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波
(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貨運部,北京 100844)
中歐班列是由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集團”)組織,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運行時刻開行,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鐵路國際聯運列車[1]。中歐班列與海運、空運相比,在時效、價格、安全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比較優(yōu)勢。截至2020年,中歐班列已經累計開行超過3萬列,通達歐洲近百個城市,成為了新形勢下國際產業(yè)鏈、供應鏈的重要載體,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為提升中歐班列運輸時效競爭力,在其發(fā)展之初按照列車速度120 km/h鋪畫運行圖,但由于列車開行頻次低且運輸需求分散,單獨鋪畫各發(fā)站至口岸站的全程班列線條造成鐵路運輸能力的浪費[2]。為此,根據中歐班列境內外運輸組織特點,探索采取境內“圖定臨時結合”、圖定“干支結合”的獨特運輸組織模式,與境外鐵路運輸協調組織創(chuàng)新結合,有力助推中歐班列在“十三五”時期實現了快速發(fā)展。
中歐班列在“十三五”期間已發(fā)展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標志性品牌,班列開行列數由2016年的年發(fā)運1 702列增長到2020年的12 406列,年均增長達64%,2018—2020年開行列數均突破《中歐班列建設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確定的年開行5 000列的目標,截至2020年底,中歐班列開行范圍已拓展到歐洲21個國家98個城市。2016—2020年中歐班列圖定開行列數如表1所示。
表1 2016—2020年中歐班列圖定開行列數 列Tab.1 Number of scheduled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trains from 2016 to 2020
2020年,中歐班列共開行12 406列,國內開行城市達到48個,其中37個國內城市按圖定開行方案開行9 266列,占全部運量的75%;43個國內城市按臨時開行方案開行3 140列,占全部運量的25%。2020年4季度運行圖共鋪畫中歐班列運行線73條,其中去程37條(干線23條、支線14條),回程36條(干線17條、支線19條),節(jié)省干線線條達33條。據境外鐵路通報,中歐班列在寬軌段、歐洲段日平均運行里程均超過1 000 km。
按貨源和出境口岸不同,中歐班列分西、中、東3個通道組織開行[3]。西部通道班列,主要吸引中西部地區(qū)與歐洲間的進出口貨源,經隴海(連云港—蘭州)、蘭新(蘭州—烏魯木齊)等線路運輸,從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口岸出入境[4]。中部通道班列,主要吸引華北、華中地區(qū)與歐洲間的進出口貨源,經京廣(北京—廣州)、集二(集寧—二連浩特)等線路運輸,從二連浩特口岸出入境。東部通道班列,主要吸引華東和華南沿海、東北地區(qū)與歐洲間的進出口貨源,經京滬(北京—上海)、哈大(哈爾濱—大連)等線路運輸,從滿洲里、綏芬河口岸出入境。
目前中歐班列已經從高速發(fā)展轉向高質量發(fā)展,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海運、空運處于半停滯狀態(tài),而中歐班列憑借自身穩(wěn)定、快速的優(yōu)勢迅猛發(fā)展。隨著我國步入“十四五”發(fā)展時期,對中歐班列提出了新的發(fā)展要求。
(1)中歐班列設施設備需滿足日益增加的多樣化運輸需求。隨著中歐班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班列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5],為保證班列穩(wěn)定開行,亟需對口岸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口岸接發(fā)列車能力及換裝能力,避免在班列高峰期出現口岸擁堵的現象[6],影響班列高質量穩(wěn)定運行。同時班列多樣化的發(fā)展也給中歐班列技術裝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進一步加快集裝箱等技術裝備的升級,完善箱型箱類,滿足冷鏈、商品車等多樣化貨物運輸需求。
(2)中歐班列運輸服務水平需持續(xù)提升。為保障中歐班列時效性及經濟性,應持續(xù)優(yōu)化中歐班列全程運輸組織模式,推動中歐班列全程時刻表編制、優(yōu)化境內班列運輸組織方式以保障班列時效性、準點率,加強境外回程貨源組織,提升班列價格優(yōu)勢。
中歐班列速度等級高,全程運輸保障水平要求嚴格,強調精準運輸,以保證口岸站及出境聯運的時限需求。由于班列開行初期存在開行城市分布規(guī)律不明顯、班列開行頻次不穩(wěn)定等問題,按照傳統的運輸組織模式組織班列開行,造成鐵路運輸能力的一定浪費。為保障中歐班列時效性、安全性,提升中歐班列核心競爭力,滿足中歐班列運輸組織要求,國鐵集團從境內、境外2個方面對中歐班列運輸組織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實踐,采取“圖定臨時結合”、圖定“干支結合”的獨特運輸組織模式,對各地培育中歐班列市場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圖定臨時結合”運輸組織方案制定。①圖定開行方案。中歐班列圖定開行方案是指針對一段時期內開行穩(wěn)定、達到一定開行頻次而納入運行圖的開行方案,主要包含車次、裝車組織站、始發(fā)(技術)站、到達(技術)站、卸車組織站、編組內容、運行徑路、開行周期、列車速度等內容,運輸部門根據開行方案鋪畫中歐班列運行圖。中歐班列圖定開行方案的運行圖一般按不低于1 000 km/d鋪畫,使用車輛、編組要求、牽引質量應符合120 km/h貨物列車運行圖相關技術條件。②臨時開行方案。中歐班列臨時開行方案是指針對未納入中歐班列圖定開行方案以及圖定開行方案無法滿足開行需求的臨時制定的開行方案[7]。一般適用于處于市場培育期的新增中歐班列運輸需求,以及受線條能力、牽引質量、軸重等因素限制無法按照圖定開行方案開行的中歐班列運輸需求。中歐班列臨時開行方案按照技術直達列車方式開行,使用80 km/h的普通貨車編組,按調度命令指定的日期、車次、運行徑路等要求開行。
(2)“圖定臨時結合”運輸組織方案優(yōu)化調整。為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口岸和線路運輸能力,按照“利用率低取消、臨時穩(wěn)定入圖、主線能力充分利用”等原則,根據口岸能力和既有圖定線條利用率情況,對圖定開行方案進行優(yōu)化調整。運輸組織方案一般每個季度優(yōu)化調整1次。
(1)圖定“干支結合”開行方案制定。中歐班列圖定開行方案分為干線方案和支線方案,其中干線方案是始發(fā)(技術)站與口岸站間的開行方案,支線方案為始發(fā)(技術)站與干線上接續(xù)技術站間的開行方案。中歐班列在始發(fā)(技術)站和到達(技術)站間分別按干線、支線上的車次和時刻運行,接續(xù)技術站為干支線車次的轉換點。中歐班列“干支結合”示意圖如圖1所示。以阿拉山口口岸一組干支線開行方案為例,成都班列為干線開行方案,西安班列和重慶班列以蘭州北為接續(xù)站點,在蘭州北換車次繼續(xù)前往阿拉山口口岸站,其中新筑至蘭州北、興隆場至蘭州北均為支線方案,3個班列的運行徑路在蘭州北至阿拉山口口岸站之間為重合徑路。
圖1 中歐班列“干支結合”示意圖Fig.1 Sequential diagram of “combining trunk lines with branch lines” of China-Europe Railway Express
(2)圖定“干支結合”方案班期排定。圖定中歐班列按照“干支結合”開行方式既充分利用了鐵路運輸能力,又最大限度保障了各地開行頻次較低中歐班列的運行品質要求,對各地培育中歐班列市場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中歐班列“干支結合”開行方案制定的難點是班期排定。由于一條干線需對應1條或多條支線,因此去程班列必須排定干線和各支線在始發(fā)技術站的具體開行日期,才能避免使用同一干線的2列或以上干支線班列在同一天到達接續(xù)技術站,否則將造成其中1列或以上班列在接續(xù)技術站滯留,回程班列則不存在這一問題。
考慮中歐班列大部分為跨局開行,“干支結合”班列排定具體開行日期工作由中歐班列客服中心統一負責,由其根據客戶需求、圖定開行方案、口岸能力、計劃商定等情況,按月排定中歐班列輪廓班期,按周排定具體開行班期。周班期在月輪廓班期框架內調整,取消月輪廓班期框架內的無效開行需求,增加實際開行需求,進而形成周班期下達貨源組織單位和鐵路運輸單位實施。
中歐班列開行需要經過貨物集結、運輸組織、口岸換裝交接、進出境檢查、通關報關、信息交換等諸多流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保證境內運輸組織的同時也必須保證境外運輸組織高效運轉,才能讓中歐班列取得競爭優(yōu)勢。中歐班列發(fā)展初期全程運輸時間較長,運輸價格較高,如何讓參與運輸的國家做到緊密配合和密切協作成為中歐班列面臨的關鍵問題。在中國鐵路的倡議推動下,2017年中國、白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國、波蘭、俄羅斯鐵路成立了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下設秘書處、運輸組織和營銷專家工作組、信息協作專家工作組,建立了中歐班列國際鐵路合作機制。在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框架下,根據中國段、寬軌段、歐洲段鐵路運輸特點,聯合制定了《中歐班列合并優(yōu)化編組運輸組織協作辦法》《中歐班列發(fā)生運輸組織障礙時相互通報信息和協作辦法》《中歐班列運輸周預報辦法》等合作文件,共同提升中歐班列全程運輸組織效率和運行速度,打造中歐班列核心競爭力。
為實現中歐班列有序交接,提高中歐班列運輸組織效率,壓縮國境站作業(yè)時間,提升中歐班列綜合競爭力,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經過多次協商,制定《中歐班列周運輸預報辦法》保障班列快速有序交接。
日常狀態(tài)下,各方鐵路指定相應部門人員負責協調開展中歐班列運輸周計劃預報工作。班列始發(fā)國于每周五向參與運送的其他國鐵路部門通報下一周的預報信息,并注明運行徑路、國境口岸等必要信息。同時,為保證班列在口岸順利通行,發(fā)運國每日向接運方通報前一日中歐班列實際發(fā)運情況,以便接運方合理安排運輸組織調度。中歐班列運輸組織復雜,途經國家眾多,在運行途中存在不可控風險,因此中歐班列運輸障礙和非正常情況的發(fā)生不可避免。通常發(fā)生的情況有班列由于車輛故障或單證缺失導致途中列車解體,集裝箱內貨物丟失或損壞,集裝箱箱體損壞、貨物超偏載等。當此類情況發(fā)生時,各國之間必須及時溝通、積極協作才能保障班列的運輸通暢。因此,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制定《中歐班列發(fā)生運輸組織障礙時相互通報信息和協作辦法》,保證中歐班列發(fā)生運輸障礙時各方能相互及時通報信息,進行協作。經過協商,規(guī)定在運輸障礙事件發(fā)生時,事發(fā)國鐵路相關部門應及時通知所有參與運輸的其他主體該障礙事件的詳細情況和預計消除時間。同時,始發(fā)、終到國鐵路應及時通知發(fā)貨人、收貨人班列情況和預計到達時間。各國之間指定人員通過電話或郵件的方式溝通,遠期各方將建立統一信息平臺。
為有效利用寬軌段車輛和通過能力,以及加快口岸站換裝速度[8],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提出在準軌和寬軌轉化的口岸站實施“三并二”或“二并一”集并運輸,并共同制定了《中歐班列合并優(yōu)化編組運輸組織協作辦法》。參與集并運輸的中歐班列實施“三并二”集并運輸后,每列裝運不少于61只40 ft集裝箱;實施“二并一”集并運輸后,列車裝運不少于82只40 ft集裝箱,參與集并的班列應保證歐洲段的承運人唯一,不允許不同到站混編。集并運輸組織需要各國鐵路的密切配合,參與集并運輸的班列自始發(fā)站發(fā)車后,發(fā)運國鐵路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通報班列車次、集裝箱箱型、發(fā)車時間、到達口岸時間等所需預報信息,其他各方鐵路嚴格對集并列車按照時刻表盯控,優(yōu)先放行集并列車,保證編組列車在寬軌段全程運輸的完整性。
(1)完善境內外鐵路全程運輸組織機制。加強沿線國家運輸組織緊密銜接,優(yōu)化常態(tài)化班列運輸組織,統籌運用境內外運力資源,提高跨境運輸組織協同保障能力。依托中歐班列7國鐵路協調機制,加強與沿線國家鐵路協作,促進班列運行信息交換,聯合編制全程時刻表,優(yōu)化常態(tài)化中歐班列組織,不斷拓展貨物品類,提高國際鐵路物流協作水平。推進國際鐵路物流全程盯控,強化應急處理,減少運輸擁堵。
(2)創(chuàng)新境內外班列運輸組織方式。創(chuàng)新班列組織方式,境內按照“干支結合、樞紐集散”原則,發(fā)展“樞紐對樞紐”的中歐班列組織方式;推進國內口岸站常態(tài)化集并運輸,提高終到寬軌段的班列編組輛數;境外依托返程貨源樞紐開行歐洲到中國的公共班列,組織集結同方向貨源共享班列資源。
(3)優(yōu)化境外還箱點網絡布局。推進境外樞紐和還箱點建設,支持按照市場化原則參與境外樞紐建設,統籌各企業(yè)境外部署的物流資源,形成境外物流經營合力,打造漢堡、杜伊斯堡、莫斯科等境外樞紐。優(yōu)化境外還箱點網絡布局,在歐洲主要節(jié)點城市和港口,設立更多可堆存管理標準箱和特種箱的鐵路箱還箱點,滿足多樣化用箱、還箱需求。
(4)提升運輸通道的通達性。提升中歐班列通道暢通性,推進通道多樣化,提高中歐班列通道的可通達性,保障中歐班列運行的安全穩(wěn)定。持續(xù)完善沿線7國為主體的西、中、東3大通道,提升既有主線通道運能運力。拓展其他運輸通道,可通過土耳其、希臘等進入南歐、西歐,進一步完善“一帶一路”鐵路物流網絡。
(5)加強進出境口岸便利性。優(yōu)化我國出境口岸,拓展境外入歐新口岸,統籌運用沿線口岸換裝能力,保障中歐國際物流通道暢通穩(wěn)定。提升我國5大口岸的換裝能力,對滿洲里站、二連浩特站、阿拉山口站進行擴能改造,提高集裝箱列車的接發(fā)、換裝能力。協調境外馬拉舍維奇、后貝加爾、扎門烏德等重點口岸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疏通境外換裝節(jié)點瓶頸。完善境內口岸功能,優(yōu)化汽車、糧食、木材、郵(快)件等口岸布局。
(6)加快設施設備升級。發(fā)展鐵路內陸集裝箱和特種集裝箱,不斷完善集裝箱種類及型號,滿足冷鏈、商品車等高附加值貨物運輸需求,堅持配置先進的技術裝備,選擇高效、經濟、環(huán)保的裝卸機械作為主要機型,科學確定裝卸機械配置數量及選型標準,配備專業(yè)化裝卸吊具,提高裝卸機械化水平。
中歐班列運輸組織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有力支撐了中歐班列在“十三五”期間快速、安全、高質量發(fā)展,形成了較為完整、高效、適應境外鐵路條件和中歐班列運輸需求特點的一整套運輸組織體系,并復制到中國與中亞、西亞、東南亞、外高加索等地區(qū)國家間開行的鐵路國際聯運班列。隨著中歐班列進入高質量發(fā)展新階段,中歐班列運輸組織模式也將根據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zhàn)繼續(xù)優(yōu)化完善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好地適應境內外市場需求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