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官保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jié)合所學具體內(nèi)容,巧妙創(chuàng)設(shè)一個學生“好奇”的學習情境,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所學內(nèi)容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
一、創(chuàng)設(shè)問答情境,誘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們只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才能使學生樂意跟著我們學習。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意構(gòu)建民主的氛圍,用親切的談話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快樂地深入學習課文。
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教者提出問題:“你們覺得濟南的冬天氣溫怎么樣?”多數(shù)學生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寒冷!”教者緊接著反問學生:“真的寒冷嗎?”學生感到莫名其妙,并理直氣壯地回擊:“我們地理書上有,濟南的位置在我們北邊很遠,這兒的冬天已經(jīng)夠冷的了,濟南的冬天一定比這兒冷!”教者笑著說:“我建議你們還是先讀讀課文,再告訴我吧!”學生感到更加好奇了,一氣呵成地將課文讀完,許多同學驚訝地喊了起來:“想不到竟然是‘溫晴!”見此,教者乘勝追擊,接著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北方的濟南溫晴的原因是什么?”“因為溫晴,那濟南全城的冬天是怎樣的?遠看濟南的山是怎樣的?俯視和仰視濟南的水又分別是怎樣的?”從而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有重點地把課文閱讀完了。
二、創(chuàng)設(shè)討論情境,誘導學生研讀課文
學生自讀的時候,往往是把課文瀏覽一遍,尤其中等生、后進生,很少帶著疑問去閱讀。為了促進學生讀書有“長進”,讓“讀書無疑”的學生“有疑”,教師要采取“教有疑”的方法,在學生自學一些內(nèi)容較長、主題較深的課文前,提出一些中心句或重點詞句誘發(fā)學生閱讀思考,深入學習課文。
如為了讓學生自主讀懂《孔乙己》,教者讓學生自學文本,并將這一課的中心句用投影打給學生,并讓學生注意分別加上不同符號的三個詞:“同學們,小說中說:‘孔乙己是唯一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請自主閱讀課文,想一想‘穿著長衫的是什么身份的人?‘站著喝酒的是什么樣地位的人?‘唯一是何意?為什么他成了‘唯一的人呢?”真是“牽一‘句而動‘全文”,學生為了弄清這一句話中被標注符號的三個詞所蘊含著的問題,把小說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然后又圍繞三個詞反復地讀,在課本上作注,和前后左右的同學進行交流,最終一個個臉上露出了微笑……同學們把這三個詞的問題弄清了,小說的基本內(nèi)容也就理解了。
三、創(chuàng)設(shè)想象情境,誘導學生領(lǐng)悟課文主旨
學生由于好奇心強,因此也極富想象力。在我們初中的語文課文中,有些地方看似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矛盾。我們?nèi)绻谡Z文教學中,巧妙抓住這些看似矛盾之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這樣不僅能填補作者在文字間留下的空白,而且能深入領(lǐng)悟課文的主旨。
如在學習《天上的街市》一課時,教者先以交流的方式與學生一起回憶夏天夜晚仰望天空所看到的美麗景象,順勢讓他們說說,由夏夜的群星燦爛都聯(lián)想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想到了‘星羅棋布這個成語”;有同學說,“由北斗星座想到了“馬蹄”,想到了“天馬在天空奔馳”;還有許多同學說,“由天上的‘銀河想到了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的故事”。然后教者就勢一收,激發(fā)學生帶著剛才的想象去對比閱讀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對比閱讀中,大家對詩中的聯(lián)想產(chǎn)生了共鳴,但對“牛郎織女可以在銀河自由往來”感到有悖傳說。見此,教者又趁勢用投影打出“背景資料”,學生恍然大悟——噢,原來作者借此來表達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對光明的追求這一情感?。?/p>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于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閱讀、鑒賞、感悟文本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討論交流,從而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