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我曾經接到過一個媽媽這樣的咨詢,她說:“老師你好,我的女兒現(xiàn)在五歲半,分離焦慮還是很嚴重,假期早上無論有沒有睡醒,我一起,她就醒了,也要跟著起來;我有事要出去,她就要哭,該怎么辦呢?”其實,這和孩子的安全感有很大關系,安全感的建立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非常重要。許多家長不禁要問: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如何建立的?安全感不足的表現(xiàn)有哪些?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我以工作及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就“安全感”的話題提出如下觀點:
記得我女兒剛出生的時候,身邊的長輩們就開始教導:晚上寶寶哭可千萬不要一哭就抱,就讓他哭一會,要不然以后晚上就會一直要整夜抱著睡了。無論你之前有沒有聽到過這樣的建議,希望看完這篇文章,記住一句話,那就是:不要擔心寵壞一個小嬰兒。
6個月之前,寶寶啼哭通常都是生理需要,是真實的信號。比如餓了、冷了、熱了、尿不濕要換了等等。這個階段的小寶寶還沒有能力通過假裝哭來控制父母,因為他們的認知和思維沒有發(fā)展到能夠理解“行為和后果”這樣的邏輯關系的階段。所以,我們需要對寶寶的啼哭做出及時的反應,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寶寶不舒服了。嬰兒也是這樣通過媽媽迅速、穩(wěn)定、重復的行為來認識自己和媽媽的關系,從而建立起對媽媽的安全依戀,進而建立對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所以,對于6個月以內的嬰兒,爸爸媽媽們要及時對寶寶的啼哭做出反應,不要擔心寵壞他。記住,置之不理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一位媽媽說:“我女兒1歲3個月,最近特別黏我。我上洗手間、洗澡、做飯,她都要纏著我不放,要我“抱抱”。即使玩玩具玩得正高興,一旦發(fā)現(xiàn)我要離開,她就會追上來。我?guī)缀跏裁词乱膊荒茏?。孩子所有的這些需求都應該滿足嗎?”
在嬰幼兒期間,依戀的發(fā)展會經歷四個階段。6個月到兩歲期間,這個階段叫“依戀明確期”,是大部分寶寶體驗分離焦慮的高峰期。這個階段寶寶特別黏媽媽,當媽媽離開的時候,寶寶會撕心裂肺地哭喊,這都是正常的。作為父母我們要盡最大的耐心去陪伴和理解他們,幫助孩子在這一階段建立好安全依戀關系。
如果我們能為寶寶安排各種有趣的游戲,并陪伴他一起體驗游戲的樂趣,他就不會覺得很無聊,不會總是尋求媽媽的擁抱或者通過哭來引起媽媽的注意。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媽媽特別害怕寶寶不獨立,所以她們總是想讓寶寶自己獨立去玩耍。其實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越來越黏人,傷害他們安全依戀的建立,讓他們缺乏安全感。因為在他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卻把他推開,這個信息會讓他誤解為媽媽不愛他,從而更加想要“黏”住父母。
寶寶6個月之后,活動能力越來越強,探索欲也越來越強。很多家庭會因為擔心寶寶的安全而限制寶寶的活動,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感受到消極情緒,從而壓抑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請給寶寶一個自由探索的空間。
父母情緒的穩(wěn)定程度也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特別是在安全感建立這件事情上,媽媽的作用大過爸爸,因為孩子分離焦慮的主要對象是媽媽。因此媽媽的情緒穩(wěn)定,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
幾年前,我在做蒙氏老師的時候,班里有個孩子分離焦慮持續(xù)了一個學期,也就是哭了整整5個月,每次和媽媽分開的時候,都一直喊著“媽媽抱媽媽抱”。媽媽是全職帶他,照理已經給了孩子足夠的陪伴時間,可孩子的安全感嚴重不足。后來深入了解了家庭情況,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就是:過度的保護和代辦。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營養(yǎng)》這本書中寫道:所謂的“安全感”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在面對各種困難、問題時是安全的,可以從困難、問題中走過去。所以獨立可以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尤其是3歲之后,孩子將要進入集體生活,比如上幼兒園。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這樣他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去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他所要面對的困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感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多為自己做主、做事情。任何孩子可以自己做出選擇,可以自己做的都讓他充分動手嘗試,因為每一個嘗試的過程都能為他增加一份自信,一份安全感,相信“我可以!”
相信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總是想要和“安慰物”在一起。曾經有個孩子剛入園的時候,媽媽就和我說:“孩子3歲了,晚上睡覺必須捏著奶奶的耳朵睡,這是不是安全感不足導致的怪癖?”
其實,這談不上是怪癖,很多孩子都有類似行為。有的孩子習慣拿著舊玩具或者小被子睡覺或者隨身攜帶,不管這件東西有多臟,他都不嫌棄;有的孩子會把有媽媽氣味的東西當作安慰物,比如一截睡衣的袖子,睡覺的時候必須拿著,還要放在枕邊聞著才安心。
把某一個東西當成重要的依戀物,這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作“過渡性重要他人”?!爸匾恕笔呛⒆拥母改?,或孩子自己選擇的能給他安全感的人?!斑^渡性重要他人”則不是指人,它通常是軟軟的、毛毛的、溫暖的物品,比如毛絨玩具、媽媽的衣服、舊毛巾和毯子等。它常常能夠替代重要他人讓孩子獲得溫暖和安全感,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物。所以孩子的這些舉動,實際上是獲得安全感的過程。3歲前我們可以盡量滿足孩子對“安慰物”的需求,巧用“安慰物”幫助孩子度過斷奶、分床、分房等重要時期。
嬰幼兒早期安全感的建立與培養(yǎng)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幸福。在孩子6歲前,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我想這將是我們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