易上手的界面設計,讓參與課程的學生能很快融入工作坊各個環(huán)節(jié)的互動中并享有全新的使用感受。
習得三,設計課前體驗:引導非教導
寒假課程是線上學習形式,我們可以在開課前先行提供許多相關資料,讓參與者、學生可以自行閱讀與學習。大家在線上的學習時間可以聚焦于學生們與老師或是學生與學生間的討論與分享。課程的聚焦重點改變,進而影響教學的模式與老師的角色。在線上課程中,老師的角色從傳統(tǒng)的具有階級式以教導學生為責任,轉換成教練式般的引導學生探索方向。
習得四,設計參與感:課程過程即是設計結果
我們視MAKE TO:GATHER課程項目為一個大型的參與式創(chuàng)作。在虛擬世界中,每個人都能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不受限的發(fā)表設計觀點并且給予課程反饋。課程內容是在大家的建設性反饋、設計、創(chuàng)作中得以不斷的持續(xù)進化迭代。對于學生而言,參與式創(chuàng)作的課程重點不只局限于最終的課程設計結果,設計過程也是尤為重要。學生、課程設計者、演講者皆是參與式創(chuàng)作的一部分,延伸課程內容的多種可能性。
由于疫情關系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產(chǎn)生值與量的巨大變化,課程不再只是形式上的改變:從線下學習到線上學習。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我們應該如何維持「以人為本」的設計方式去適應與創(chuàng)造新的線上學習體驗與教育的可能性,一同面對未來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與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