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瀟 雷靂(編譯)
感恩對有些人來說很容易,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并不如此。例如,給予對小孩子來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實上,5歲以下的孩子非?!白运健?,他們不愿意分享玩具,并且想獨占所有節(jié)日糖果。那么成人要如何讓孩子們理解感恩的精神和意義?
一、幼兒給予他人幫助的條件
大多數(shù)情況下,給予意味著要舍棄一些東西,這就讓給予變得更加困難,尤其是對幼兒來說。首先,給予他人意味著必須控制任何想要把一切都留給自己的想法或沖動。此外,我們大多數(shù)人給予他人某物或者幫助,是因為我們知道這將使他們受益,或在某種程度上使他們快樂。而理解他人對幼兒來說可能是個難題。因為理解另一個人可能的想法或感受的能力,即心理理論是一種發(fā)展緩慢的能力,幼兒通常要到5歲或6歲時才會發(fā)展完整。但如果不是以放棄他們摯愛的玩具或食物為代價,他們的行為通常是相當親社會的。例如,有研究表明,14~18個月的幼兒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明顯遇到麻煩的成年人,這個年齡的孩子甚至會安慰看起來沮喪的母親。
二、給予他人幫助的意義
大量證據(jù)表明,給予和感激有益于人們整體的健康和幸福。盡管幼兒很難給予他人或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資源,但有證據(jù)表明,給予也會讓他們感到更快樂。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給兩歲的幼兒一碗零食——金魚或泰迪熊格雷厄姆形狀的糖果,并要求他們與一個玩偶分享他們的零食。結果發(fā)現(xiàn),與不和玩偶分享糖果的孩子比,分享的孩子表現(xiàn)出更多體現(xiàn)快樂的行為。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無論是2歲還是80歲,給予他人都有益于個體的幸福和快樂。這一研究結果同樣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一致性。
此外,在經(jīng)濟游戲中,那些被誘發(fā)感恩情緒的人會比那些無感恩情緒的人給別人更多的錢,付出更多的努力。感恩還可以幫助人們克服一些更自私的誘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并在未來的社會交往中更具合作精神,從而在獲得獎賞前愿意忍耐更長的時間。此外,感恩情緒還與各種需要自我控制的積極健康行為有關,如好好吃飯、經(jīng)常鍛煉、更少沾染毒品和酒精等。
三、引導幼兒學會給予的有效策略
家長可以通過一些行為來引導、鼓勵孩子學會感恩和給予。一是與孩子談論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親社會行為,包括分享和幫助等;二是通過自己的積極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并與孩子談論誠實或對他人友善的好處。總之,通過成人自己的奉獻行為為幼兒樹立榜樣,是培養(yǎng)孩子奉獻精神的最好方法之一。
資料來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baby scientist/202011/the-season-gratitude-getting-kids-share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