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彥,陳 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腎癌是一種腎實質泌尿小管上皮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之一,在成人腎臟惡性腫瘤中占比高達90%。其患者發(fā)病早期癥狀不具有典型性,但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患者會出現(xiàn)腰部疼痛、腹部包塊、血尿等典型癥狀。目前腎癌根治術是臨床在治療晚期腎癌患者的主要手段,能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壽命,但高齡患者身體各器官功能逐漸退化,且其耐受性較低,疾病及手術的疼痛也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抵觸情緒,且術后易出現(xiàn)一系列并發(fā)癥,增加了手術風險。有相關研究指出[1],針對晚期高齡腎癌根治術患者制定優(yōu)化的護理干預措施,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疼痛,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是術后生活質量。為此,本研究選取部分晚期高齡腎癌根治術患者,詳細分析集束化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現(xiàn)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齡晚期腎癌根治術患者130 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符合腎癌診斷標準;②均接受病理檢查確診為腎癌晚期;③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參與書。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腫瘤、精神疾病或語言表達功能嚴重異?;颊?;③合并凝血功能嚴重異?;颊摺S^察組65 例,其中男32 例,女33 例,年齡60~82 歲,平均年齡(70.89±3.52)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病程(6.37±1.75)月。對照組65 例,其中男30 例,女35 例,年齡60~81 歲,平均年齡(70.47±3.42)歲;病程1~11 個月,平均病程(5.98±1.58)月。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開導及健康宣講,為患者講解疾病知識,以過往成功案例安慰患者,消除患者負面情緒。術中:保持手術環(huán)境干凈舒適,術中適當對患者進行情緒安撫,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術后:通過轉移注意力等常規(guī)護理方式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抗感染、祛痰及霧化治療,密切關注患者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并及時遵醫(yī)囑治療。出院指導: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攝入高蛋白食物,并定時到醫(yī)院復查。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操作如下:①由經驗豐富的醫(yī)師、主管護師、護士共同組成集束化護理小組,針對腎癌根治術過程中出現(xiàn)的水電質失衡、低血壓、肺部感染的不良反應進行監(jiān)測,根據(jù)以往臨床護理經驗,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案,提高患者的護理配合度。②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通過疾病知識宣講、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方法幫助患者及其家屬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每周可持續(xù)兩次,每次30 分鐘,同時可邀請治療后恢復效果較好的病友分享其治療經驗,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與不良情緒,確?;颊吣鼙3至己玫男膽B(tài)接受治療。③引流管理,合理固定患者尿管及引流管,為保持引流管通暢,定時進行擠壓,避免折疊、扭曲、壓迫等不良現(xiàn)象。術后72h 內密切關注患者引流液變化,以免出現(xiàn)出血可能。④若患者術后72h 出現(xiàn)出血、腹痛、腹膜刺激、腹脹及面色血壓變化,每小時出血量高達100ml 及以上,且持續(xù)2 小時以上,伴有血壓下降、心率加快時,護理人員應立即告知醫(yī)生,并根據(jù)醫(yī)囑進行輸血、補液等治療,并隨時做好手術止血準備;再者,護理人員應及時關注患者身體變化,可通過輕音樂、按揉患處等非藥物方式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必要時,可遵醫(yī)囑給予患者止痛藥物。⑤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不安、焦慮、緊張、抑郁等消極情緒時,護理人員應針對此情況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先引導患者主動說出其內心鼓勵,耐心傾聽患者,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緩解患者心理負擔,在心理護理的同時增進護患關系,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⑥保持患者手術切口清潔干燥,及時進行抗感染預防工作,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觀察患者切口情況變化,若無明顯變化且需要留置輸尿管支架管者,則對患者進行出院護理及相關事項指導。于患者術后1年內對其進行定期隨訪。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2]、抑郁自評量表(SDS)[3]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變化,分數(shù)越高,則表示患者不良情緒發(fā)展越嚴重,分數(shù)越低則表示患者的不良情緒越輕。對比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低血壓、水電解質失衡、肺部感染等不良情況發(fā)生率。
采用SPSS18.0 軟件做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 檢驗,當P<0.05 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觀察組SAS 評分(51.47±4.56)、SDS 評分(54.96±4.87),與對照組SAS 評分(51.52±4.55)、SDS 評分(55.02±4.86)相比(P>0.05);護理后,觀察SAS 評分(38.85±3.62)、SDS 評分(41.23±3.89)均低于對照組SAS 評分(47.59±3.61)、SDS 評分(50.64±3.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1 例、肺部感染1 例,總發(fā)生率3.08%,對照組下肢靜脈血栓2 例,低血壓1 例,水電解質失衡3 例,肺部感染3 例,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13.85%,差異顯著(P<0.05)。
腎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其發(fā)病率僅次于膀胱癌、前列腺癌,高居泌尿系統(tǒng)腫瘤疾病第三位,目前發(fā)病原因還尚不明確,臨床上多認為與肥胖、吸煙、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
老年患者多伴有慢性疾病,其自身免疫力也逐年下降,術后極易出現(xiàn)下肢血栓、感染等并發(fā)癥,不僅加大了手術治療風險,更對患者術后恢復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有研究指出[4],腎癌根治術后患者易產生應激反應,導致其代謝功能性紊亂,加大了手術治療的難度。
加之多數(shù)老年患者不能正確認識疾病,其負面情緒嚴重,以導致患者出現(xiàn)血壓升高、心率失常,因此,需加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負面情緒[5]。常規(guī)護理方法雖能關注患者疾病變化,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手術效果,但其在患者心理情緒指導方面仍有所欠缺。
集束化護理干預是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醫(yī)護人員根據(jù)臨床經驗及患者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個性化護理方案,護理人員根據(jù)其護理經驗,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必要時給予患者個性化的心理疏導,進而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提高手術治療效果[6]。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患者的SAS 評分、SDS 評分均明顯低于實施常規(guī)護理患者。分析其原因:集束化護理根據(jù)不同患者需求制定個性化方案,選擇經驗豐富的護師根據(jù)以往護理經驗對患者進行負面情緒的有效疏導,能有效降低因負面情緒導致的患者術中應激反應,進而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再者,集束化護理通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引流管固定、出血管理等具體護理方法,不僅能有效避免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意外拔管及術后出血量過大情況出現(xiàn),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規(guī)避了手術并發(fā)癥風險,提高了手術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3.08%),明顯低于實施常規(guī)護理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3.85%)。
表明,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不僅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且能通過對患者心理指導、引流管固定等一系列措施,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概率。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干預用于晚期高齡腎癌根治術患者中療效顯著,不僅能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還能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有一定臨床使用價值。但本研究所取樣本量較小,且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對患者情緒及不良反應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明。