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兵1, 何 冠, 陳 蓉1, 任勝洪1, 伉 奕1, 柯紹興1, 潘 莎1,張瑞娟1, 鄧秀琴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 PCIV) 又稱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其發(fā)病表現(xiàn)為腦干功能受損癥候群。主要臨床癥狀為眩暈、頭痛、麻木、虛弱、嘔吐、暫時性意識喪失、視力損害、步態(tài)不穩(wěn)等,臨床表現(xiàn)多樣,易反復發(fā)作[1]。多數(shù)學者認為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屬于頸椎病范疇,其發(fā)生發(fā)展與椎動脈本身因素密切相關,改變椎動脈狀況是改善疾病的關鍵[2-3]。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多數(shù)人長期罹患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或聯(lián)合起病的病理基礎,從而增加了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發(fā)生率,加大了腦卒中發(fā)病的風險,甚至可導致后循環(huán)腦梗死,危及生命。近年來,臨床采用熱敏灸結合董氏奇穴治療風痰上擾型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取得不錯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在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中醫(yī)院腦病科確診為風痰上擾型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病人90例。入選標準:①年齡45~80歲。②符合《中國后循環(huán)缺血的專家共識》診斷標準[4-5],主要癥狀包括眩暈、頭痛、肢體或頭面麻木、肢體無力、惡心嘔吐、復視、短暫意識喪失、視覺障礙、行走平衡功能障礙等;伴隨體征:眼球運動障礙、肢體癱瘓、感覺異樣、共濟失調、構音或吞咽障礙、視野缺損、聲嘶、Horner綜合征等。③符合風痰上擾型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6]中醫(yī)診斷標準,風痰上擾證主癥:典型的眩暈癥狀,自覺有視物旋轉感;次要伴隨癥狀:頭痛如裹、惡心欲吐、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膩,脈弦滑;在主證基礎上,加次癥1項及舌脈可確定證型[7]。④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急性腦梗死、腦出血等腦血管疾??;②低血壓、前庭神經元炎、良性發(fā)作性位置性眩暈等。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病人隨機分為對照組、試驗A組和試驗B組,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5~77(60.8±5.6)歲;病程1周至12個月,平均(3.8±1.3)個月。試驗A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6~76(61.2±5.8)歲;病程1周至12個月,平均(3.9±1.5)個月。試驗B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8(61.4±5.9)歲;病程1周至12個月,平均(3.7±1.6)個月。3組病人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Vital GmbH,國藥準H20050059)、鹽酸氟桂利嗪片(山東仁和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140)治療,根據(jù)病人病情適當選擇中藥注射針劑以改善循環(huán)。試驗A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董氏奇穴療法,①董氏奇穴針刺取穴:七星穴、風池穴、靈骨穴、大白穴、后溪穴、正會穴、鎮(zhèn)靜穴、三重穴。②定位:三重穴,其中一重穴在外踝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順次向上2寸別離是二重穴及三重穴[8]。③操作:病人取仰臥位,采取碘伏對穴位皮膚進行無菌消毒。取0.25 mm×40 mm一次性毫針(蘇州華倫牌),一重穴針刺一寸至二寸,后兩穴由下到上針刺深度增加1分,呈階梯樣,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其間行針2次,每周6次,2周為1個療程,其中靈骨穴、大白穴、三重穴采取倒馬針法。試驗B組在試驗A組治療基礎上結合熱敏灸治療。熱敏灸選穴:風池(雙側)、百會、天柱(雙側)、大椎。操作方法:囑病人俯臥,暴露頸部皮膚,采用艾柱首先在局部穴位進行回旋灸2~5 min,然后再沿經絡走行方向往返灸5~10 min,通暢頸部氣血;有灸感后上述每個穴位再以雀啄灸5~10 min,加強腧穴熱敏化。當腧穴部位呈現(xiàn)如下反應表明已產生腧穴熱敏感、局部透熱、熱量擴散、熱量向遠處傳導,施灸部位或四周發(fā)生酸、麻、脹、痛[9]。某些病人出現(xiàn)大椎向風池熱傳導感等非熱感覺,操作依次風池、百會及天柱穴、大椎,采用溫和灸,時間30~40 min,每日1次。整個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和詢問病人的癥狀和感受,以局部皮膚發(fā)熱稍紅暈為度,適時調整,防燙傷,治療完畢后囑病人飲溫水1次,每次100~300 mL。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①治療前后均采用眩暈癥狀量表評分進行評價,包含7個項目,采用4級(0~3)評分法,滿分21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病情越嚴重[10]。②3組治療前后均進行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檢測,包括左側椎動脈血流速度、右側椎動脈血流速度、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及血管阻力指數(shù)。③臨床療效評價,根據(jù)臨床癥狀緩解情況評定[11],痊愈:頭暈癥狀等完全消失;顯效:頭暈癥狀明顯減弱,伴有輕微的眩暈感;有效:頭暈癥狀有所改善,能夠對工作及生活有一定影響;無效:頭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2.1 3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試驗B組治療14 d后椎動脈血流速度、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及血管阻力指數(shù)優(yōu)于對照組及試驗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3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2.2 3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量表評分比較 試驗A組、試驗B組病人治療后眩暈癥狀量表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B組低于試驗A組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3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B組治療總有效率最高,3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7.34,P=0.03)。試驗A組與試驗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2 3組治療前后眩暈癥狀量表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3組臨床療效比較 單位:例(%)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是基于椎-基底動脈供給腦干、小腦、顳葉下部、枕葉和丘腦相應區(qū)域供血不足或血液灌注不足引發(fā)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西醫(yī)主要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環(huán)、擴張血管、營養(yǎng)腦神經等方法,目前相關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長久療效欠佳。急需探究一種遠期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案。
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屬中醫(yī)學眩暈病范疇。歷代醫(yī)家對眩暈病的認識已成熟,眩暈首見于《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口問》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目為之?!薄!兜は姆ā吩疲骸邦^眩,痰挾氣虛并火……無痰不作眩”?!额愖C治裁·眩暈論治》曰:“良由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以至目昏耳鳴,震眩不定”。嚴用和指出:“所謂眩暈者,眼花屋轉,起則眩倒是也,由此觀之,六淫外感,七情內傷,皆能導致”。因而眩暈多以內傷為主,虛損所致,兼以外感夾雜,其病位在清竅,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治療上虛補實瀉,調整陰陽為主。本研究選取臨床上較為常見風痰上擾證為研究證型,脾主運化水谷,為生痰之源,脾的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風痰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引起眩暈。治療上以息風化痰為主要大法。治療穴位選擇采取多氣多血及祛風健脾化痰為主的腧穴。因此,三重穴位于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之間,可以溝通兩經之經氣。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行于頭面部及身體的前面;足三重穴在膽足少陽脈和胃足陽明脈之間,在兩條經脈之間的夾穴,針刺可選擇一經或兩經透刺,根據(jù)不同的針刺方向,能夠達到調理兩經之間脈氣的作用?!鹅`樞》中主治: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不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8]。與《靈樞》中的主治不謀而合,三重穴中完全體現(xiàn)出來,同時三重穴可使陰陽相貫,脾胃升降達到上病下取治療頭面疾病?!锻ㄐ敢x》言“頭暈目眩,要覓于風池”;風池穴夾項兩邊,屬足少陽膽經,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具有平肝息風的作用,針灸具有調整陰陽、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的功能。張圣良研究“項九針”針法對椎動脈影響顯示,針刺能增加椎-基底動脈顱內支收縮波的波幅,降低椎-基底動脈顱內支流入時間,增加椎-基底動脈顱內支的血流量,可使供血不平衡得到有效改善[12]。采取雙側風池穴提插手法,對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有改善作用[13]。另有研究顯示,針刺“項八穴”可有效降低血管阻力,減緩腦血管痙攣,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提高病人雙側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從而改善腦血流量[14]。太陽穴雖為經外奇穴,但位于少陽經循行區(qū)域,且靠近病所,太陽穴與走行于頭面部的手少陽經、手太陽經、足少陽經在顏部相比鄰,有孫絡相連,可調諸經氣血[15]。靈骨穴、大白穴、三重穴采取倒馬針法,倒馬針法較普通針刺刺激強度大,較普通單穴針刺感應更強,以致達到祛風調理氣血的功能。因而局部選穴加上遠端選穴辨證治療頭面疾病,同時采取特殊倒馬針法增強針感,以致具有擴張腦部血管、提高腦部血液流量和恢復血管彈性的作用。正會穴、鎮(zhèn)靜穴猶如百會、印堂穴,同時取兩穴,具備安神開竅、鎮(zhèn)靜的作用。
通過董氏奇穴療法結合熱敏灸,可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敖浢}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體系下,陳日新教授以經絡理論為指導,在傳統(tǒng)艾灸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新型溫灸療法,以腧穴的熱傳導、熱擴散、熱深透及非局部非表面熱感為特點,在臨床上呈現(xiàn)酸、麻、脹、重、麻、冷等熱敏灸療法[9]。臨床觀察風池、大椎、百會、天柱等高熱敏穴位區(qū),激發(fā)人體經絡之氣,促進循經感傳到椎-基底動脈部位,舒張血管,促進血管的順應性與通透性,以達到改善供血效能。有研究表明,熱敏灸可以提供活化能至能量缺乏的細胞,調控體內的免疫平衡、內分泌功能和神經功能[16]。因而,熱敏灸結合董氏奇穴療法能改善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病人的相關臨床癥狀及血流動力學指標,本研究顯示試驗B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試驗A組。
綜上所述,熱敏灸結合董氏奇穴療法治療風痰上擾型后循環(huán)缺血性眩暈的臨床療效,理論依據(jù)充足,比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基礎治療及單純董氏奇穴療法治療療效更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