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曾真,周定偉,劉橙橙,劉莉,韓鵬艷
(重慶市巴南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0055)
周圍性面癱又稱貝爾氏麻痹。臨床上一般表現為面部一側的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以及眼裂變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患側可能無法皺眉、露齒、鼓頰,可能有流涎等癥狀。因失治誤治,病程已過2月的面癱無好轉的周圍性面癱稱難治性面癱,一般而言,此類面癱實際治療難度大[1]。近年來筆者所在科室采用董氏奇穴動氣針法配合電針治療難治性面癱30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于重慶市巴南區(qū)中醫(yī)院針灸理療康復科門診以及采取住院治療難治性面癱患者60例,將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治療組、對照組,每組患者3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分組 例數 性別 年齡(歲) 病程(月)女男治療組 30 17 13 52.73±15.96 3.74±1.08對照組 30 16 14 60.27±12.83 3.88±1.13
1.2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特發(fā)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擬訂。①急性起病,一般僅僅3 d左右就可達到高峰;②因為單側周圍性面癱,也可能伴有其他癥狀,例如耳后疼痛、聽覺過敏、唾液分泌異常等癥狀;③非繼發(fā)原因引起。
1.3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石學敏主編《針灸學》的診斷標準。①起病突然,往往發(fā)病于春秋季,并且常會有受寒史或者存在一側面頰、耳后完骨處等處疼痛或者發(fā)熱癥狀;②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③一側不能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④檢查肌電圖項目可見異常。
1.4 納入標準。病程在2個月或以上者;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在Ⅲ級及以上者;年齡為18~70歲,且首次發(fā)病。本次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5 排除標準。合并亨特綜合征、格林巴利綜合征、腫瘤、腮腺炎、淋巴腺炎、中耳炎的周圍性面癱以及腦血管疾病導致的中樞性面癱癥狀;合并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者;不適宜于針刺的其他疾病患者;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6 方法
1.6.1 治療組:以董氏奇穴理論指導,結合動氣針法配合電針治療。方法:董氏奇穴中取患者的健側靈骨、大白、三泉、側三里、側下三里、足三重、木斗、木留,電針取穴:百會-大椎,患側風池-翳風、陽白-太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承泣-顴髎、頸部夾脊穴等穴。囑患者仰臥,先取健側董氏奇穴針刺,得氣后囑患者活動面部,留針30 min后加患側電針治療,用斷續(xù)波,與董氏奇穴針一起,留針20 min。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6.2 對照組。電針治療取穴:百會-大椎,患側風池-翳風、陽白-太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承泣-顴髎、頸部夾脊穴、足三里(雙)。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再加電針治療,用斷續(xù)波,留針20 min。隔日治療1次,10次為一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7 觀察指標、療效評定標準。觀察指標:①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②中醫(yī)癥狀療效標準。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癥候療效根據中醫(yī)癥候積分來評定。即(治療前中醫(yī)癥候積分-治療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治療前中醫(yī)癥候積分×100%。治愈:癥狀體征均已消失,面部功能正常,治療指數>90%。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面部功能基本正常,療效指數>70%,≤90%。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面部功能部分正常,療效指數>30%,≤70%。無效:癥狀體征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
1.8 統計學分析。所有記錄數據輸入SPSS 20.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所有數據均先采用正態(tài)分布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行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則行非參數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類資料用檢驗,等級資料用兩樣本比較Wilcoxon秩和檢驗(校正),兩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自身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或Wilcoxon配對秩和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ouse-Brackmann面部功能分級情況比較,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House-Brackmann面部功能分級情況比較
表3 治療后House-Brackmann面部功能分級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療效積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療效積分比較()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療效積分比較()
注:經t檢驗,◢治療前兩組比較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P<0.05,▽同組內比較P<0.05。
分組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23.65±3.90◢ 9.82±7.13?▽對照組 30 23.47±5.10◢ 14.36±8.14?▽
2.3 療效比較。經秩和檢驗處理,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周圍性面癱屬于因莖乳孔內面神經炎癥影響、患有急性水腫或者面神經受壓引起的病癥。難治性面癱則指因為治療不當或者患者面神經有嚴重損傷等致長時間長期不能痊愈,一般為一側的面部表情肌群出現運動功能障礙,或有鱷魚淚、聯帶運動以及患者面肌痙攣、面肌有明顯僵硬感、倒錯、面肌萎縮等臨床表現[2]。在中醫(yī)學上稱之為“口僻”,多因機體正氣缺乏,脈絡空虛,受風寒或者風熱影響面部經絡而發(fā)病。病機是“虛、寒、瘀”。久病不愈,以綜合治療為主,多以針刺配合埋線、火罐、中藥、艾灸等具有增加穴位刺激的方法來加強針刺通絡溫補作用[3]。
董氏奇穴以及相應的針刺療法在海內外均有應有,奇穴分布與臨床實際應用起源于傳統中醫(yī)經絡理論以及針灸療法,同時也有一些創(chuàng)新特色,已經形成新的體系,有研究、發(fā)展前途[4]。董氏奇穴中靈骨、大白穴居于手陽明大腸經,根據“穴位所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一理論依據,靈骨、大白穴都能夠發(fā)揮出治療頭面部疾病的效果,而陽明經本身屬于多氣多血的經脈,針刺本穴能夠有效鼓動機體周身氣血,可以使驅邪外出;另外,肝與大腸別通,對這一穴位行針刺能夠借助肝藏血上行頭面,從而發(fā)揮濡養(yǎng)頭面部經筋的作用。胡夢[5]發(fā)現運用動氣針法巨刺三泉穴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療效優(yōu)于單純常規(guī)電針治療組,足少陽膽經之上的三泉穴,依照臟腑別通的相關理論,心與膽相別通,心主血脈,所以,對這一穴行針刺可以起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功效。側三里、側下三里、三重、木斗及木留穴均位于足陽明經與足少陽經之間,根據足陽明經胃及經足少陽膽經循行經過面部,針刺上述穴位能夠溝通兩經氣血,從而驅邪外出,有效治療面癱。
董氏奇穴采用針刺健側穴位的方式有效激發(fā)機體經氣,結合“氣血互注”醫(yī)學理論有效消除患區(qū)的經絡痹阻癥狀[6]。動氣針法是針刺特定穴位得氣后令患者活動患處而使氣集中于患處,加強針刺治療效果的方法,在臨床使用時,能極大地提高針刺穴位的臨床療效[7]。早在古代,古人已經意識到治神的重要性,講究“動引其氣”,針穴與患處之氣相引,達到疏導及平衡作用[8]。董氏奇穴動氣針法可調整局部經絡氣血平衡,直指病灶。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際治療有效率和恢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在治療期間未發(fā)現其他風險,所以難治性面癱的治療中,以董氏奇穴針刺+動氣針法為患者治療,可以提高有效率,減少患者承受的病痛[9]。
綜上所述,由于難治性面癱的治療尚未完全成熟,在現代治療方式的基礎上施以董氏奇穴動氣針療法治療,會有更好地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