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寧
(中信惠州醫(yī)院,廣東 惠州 516006)
研究[1]顯示,4/5 以上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為甲狀腺乳頭狀癌,而病灶直徑10 mm 以下的為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若不及時治療極易進展、惡化,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上常用的治療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方法有開放式外科手術和經皮微波消融術,但二者的臨床療效在臨床上尚未有明確的定論[2]。本研究旨在對比經皮微波消融與開放式外科切除治療低風險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 年2 月至2018 年6 月收治的124 例低風險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發(fā)結節(jié),距離甲狀腺被膜不足2 mm,結節(jié)直徑10 mm以上,病理確診為乳頭狀癌,無頸部及遠處轉移,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證實頸部淋巴結轉移,甲狀腺微小癌病灶內粗大鈣化,有甲亢、橋本氏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病變,對側聲帶異常的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B 組 各62 例。A 組 男12 例,女50 例,平均年齡(47.23±15.30)歲,病灶直徑(7.19±1.95)mm;病灶位置:左側29 例,右側33 例。B 組男10 例,女52 例,平均 年齡(46.95±15.14)歲,病灶直徑(7.20±1.90)mm;病灶位置:左側30 例,右側32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B 組采用開放式外科切除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在頸前鎖骨上1 cm 的水平位置切開6.0 cm,切除患側甲狀腺側葉和峽部,預防性中央區(qū)淋巴結清掃,手術結束后負壓引流3 d。A 組采用經皮微波消融治療: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頸部墊高,持續(xù)吸氧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局部皮下浸潤麻醉、頸叢神經阻滯,在甲狀腺真假被膜間注射生理鹽水形成 “液體隔離帶”,低功率25 W,按深部到淺部的順序進行移動消融治療,直到超聲檢查顯示氣體范圍超過病灶3 mm,消融術結束5 min 后再次靜推造影劑,保證結節(jié)周圍3 mm 區(qū)域內無增強,后給予冷敷30 min。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指標: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②甲狀腺激素指標:采用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于治療前及治療后后1、3、6、12、24 個月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后檢測促甲狀腺激素(TSH)、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③并發(fā)癥:比較兩組的輕度疼痛、中度疼痛、聲音嘶啞、飲水嗆咳、抽搐、頸部腫脹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行t 檢驗,計數資料 [n(%)] 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A 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的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2.2 兩組的甲狀腺激素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的TSH、FT3、FT4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1、3、6、12、24 個月,A 組的TSH 顯著低于B 組,FT3、FT4顯著高于B 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甲狀腺激素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的甲狀腺激素指標比較()
2.3 兩組的并發(fā)癥比較A 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fā)癥比較 [n,n(%)]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預后良好的惡性腫瘤,其生物學行為較為溫和,多數患者終生無腫瘤惡化、進展等,但仍需要對其進行積極治療,以改善患者的預后[3]。目前臨床上對于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治療尚存在一定的爭議,國內治療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主導方法是外科切除[4],但外科切除病灶的患者擔心術后瘢痕會影響美觀,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存在抗拒心理,部分患者機體機能較差,難以耐受手術,部分患者因為術后較多的隨訪而產生焦慮情緒,以上因素均限制了外科切除在臨床上的應用。
經皮微波消融是一種介于開放性外科手術和密切隨訪之間的微創(chuàng)治療,雖然適應證較為嚴格,但在治療過程中只需局部麻醉、超聲探查等,并且治療時間縮短,術后疼痛緩解,治療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優(yōu)勢逐漸在臨床上得到認可[5]。本研究采用的經皮微波消融術為低功率移動消融,病灶內部碳化減少,可促進機體的吸收。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B 組(P <0.05),表明經皮微波消融治療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更加微創(chuàng)、高效,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易于被患者接受;A 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B 組(P <0.05),表明經皮微波消融治療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安全性更高,這與經皮微波消融采用的 “液體隔離技術”、移動消融技術等密切相關。術后,A 組患者的TSH、FT3、FT4水平較開放性外科切除治療的患者更加穩(wěn)定,原因在于經皮微波消融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對正常的甲狀腺組織損傷小,而外科開放式手術則切除整個側葉,致使甲狀腺激素發(fā)生紊亂,降低患者的甲狀腺功能。
綜上所述,經皮微波消融與開放式外科切除均是治療低風險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有效手段,但經皮微波消融術更加微創(chuàng)、高效,并發(fā)癥風險更低,對患者甲狀腺功能損傷更輕,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