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舒,吳菁菁
(1.北京外國語大學 日本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2.福建醫(yī)科大學 文理藝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1]。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罢n程思政”逐漸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著力點。大學外語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必修通識課,課時多、影響面廣,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語課程也是學生接觸異國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途徑之一。將思政教育引入外語教學,有助于學生批判性地學習他國文化,取其所長,更好地構筑中國價值,培養(yǎng)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為了推動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的深入發(fā)展,筆者借助CiteSpace對大學外語課程思政領域的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同時,結合文獻探查,對我國大學外語課程思政領域的現狀、發(fā)展、研究主題和脈絡進行梳理,總結已有研究的不足,探討今后的發(fā)展方向,期望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
研究數據源自中國知網(CNKI)的期刊論文數據庫。以“大學外語+思政/思想政治”或“大學英語+思政/思想政治”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截至2020年12月底,共獲得604條結果。剔除其中非研究類、非大學外語為對象的研究,共獲得449篇有效論文。
大學外語課程思政領域的文獻數量在近年間增長顯著。文獻數量的變化直接反映了某一研究領域知識量的積淀和發(fā)展水平。該領域的研究始于1989年,初期發(fā)文量較少,至2016年年底刊文量共38篇,占總量的9.2%。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有關課程思政的表述后,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以及教育部相繼發(fā)文,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由此,外語課程思政研究進入了高速發(fā)展的階段,2017年至今,發(fā)文量已達411篇,占總量的91.5%。
外語課程思政領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見。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論文往往代表某一領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30年來,核心或CSSCI期刊論文共15篇,占論文總量的3.3%。以2017年為界,前25年間核心或C刊論文5篇,占此階段論文總量的13.2%;而2017年后核心或C刊論文共10篇,占比約2.4%。與學界對外語課程思政與日俱增的關注相比,高質量研究成果的增長略顯滯后。
外語課程思政領域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群體。根據文獻計量領域洛特卡定律,在成熟的研究領域中發(fā)表單篇論文的作者約占作者總數的60.8%。而在大學外語課程思政領域中,發(fā)表一篇論文的作者共419人,占總體的71.4%,比例高于洛特卡定律的標準,說明此領域的研究者群體尚不穩(wěn)定。
關鍵詞是文獻核心內容的代表。CiteSpace的時區(qū)圖可以顯示關鍵詞的出現節(jié)點。利用CiteSpace的時區(qū)圖,結合刊文量的時序變化,可以把握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的發(fā)展狀況。本研究設定時間跨度為1989-2020年,時間分區(qū)為4年,顯示詞頻為5次,借助CiteSpace軟件在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時間圖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關鍵詞數量近4年出現爆發(fā)式增加。這一趨勢同刊文量的增勢變化一致。1989年-1996年出現的關鍵詞僅4個,分別為思想政治、外語教學、大學英語和必要性。1997-2004年皆未出現頻次在5個以上的關鍵詞。2005-2016年陸續(xù)出現7個高頻關鍵詞,即德育、教材、教師、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堂教學和中國文化。2017年以后出現的關鍵詞的數量增至11個,不僅涉及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文化自信、立德樹人等),還包括實施手段或內容(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微課和思政元素等)。
2004年以前,刊文量較少,討論聚焦于引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2005-2016年,刊文量增加,研究不僅關注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理念,還涉及了思政教育的實施途徑,如教材、教師和課堂教學等。2017年后,出現的關鍵詞多同實施路徑和教學模式相關,尤其強調在線環(huán)境下的外語課程思政的建設。
關鍵詞的時序變化反映出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的發(fā)展趨勢,也反映出教學設計和實踐的相關研究逐漸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焦點。
文獻計量學多采用關鍵詞聚類的方式來分析研究主題。CiteSpace關鍵詞聚類分析的結果顯示,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領域共存在七個聚類,系統(tǒng)生成的聚類名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教材、可行性、外語學習、課堂思政和線上教學(圖1)。
圖1 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的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
聚類#0“課程思政”聚焦外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出現頻次5次以上的節(jié)點包括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文化自信、教學模式和課程建設等。聚類#1“教學目標”關注教學過程中思政要素和德育要素的融入途徑。高頻節(jié)點為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德育、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聚類#2“教材”的代表節(jié)點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教材和大學生,體現了對思政教育實施路徑的關注。聚類#3“可行性”從價值導向和弘揚中國文化的角度闡述外語課程思政的重要使命,高頻節(jié)點包括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可行性、必要性和價值觀;聚類#4“外語學習”則從中西方文化對撞的角度闡述思政教育在外語學習中的意義,重要節(jié)點包括外語教學、人才培養(yǎng)和中西方文化。聚類#5“課堂思政”和聚類#7“線上教學”都強調了在線環(huán)境下的外語課程思政教學。代表節(jié)點包括混合式教學、新媒體、線上教學、微課、互聯(lián)網和課堂思政。
根據聚類信息,七個聚類可被歸結為兩大主題。一是對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實施理據的探討,包括聚類#3“可行性”和聚類#4“外語學習”;二是聚焦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實踐教學設計,包括實施路徑的探索和教學模式的構建等,涵蓋其余5個聚類。
在關鍵詞時區(qū)分析和聚類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二次文獻(以核心和CSSCI論文為主)探查,以兩大研究主題為線索,梳理30年來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脈絡。
實施理據是指外語課程中引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該主題出現于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的初期,并貫穿整個發(fā)展階段。最初,研究者出于對他國語言和文化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取向的顧慮,提出需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起到防止不良文化侵襲的作用[3]。此后,隨著學界對外語課程雙重屬性(工具性與人文性)認識的逐步深入,外語課程的育人功能益發(fā)受到重視,作為實現育人目標重要手段之一的思政教育逐漸成為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4]。在此基礎上,近來的研究又增加了新的視角,從當前國情需求出發(fā),指出外語課程思政同時肩負著培育文化自信[5]、弘揚傳統(tǒng)文化[6]的重要使命。
外語課程思政實施理據的研究開始較早,跟隨時代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和國情需求不斷深入,已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實踐教學設計的研究由除聚類#3和聚類#4以外的5組聚類構成,這是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問題。
在初步確認了外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后,教學實踐的討論和研究早期多集中于探索外語課程中實施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者通過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和歸類,列舉了多種可能的實踐途徑,教師、教材、課堂活動是最常被提及實踐渠道[3,7-8]。然而,此階段研究提出的各實施途徑間缺少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和理論支撐,很難為教學實踐提供完整的指導框架。
近年來,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研究者以某一教學要素為切入點,開始嘗試構建外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在線環(huán)境(聚類#5和聚類#7)、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是涉及較多的三個方面。有關在線環(huán)境的研究主要以半結構化訪談的數據為基礎,提出Story-Think-Pair-Share(STPS)路徑策略,探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路徑[9];以教學過程為主題的討論中,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借助巴班斯基最優(yōu)化理論從教學全過程出發(fā)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進行探索[10];在教學內容的研究中,文獻探討了不同思政內容同外語教學的結合。如立德樹人總任務下大學外語教學內容的重構原則[11],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同層面對教材內容進行評估[4]。除理論模型設計外,課程思政也存在少量的實證研究。有文獻以《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為例,探討外語課程思政的具體實施方案,提出從文本主題和篇章語言兩個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國家政策、時政新聞、國學經典和傳統(tǒng)文化等要素[12]。
有關實踐教學設計的研究經歷了由實施渠道探索到教學模式建構的發(fā)展歷程,呈現了由經驗向理論模式轉型的變化傾向。但從當前研究來看,存在兩方面的問題。(1)有關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多采用經驗總結和框架構建等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實證研究較少,且往往是質性研究,缺少定量研究的數據佐證。(2)現有研究多從教師的角度來探索如何推動外語課程思政,缺少從學生角度來考慮如何以學生更易接受的方式落實課程思政[8]。
大學外語思政研究經歷數個發(fā)展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存在一些問題。分析結果顯示,現有問題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分別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略少、研究群體尚未形成、研究方法單一和研究視角類同。為了應對國內外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實現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需要進一步推動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
要改善研究者群體不穩(wěn)定和產出成果質量欠佳的問題,可以從教學協(xié)作和科研合作兩方面入手。在教學協(xié)作方面,打造協(xié)同育人模式下的教學協(xié)作網絡。該網絡不僅包括外語專業(yè)教師間的協(xié)作,還包括同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及學校相關部門的溝通協(xié)同。教學協(xié)作網絡的構建不僅促進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協(xié)同發(fā)展,也為相關領域跨學科的人員交流提供了大量的機會,助力研究者群體的形成。在科研合作方面,構建研究者合作網絡和機構合作網絡,通過跨學科和跨學校的學術交流,促成高質量的學術研究合作,為催生外語課程思政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提供有力的支撐。
教育學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為思辨、質性和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一方面需要繼續(xù)推進思辨性探討,或通過歸納、優(yōu)化和提煉教學經驗,或借鑒成熟的外語教學理論,探索適用于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理論變式,為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也需要擴大實證研究,通過對不同條件下教學案例的分析,實踐理論模型,完善教學框架。同時,通過問卷、訪談和在線數據等多種測量手法收集參與者的反饋和相關信息,對教學成果的信度和效度進行驗證,為深化研究提供多維度的數據支撐。
目前,從學生角度探討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尚不多見。針對這一問題,研究者首先需要把握學習者的相關信息,包括明確學習者的認知和情感需求,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關注焦點,收集學生在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的反饋和真實體驗。在了解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將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與學生的訴求、興趣相結合,通過滿足訴求來增強學生的效能感,通過對關注焦點的學理分析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對學生反饋的分析來調整教學設計,構建以學習者內生動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