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巧玲,鄧傳頌,吳玉萍
(高明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500)
醫(yī)院組織結構中,ICU 占據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地位,肩負著對危重病患進行診治及生命體征持續(xù)監(jiān)測等重任[1]。目前,氣管插管作為維持患者呼吸功能與改善通氣狀態(tài)的一種重要干預方式,被廣泛用于ICU 病患的救治工作中,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容易引起非計劃性拔管的問題[2]。為此,醫(yī)院有必要加強對ICU 氣管插管病患進行護理的力度。本文選取565 名ICU 氣管插管病患(2020年6月-12月),旨在分析針對性護理用于ICU 氣管插管的價值,如下。
2020年6月-12月本院ICU 接診氣管插管病患565 例,隨機分成2 組。研究組290 例病患中:女性142 例,男性148例,年紀在22-79 歲之間,平均(50.48±10.36)歲;體重在38-86kg 之間,平均(52.49±5.83)kg;經鼻插管者72 例,經口氣管插管者218 例。對照組275 例病患中:女性135 例,男性140例,年紀在21-79 歲之間,平均(50.03±10.78)歲;體重在38-87kg 之間,平均(52.97±6.14)kg;經鼻插管者62 例,經口氣管插管者213 例。患者資料完整,精神正常,無藥敏史。2 組體重等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病者。③孕婦。④認知障礙者。⑤急性傳染病者。⑥中途轉院者。⑦過敏體質者。⑧心理疾病者。
2 組都接受常規(guī)護理:病情監(jiān)測、用藥干預和口腔護理等。研究組配合針對性護理:①尊重患者個人意愿,同情患者病情,保護好患者隱私,讓患者能夠安心治療。若患者意識清醒,需真誠與之溝通,以了解其心理訴求,同時幫助患者解決心理問題。評估患者心態(tài),適當使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如:眼神接觸、握手和撫觸等。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想法,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以消除其恐慌、孤獨與焦慮感。對于非緊急插管的病患,需提前告知其插管的操作流程、目的、配合適宜與必要性等,同時向其強調自行拔管的危害,告訴患者日常活動時注意保護好插管。②保持病房衛(wèi)生的整潔與安靜,適當調低監(jiān)護儀器的聲音,以免影響患者休息。強化空氣消毒力度,按時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物體與地板,避免交叉感染。根據天氣變化,調整室溫至21-24℃之間,相對濕度至50-60%之間。注意開窗通風,每日至少2 次,每次至少30min,確保室內空氣清新。③控制氣管插管氣囊壓力為25-30cmH2O。因患者夜間處于迷走神經興奮的狀態(tài),二氧化碳潴留、心率降低、肺泡通氣不足、血氧飽和度和呼吸頻率都降低,容易出現精神障礙的情況,如:幻覺、頭痛與煩躁等,進而增加了其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的幾率。為此,護士因強化夜間巡視力度,也可用約束帶對患者進行適當的約束,以免其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情況。④嚴密監(jiān)測患者各項體征,若有異常,立即上報。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臥床不適、呼吸費力、胸悶、發(fā)熱與疼痛等情況,若患者出現上述情況,需立即干預。對于不能言語表達的病患,可向其提供寫字板等物品,以方便其寫出心中的想法。⑤指導清醒者做適量的呼吸訓練,包括腹式呼吸訓練、呼吸操與縮唇呼吸訓練等,每次20min 左右,每日3 次,以提高其呼吸機耐力與肌力,避免出現呼吸機疲勞的問題。每班交接時,明確患者呼吸、肌力、指脈氧含量、意識、呼吸機參數和心率等,若患者各個指標都正常,可指定撤機方案。若患者自主呼吸有力、體征穩(wěn)定且意識清楚,帶管吸氧60min 后血氣分析指標都正常,即可撤機拔管。
①統(tǒng)計2 組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者例數。②記錄ICU 住院時間與機械通氣時間。③調查滿意度,于患者出ICU 時進行:選擇本院ICU 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采取百分制。不滿意≤74,一般75-90,滿意≥91。(一般+滿意)/例數*100%即滿意度。④用SGRQ(圣喬治呼吸問卷)評估2 組干預前/后生命質量,內容有疾病影響、呼吸癥狀與活動能力等,總分100,評分越高,生命質量就越低。
針對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者,研究組1 例,占0.34%;對照組5 例,占1.82%。研究組比對照組低,χ2=6.8254,P<0.05。
針對ICU 住院時間與機械通氣時間,研究組都比對照組短,P<0.05。如表1。
表1 統(tǒng)計干預效果表(d,±s)
表1 統(tǒng)計干預效果表(d,±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例數290 275 tP ICU 住院時間10.21±1.79 14.73±2.01 5.3169 0.0000機械通氣時間7.05±2.14 10.53±3.26 4.9761 0.0000
針對滿意度,研究組97.93%,比對照組89.46%高,P<0.05。如表2。
表2 統(tǒng)計滿意度調查結果表[n,(%)]
針對SGRQ 評分,2 組干預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干預后比對照組低,P<0.05。如表3。
表3 統(tǒng)計SGRQ 評估結果表(分,±s)
表3 統(tǒng)計SGRQ 評估結果表(分,±s)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例數290 275 tP干預前71.58±9.31 71.74±9.54 0.2157 0.1693干預后26.93±4.21 40.59±5.36 9.3143 0.0000
目前,氣管插管找我國臨床上有著非常廣泛的運用,乃ICU 病患比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維持其呼吸功能,并能改善其通氣狀態(tài)[4],但容易引起非計劃性拔管這種并發(fā)癥,且這種并發(fā)癥除了會加重患者的病情之外,還會影響其治療效果,增加病死風險[5,6]。為此,醫(yī)院有必要加強對ICU氣管插管病患進行護理的力度。
針對性護理涵蓋以人為本理念,能夠將患者放在主導地位,從認知、環(huán)境、心理、呼吸訓練與病情等方面入手,對患者施以細致性、專業(yè)化的護理,以確保其療效,促進康復進程,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幾率,縮短ICU 住院時間,改善生命質量[7]。做好環(huán)境管理工作,可有效預防院感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能提高患者生理舒適度,讓患者能夠在一種較好的狀態(tài)下接受治療[8]。重視患者心理輔導工作,可消除其不良心理,并能有效改善護患關系,減少醫(yī)療糾紛發(fā)生幾率[9]。此研究,在非計劃性拔管率上,研究組比對照組低,,P<0.05;在ICU 住院時間與機械通氣時間上,研究組比對照組短,P<0.05;在滿意度上,研究組比對照組高,,P<0.05;在SGRQ 評分上,研究組干預后比對照組低,P<0.05。針對性護理后,患者極少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問題,且其機械通氣時間也顯著縮短,生命質量明顯改善,滿意度有所提升[10]。
綜上,ICU 氣管插管用針對性護理,利于滿意度的改善,機械通氣時間的縮短,非計劃性拔管率的降低,生命質量的提升,及病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