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彭鳳翔,高蓉梅,陳 竹
(武警四川總隊醫(yī)院檢驗病理科,四川 樂山 614000)
胃癌是我國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病患者的病灶主要位于胃黏膜上皮。早期胃癌患者無特異性臨床癥狀,進展期胃癌患者可出現上腹部疼痛及體重減輕等臨床癥狀,晚期胃癌患者還會出現貧血及消瘦等癥狀[1]。胃癌患者的死亡率較高。盡早診斷胃癌患者的病情有利于臨床醫(yī)生及時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從而提高其生存率,改善其預后。胃鏡活檢技術是臨床醫(yī)生診斷胃疾病常用的一種技術。本文主要是探討使用胃鏡活檢技術診斷早期胃癌的準確率。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9 年4 月至2020 年3 月期間武警四川總隊醫(yī)院收治的69 例早期胃癌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41 例,女性28 例;其年齡為37 ~64 歲,平均年齡為(50.54±3.96)歲。
為這些患者均使用胃鏡活檢技術診斷早期胃癌,方法是:經患者的口腔將胃鏡置入其胃內。觀察患者的胃黏膜組織。經胃鏡活檢孔插入活檢鉗,采集患者的病灶組織。若患者的病灶為凹陷型,則采集其潰瘍部位的組織;若患者的病灶為隆起型,則先去除隆起的部位,再采集其胃黏膜基底部、糜爛粗糙處、色澤改變處及病灶頂端的組織。若患者的病灶位于黏膜下方,則采集黏膜中央凹陷部位的組織。若患者的病灶為平坦型,則采集病灶周邊黏膜皺襞中斷處及中央部位的組織。將采集到的組織以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將病灶組織切成薄片,并使用蘇木精- 伊紅染色法進行染色。使用顯微鏡觀察病灶組織切片,分析病灶組織的病理學類型及分化程度等。為這些患者均使用外科術后病理檢查技術診斷早期胃癌,方法是:術中記錄患者病灶的大小及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情況。采集患者體內肉眼可見的病灶組織及病灶組織周圍3 cm 內的組織。術后使用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溶液固定患者的病灶組織。使用石蠟包埋病灶組織。將病灶組織切成薄片,并使用蘇木精- 伊紅染色法進行染色。使用顯微鏡觀察病灶組織切片,分析病灶組織的病理學類型及分化程度等。
將這些患者使用外科術后病理檢查技術診斷早期胃癌的結果作為確診其病情的標準。觀察為這些患者使用胃鏡活檢技術診斷早期胃癌的準確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為這些患者使用胃鏡活檢技術診斷其早期胃癌的準確率為75.36%(52/69),為其使用外科術后病理檢查技術診斷其早期胃癌的準確率為100%(69/69)。為這些患者使用胃鏡活檢技術診斷其早期胃癌的準確率低于為其使用外科術后病理檢查技術診斷其早期胃癌的準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450,P <0.05)。詳見表1。
表1 為這些患者使用胃鏡活檢技術及外科術后病理檢查技術診斷早期胃癌的結果(例)
早期胃癌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是左上腹不適或隱痛、反酸、噯氣及腹脹等,與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相似,缺乏特異性。因此,臨床上診斷早期胃癌的難度較大。胃癌患者的預后與確診其病情的時機存在密切的聯系。若胃癌患者的病情在早期得到確診,可及時對其進行胃癌根治術等治療,使其5 年生存率達到90% 以上。若胃癌患者的病情被確診時已發(fā)展到晚期,則其5 年生存率僅為10% ~20%[2]。尋找一種準確率高的方法診斷早期胃癌患者的病情對改善其預后、提高其生存率均有重要的意義。
使用手術切除早期胃癌患者的病灶組織,并在術后對其病灶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可準確地診斷其病情。但進行手術對早期胃癌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很大。若患者未患有早期胃癌,則會對其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近些年,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臨床上開始使用胃鏡活檢技術診斷早期胃癌。進行胃鏡活檢時無法觀察到患者胃黏膜的全貌,不易發(fā)現隱蔽、輕度的病灶組織。使用胃鏡采集受檢標本時,只能獲得一小部分的病灶組織。即便由同一位醫(yī)師在2 個月內對同一位早期胃癌患者進行2 次胃鏡活檢,也可能得到不同的檢查結果[3]。對早期胃癌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時,可觀察到比較完整的胃黏膜,從而發(fā)現呈輕度凹陷或凸起狀的病灶組織[4]。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使用胃鏡活檢技術診斷早期胃癌的準確率較高,但與使用外科術后病理檢查技術診斷早期胃癌的準確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異。臨床醫(yī)生應不斷提高進行胃鏡活檢的技術,從而提高使用胃鏡活檢技術診斷早期胃癌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