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飛艷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認為:“我們所有的煩惱來自關系,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比穗H關系煩惱的一大原因又與自體人格有關,今天就來聊一聊指責型人格。
指責型人格的人會把糟糕的結果或自己不好的感受簡單地歸結為另外一個人。
指責型人格嚴重者會感覺全世界都在跟他(她)作對,他(她)對幸福的體驗度很差,這個太蠢,那個太奸,自己太善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遇到不好的事情,人們要么歸因于內(nèi),自我反省,以便下次進步;要么歸因于外,認為環(huán)境不好,別人不好,基因不好,命運不好等。
指責型人格者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不停嘮叨老公孩子的主婦或主夫。筆者在和一位主婦聊天過程中發(fā)現(xiàn),她把自己的低學歷歸結于時代的特殊性;把自己的低收入歸結為丈夫不能干,把自己的不開心歸結于孩子學習差,這類人臉上永遠寫著三個字:不開心。在別人眼中,她已經(jīng)非常幸福了:丈夫踏實,家境殷實,孩子健康,家庭和睦。但她的幸福體驗度還是差,因為她把眼光總盯在不好的地方。一樣的風景,在有的人眼中是草長鶯飛、花紅柳綠,在有的人眼中是柳絮胡飛、蒼蠅亂撞??词虑橹豢吹綁牡囊幻娌皇撬^的深刻,而是片面。獲得幸福的體驗必須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家庭、親人、朋友、同事、自己,不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看成理所應當。
指責型人格者心理上不成熟,他(她)們需要別人來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并且希望整個世界都圍著他(她)們轉。
指責型人格者一般人緣較差,即使他(她)們擅長付出和做老好人,但他(她)們的氣場讓周邊的人很不自在,別人時刻要提防被他(她)們指責和埋怨。并且,指責型人格者一般沒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屬于沒有營養(yǎng)的朋友,一見面就是老生常談。
指責者把每個人都當成假想敵,心中難免劍拔弩張,如此身處一個自覺對不起他(她)的世界里,幸福感從何而來?
首先,有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一個善指責的媽媽容易有一個善指責的女兒:媽媽天天數(shù)落老公,女兒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真正做到了入心入腦,若干年后結了婚也天天數(shù)落自己的老公。并且她們堅信:全世界的女人都這樣,全世界的婚姻都這樣。指責者之所以苛責別人,是因為自己也曾經(jīng)被無情苛責過。因而很多人把人際關系理解為壓迫和被壓迫、指責和被指責,全然沒有協(xié)作包容的理念。
其次,有些人自我價值感低,缺乏安全感。貌似他(她)對自己很自信,能挑出全世界的毛病,其實他(她)內(nèi)心很脆弱,沒有形成自我價值感,無法從內(nèi)部獲取力量。這也印證了那句話“人的外部表現(xiàn)和內(nèi)心感受有時相反,外在越張牙舞爪,內(nèi)心越懦弱自卑。外在越風平浪靜,內(nèi)心越波瀾起伏。”
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亦是自我修煉的過程。不管是《愛的五種語言》里對配偶,還是《正面管教》中對孩子,指責千萬要不得。人都需要被尊重,需要被愛,需要被鼓勵。許多家庭出現(xiàn)問題大多始于互相指責。指責帶來的沮喪會讓人感受不到被愛,指責帶來的否定會讓人變得自卑。不管是對愛人、親人還是友人,要好好說話,即便是嚴厲的措辭也要溫和地說。否則,困擾很可能會在“指責”后接踵而至。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新博雅教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