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斌,付佳麗
(惠陽三和醫(yī)院 影像科,廣東 惠州 516211)
原發(fā)性肝癌多發(fā)于男性群體,病情發(fā)展較快且患者生存率較低,而肝轉移瘤是一種非原發(fā)性肝癌,可能由結腸、胰腺或胃部等器官轉移至肝臟。目前臨床常采用CT、MRI 等方式對以上兩種疾病進行診斷,由于二者的影像學特征較為相似,臨床診斷時易誤診,貽誤最佳治療時機[1]。動態(tài)對比增強MRI(DCE-MRI)在常規(guī)MRI 基礎上增強功能性成像,根據血流動力學的不同成像情況對疾病進行鑒別區(qū)分,并能通過觀察定量參數的變化更有效評估腫瘤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2-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DCE-MRI 功能成像參數對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的鑒別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疑似肝臟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61 例,女39 例;年齡52~69 歲,平均年齡(60.21±5.34)歲。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就診前接受過相關治療;②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異常;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1.3 方法入選患者均行DCE-MRI 檢查,儀器為飛利浦Ingenia II 3.0T MR 機?;颊呷⊙雠P位,先常規(guī)腹部平掃,范圍為膈頂至雙腎下側,儀器參數:視野(FOV)380 mm,層厚5 mm,間隔1.2 mm;掃描序列為:T2WI:TR 為1 200 ms,TE 為80 ms;T1WI:TR 為3.20 ms,TE 為1.5 ms;DWI:TR 為7 500 ms,TE 為70 ms。而后進行DCE-MRI 掃描,采用軸位T1WI 快速三維容積序列,TR 為3.20 ms,TE 為1.5 ms,FOV 為350 mm × 285 mm,矩陣為288 × 164,層厚5 mm,層距0 mm,檢查2 次,翻轉角15°。預掃描角度為5°、10°、15°,在第3 期掃描時注射釓噴酸葡胺(Gd-DTPA),劑量為0.1 mmol/kg,速度為3.5 mL/s,完成后以相同速度用20 mL 生理鹽水沖洗。所有DCE-MRI 檢查結果由2 名資深影像學醫(yī)師獨自檢閱,閱片時重點觀察病灶尺寸、邊界、形態(tài)、部位以及血流情況,繪制最大病灶感興趣區(qū)域(ROI),采用DCE-MRI 自帶增強軟件計算容積轉運常數(Ktrans)、速率常數(Kep)、血管外細胞外容積分數(Ve);存在歧義圖像需召集其余肝膽外科及放射科醫(yī)師共同討論。
1.4 觀察指標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診斷 “金標準”,分析DCE-MRI 檢查與術后病理檢查對于原發(fā)性肝癌和肝轉移瘤鑒別診斷的一致性,并比較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患者的Ktrans、Kep與Ve值差異。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一致性采用Kappa 檢驗(Kappa>0.75 表明一致性極好,0.4~0.75 表明一致性較為理想,<0.4 表明一致性差)。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病理檢查結果術后病理檢查證實,100 例疑似肝臟病變患者中原發(fā)性肝癌51 例,肝轉移瘤32 例,其他17 例患者均未發(fā)生肝臟病變。
2.2 DCE-MRI 診斷結果100 例疑似肝臟病變患者經DCEMRI 檢查顯示原發(fā)性肝癌50 例,肝轉移瘤33 例。以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為 “金標準”,DCE-MRI 與術后病理鑒別診斷原發(fā)性肝癌和肝轉移瘤的一致性極好(Kappa =0.893)。見表1。
表1 DCE-MRI 與術后病理的診斷結果比較(n)
2.3 DCE-MRI 功能成像參數Ktrans、Kep、Ve 值與肝轉移瘤患者相比,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Ktrans、Kep及Ve值均顯著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患者的Ktrans、Kep 及Ve 值比較()
表2 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患者的Ktrans、Kep 及Ve 值比較()
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為常見的肝臟病變,且早期臨床癥狀極為相似,既往臨床常采用CT 或MRI 平掃以鑒別診斷以上兩種疾病,但因常規(guī)平掃對于部分微小病灶顯示不夠清晰,極易導致臨床誤診、漏診,因此亟需尋找更準確合理的診斷方式。
近年來,DCE-MRI 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DCEMRI 屬于一種功能性影像,可有效顯示腫瘤血流灌注特征,并能較好地顯示病變組織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及通透性,因此可以更客觀地鑒別診斷肝臟良惡性病變[5-7]。本研究結果顯示,100 例疑似肝臟病變患者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原發(fā)性肝癌51例,肝轉移瘤32 例;DCE-MRI 與術后病理鑒別診斷原發(fā)性肝癌和肝轉移瘤的一致性極好(Kappa =0.893),表明DCE-MRI檢查對原發(fā)性肝癌和肝轉移瘤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Ktrans、Kep與Ve值均顯著高于肝轉移瘤患者,提示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的DCE-MRI 功能成像參數存在明顯差異,可為臨床鑒別診斷原發(fā)性肝癌和肝轉移瘤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分析原因如下:由于腫瘤的進展與轉移主要依賴于腫瘤血管的產生,DCE-MRI 檢查通過有效反映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從而準確鑒別兩種疾??;另外,因原發(fā)性肝癌屬于原發(fā)性腫瘤,伴有較多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微血管不夠成熟,內皮細胞間隙增加可引起基底膜結構發(fā)生改變,進而導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因此原發(fā)性肝癌的Ktrans、Kep與Ve值較肝轉移瘤更高,DCE-MRI 檢查通過顯示血管通透性可較好地鑒別以上兩種疾?。?-9]。鄭天年等[10]的研究結果顯示,DCE-MRI 功能成像參數鑒別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的臨床價值較高,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定量參數高于肝轉移瘤患者,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DCE-MRI 診斷原發(fā)性肝癌與肝轉移瘤的效果理想,其功能成像參數Ktrans、Kep與Ve值可作為鑒別原發(fā)性肝癌、肝轉移瘤的有效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